创新改革中无锡市滨湖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途径的研究

2017-02-03 02:10奚佳麟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农林局214071
上海农业科技 2017年6期
关键词:园区农产品农业

奚佳麟 蒋 好 (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农林局 214071)

科技与创新、文化与生态正深刻地改变着无锡市滨湖区传统农业的内涵理念、表现模式、功能作用。滨湖区农业从江南“渔米之乡”到今天“精致盆景”,恰恰是滨湖区经济社会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的见证与呼应。在滨湖区建设湖湾新城的背景下,在农业创新改革的过程中,滨湖区如何让有限的土地资源最大限度地提升农业经济贡献份额,充分发挥112.6 km湖岸线、0.67万hm2林地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抓住市场机遇,挖掘农业潜力,科学整合资源,提高扩大滨湖特色农产品经济附加值,将农业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多元产业融合发展优势,打通滨湖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最后一公里”,是值得研究和探索的课题。现从滨湖区农业发展对建设湖湾新城的重要意义出发,介绍了滨湖区现代农业转型发展初步展现的新格局,分析了滨湖区现代农业集聚发展的瓶颈和制约,并依此提出了滨湖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举措与路径。

1 滨湖区农业发展对建设湖湾新城的重要意义

滨湖区农业在建设美丽湖湾新城进程中是不可或缺的。虽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滨湖区农田面积从建区之初的0.67万余hm2缩减到0.307万hm2,且农业可用地正在逐年减少,农业在GDP总量中的占比仅为0.6%,但农业发展的溢出效应和市场潜能,不仅会给农业产业本身带来经济增值,还会创造更多的绿色空间,而且在促进休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调节人们身心、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都将发挥出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近年来,滨湖区农业发展在“最美湖湾城区”的目标引领下,已衍生出服务城市、宜居生态、优质高效、科技创新、富裕农民和传承农耕文明“六大功能”,滨湖区农业现代化考核一直名列全市各涉农市(区)第一。滨湖区农业在以下4个方面发挥了特有的作用:(1)在经济层面锦上添花,提高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比较收益,促进了城乡经济融合发展;(2)在社会层面稳定和谐,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3)在环境层面控污减排,控制了农业污染,有效改善了农业和农村环境面貌;(4)在空间层面美化了生态,提供了休闲空间,满足了城市居民亲近自然的需要,成为了城市绿带和景观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 滨湖区现代农业转型发展初步展现新格局

近年来,滨湖区以农业改革创新发展为主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导向,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和特色基地建设,创新观光休闲农业主题,优化农业生产经营理念,培育壮大农业品牌形象,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在山水之间做精、做细“农”字文章,初步形成了农业经济与工商业多产融合发展的新常态。

2.1 以都市休闲为主导,农业产业布局日趋完善

根据滨湖区农业资源特色和传统产业优势,坚持因地制宜和市场导向,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植主导特色产业,凸现集约规模效应,目前已初步形成“一带三圈六大产业群”的现代农业发展布局。一带指沿山环湖生态农业休闲带;三圈指雪浪休闲观光农业圈、马山沿山果品与休闲养生农业圈和十八湾精品花卉园艺农业圈;六大产业群指经济林果产业群、高效渔业产业群、传统粮蔬产业群、休闲农业产业群、高科技生物产业群和农产品加工产业群。

2.2 以农民增收为落脚点,农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通过构建产业融合、功能多元的农业产业体系,滨湖区农业现代化建设不断加快,农业总产值和农民收入逐年上升,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农产品质量不断提升。据统计,2016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8.18亿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6 288元,同比增长8.3%。

2.3 以精品园区为引领,农业园区化特色明显

通过“集中、集聚、集约”和特色创意发展,推动农业园区化建设。到2016年底,滨湖区已发展农业园区面积0.28万hm2,建成特色种植产业园区、农业休闲园区22家,园区年销售额近7亿元。伴随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推进,滨湖区农业发展结构趋于多元化,雪浪万亩果品采摘园和马山万亩杨梅种植区相继形成。全区优质农产品种植比例达95%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初见成效,如形成了以灵山食品有限公司、振太酒业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14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年销售额达43.42亿元;无锡大浮杨梅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九龙湾生态农业示范园被江苏省政府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雪浪山生态园建设成无锡首个薰衣草主题园,门票年收入从2012年的14万元增至2016年的1 300万元;马山“凤谷山庄”设施大棚种植金线莲、铁皮石斛等名贵药材,每667 m2平均经济效益超5万元。

3 滨湖区现代农业集聚发展的瓶颈和制约

目前,滨湖区农业发展主要呈现特色品种多、生态资源优、农业形态杂、产业比重小、土地资源缺和认知程度低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问题:(1)认知水平需要提升。随着滨湖区现代农业内涵与功能的不断扩张,已从传统粮食、蔬菜为主的耕作农业向以茶果、药材、休闲为主的都市农业发展,农业与工业、服务业交相融合,需要从根本上转变对农业功能与形态的认知。(2)资源匮乏矛盾突出。随着滨湖区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小,部分街镇农田呈碎片零星分布,且承包经营权相对分散,这对进一步推动土地流转集中、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造成了较大阻力。(3)产品销售缺乏活力。目前,由于消费市场和消费群体的显著变化,滨湖区以果品、茶叶为主的农产品的传统销售,组织化程度低、信息面窄、方式单一,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尤显不足。(4)农业投入相对不足。滨湖区农业面临着贷款难度大、扶持资金申报难、街镇对农业发展投入少等问题,且发展规划的不确定也对社会资本参与的信心造成了一定影响,多元投入的融资保障机制尚未形成。(5)服务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农业生产往往回报周期长、抗风险能力弱,滨湖区农业在管理、技术、劳动力支持及农业保险等方面获得的服务保障支持仍显不足。

4 滨湖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举措与路径

未来滨湖区现代农业将继续坚持走科技创新与特色发展、工业生产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之路,着力发展以“一带三圈六大产业群”为特征的大农业产业体系,围绕致力于推动农业与规划、农业与生态、农业与产业、农业与智慧的“四个融合”,加快构建以最美湖湾城区为引领的花果名茶圣地、养生休闲胜地、生态智慧基地和农业体验高地。为此,未来滨湖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将围绕以下“八大任务”扎实推进。

4.1 创新农业发展思路,促进融合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以农产品市场化销售为最终目的,以农产品供应链的理念和模式进行产业经营的组织创新,培育“公司+基地”“公司+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农业龙头企业,构建完整的“农业+工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体系,促进农业产业化融合。滨湖区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要以太湖花都等大型项目为引领,“以园引商”“以商引商”,引进更多投资大、品牌响、特色显、效益好的优质项目。同时,要试水农业楼宇经济,并给予优惠扶持政策,把类似向山兰园种苗组培、补芝堂虫草花等生产厂房式农业企业及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招商进工业园区,形成新型的农业楼宇经济,增加滨湖区农业经济新形态。此外,要依托江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研发力量,发挥灵山食品、橙亿食品等滨湖区现有食品加工企业作用,小规模尝试杨梅酒、葡萄酒与精品旅游农产品相结合的生产、销售道路,着力延长保存期、销售期,丰富产品线,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4.2 注重提升质量内涵,构建特色园区

滨湖区现有滨湖现代农业产业园、龙寺生态园等15家具一定规模的农业园区,其中7家兼有种植生产和休闲观光功能,另外8家为单纯种植园区,形态功能和产业链结构仍较为简单。因此,要重视园区规划质量,明确园区功能定位、产业特色,坚持整体规划、分项实施、逐年建设、滚动发展,不断提升各园区的品质内涵,逐步实现滨湖农业园区整体精品化发展。在推广猕猴桃、红李、树莓等茶果新品种的基础上,稳步壮大金线莲、铁皮石斛、灵芝孢子粉等特色园区养生类种植。围绕“一带三圈六大产业群”农业空间布局,加快“双置换”和土地流转,以现有园区提升建设为基础,以“基地化生产、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为方向,积极培育农业园区新亮点、新典型,打造集农业科研与孵化、生物农业产业开发、农业休闲与观光、农业科普与培训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园区群体。

4.3 积极推进资源整合,打造拳头品牌

目前滨湖区已形成具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品牌40多种,茶叶注册商标多达24种,这不利于形成合力和进行农产品的市场推广。为此,要在符合市场原则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产品品牌资源整合,提高农业风险抵御能力,打造滨湖农业特色品牌。其中,茶产业可先行整合,主打知名度高、含金量大的“惠泉”“尧歌”“马山”“照天湾”等市级品牌,形成一街道(镇)一品牌,采用标注“子母商标”的方式逐步推动品牌整合。同时要注重品种、品质、品牌、品味,以省市级名牌农产品、著名商标为引领,构建龙头企业、家庭农场、行业协会等多方参与的合作模式,推进标准化生产,协调产品研发销售,确保品质稳定统一,对产品种类相似、市场定位趋同、知名度较低的品牌进行归并,以优良稳定的内在品质、统一美观的外在形象、富有文化创意的品味为目标,促使优质资源进一步向优势产业集中,打造内外兼优的滨湖拳头品牌。

4.4 大力引入工商资本,实现提质增效

当前新型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者主要有职业农民和工商企业,其中以工商企业的资金实力更为雄厚。如无锡龙山科技有限公司从事工业热处理炉的设计和制作,投资凤谷山庄,设施种植做得风生水起;又如,世外园生态农庄投资方为无锡市铭胜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企业从事工业自动化、小区智能化集成,把工业智能化运用于农业园区建设和管理,成为了锡城物联网农业的先进典型。由于现有的农业经营模式的劳动生产率和比较效益始终偏低,虽然各级财政对农业的补贴较大,但农民收入和农业经营收入增长缓慢。据统计部门分析,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是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而非纯农业收入。与此同时,工商资本的生产组织能力和市场抗风险能力较强,经营方式先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程度较高,一般以发展设施农业、高效农业为主,但工商资本投入农业有时会存在非农化倾向。为此,要在有效监督的前提下,大力引入工商资本,实现其对农业的有效投入,发挥其对滨湖区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村发展的龙头与促进作用。

4.5 挖掘农业文化底蕴,开展都市体验

滨湖区农耕文化源远流长,茶果产业栽培历史悠久,如马山杨梅在1 000多年前就开始栽培,雪浪山148株古茶树为清代康熙年间栽种,胡埭、山水城的水蜜桃种植历史有上百年。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结合马山国际旅游岛、万达文旅城建设、阖闾城遗址保护利用等,融合吴文化、佛文化、民族工商文化、太湖山水文化等地域文化,充分挖掘滨湖农业文化底蕴,提升休闲农业文化内涵。同时,要积极引导滨湖农业从单一农业生产向休闲、教育、体验转变,促进游人参与农事活动、体验农家生活。例如,可建设和平社区“美丽乡村”等休闲文化养生乡村旅游,打造杨梅采摘节、茶文化节、渔文化节等系列农业活动,组织休闲采摘体验、科普教育活动,让市民融入生态环境,体验农家风情,品尝时鲜果品,带动餐饮、住宿消费,促进农民直接获益,让杨梅、葡萄等真正成为果农的“摇钱树”“发财果”。

4.6 注重宣传策划包装,加大推广力度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再好的农产品都需要适当的推广与助力。如惠山区阳山镇集全镇之力开展水蜜桃品牌推广,直接用于宣传上的经费每年达600多万元;滨湖区马山街道每年拿出100多万元用于杨梅宣传,全媒体覆盖常州、宜兴等周边地区,每年杨梅采摘时节自驾游人纷至沓来,这些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要全方位地进行农业品牌策划和包装。要通过电视、电台、报刊、网络、微博、微信等传统媒体、新媒体及阅报栏等宣传平台,大力宣传滨湖区优质品牌农产品。要坚持政府牵头,协会、合作社唱戏,做大做强马山杨梅、双虹葡萄、惠泉茶叶、大浮醉李的茶果“四大金刚”;滨湖区春有枇杷、茶叶,夏有杨梅、醉李、葡萄,秋有柑桔、银杏、芋头,冬有草莓等设施果品,在上市前都要提前做好策划,通过各类媒体及时公布果品信息,力争把“滨湖果品采摘”活动做成滨湖区特色休闲农业品牌,且随着四季果品的陆续上市,贯穿春、夏、秋、冬一整年,形成滨湖区休闲农业的强大冲击力,使滨湖区真正成为无锡市民休闲自驾的“后花园”。

4.7 借力电子商务平台,加大营销力度

农产品不仅要收获好更要卖得好,才能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当前,除传统营销手段外,电商的兴起将是助推农产品销售的重要渠道。农产品电商正在推动农业产业革命,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电商是充满活力和机遇的新兴产业。为构建高效、稳定、立体的现代销售体系,着力开拓以百姓消费、民营企业消费为主体的市场,要积极依托电商平台,整合信息,摸清家底,分类农产品,梳理销售资源,建立基础数据库,完善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信息沟通和渠道销售。同时,农产品不易储存、农民的素质和能力相对较弱、农村分散物流成本较大是农产品从田头走到餐桌的三大障碍,这就需要做好农超对接,拓展“缤纷五果”“原始口粮”等直销门店实体销售终端,探索销售实体进居民小区。此外,探索农产品销售与“锡货网上行”联农优品、物流平台对接的途径,以耐储存、耐运输的产品为切入点,扶持时鲜果品冷链运输,逐步建立线上线下销售体系,打造连接市场和消费者的服务平台。

4.8 推动科技人才合作,完善扶持体系

农业发展要保持品质和品牌领先优势,科技、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不可或缺。要继续深化政产学研合作,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可进一步加强与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江苏省农科院、扬州大学等农林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为农民传信息、引优品、授技术。要加强标准化、信息化、物联网等技术的引进、示范和集成,打造滨湖区的创意农业、精准农业、生物农业。要搭建“双向互动”的人才培训、科技推广体系,并注重基层农技人员的配备、引进和知识更新,“按需定制”组织葡萄栽培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鼓励并扶持家庭农场、行业协会、合作社,以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要引入先进的种养技术、生物技术、设施技术及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着力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创新意识、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培育滨湖现代职业农民队伍,打造高品、高质、高效、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业,为滨湖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

猜你喜欢
园区农产品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