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红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什贴镇农业技术推广站 山西 晋中 030600)
浅谈什贴镇精准扶贫
张爱红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什贴镇农业技术推广站 山西 晋中 030600)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积极抓好精准扶贫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什贴镇党委政府的全力支持和努力下,去年以来,什贴镇的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精准扶贫的六个行政村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为全镇精准扶贫的6个村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一个可以持续、长足发展的平台。
什贴镇地处榆次区东北30 km,是一个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的乡镇,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全镇辖34个行政村,共有农业人口1.6万人。什贴镇毗邻206省道,地理位置优势十分突出,但交通条件较差,而且水资源不足,全年降水量少,地下水资源匮乏,这成为农业、畜牧业、养殖业发展的瓶颈。
精准扶贫工作从解决基本民生问题入手,积极筹措资金,改善交通状况,完善村基础设施建设。到目前,南坪村实现道路硬化2.8 km,投资12万元新建党员组织阵地;富华村实现道路硬化1.1 km;陶上村实现道路硬化1.2 km,投资3万元完成村委会的重新修缮;福元沟完成道路硬化2.7 km,投资12万元新建村级活动场所;要罗村完成400 m深井新凿任务。
2.1 帮扶单位与扶贫村对接有缝隙,存在沉不下身、静不下心的问题。精准帮扶就什帖的实际情况而言,在帮扶单位与贫困村对接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缝隙,其主要表现为:帮扶单位并非都是涉农的县直部门,且因日常工作事务繁忙,能够沉下身、静下心专心致志地搞精准扶贫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明显不够。对贫困村的情况大都存在一知半解的情况,精准扶贫工作通常都是悬在空中,没有落地生根。
2.2 帮扶措施少,帮扶效果欠佳。在很多情况下,帮扶单位简单认为精准扶贫就是给予资金的资助,如果没有资金就无法找到帮扶的切入点。殊不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帮扶单位大多为县直行政部门,对“三农”工作知之甚少,更甚者是一无所知,在推进“三农”工作上思路不清,办法不多,措施不硬,需要学习和实践的东西很多,难以在较短的时间里取得实效。
3.1 精准扶贫考核体制机制不健全,精准扶贫定位偏失。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精准扶贫工作是整个党委政府的重点,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但由于相关配套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精准扶贫帮扶干部心理上存在依赖性,偏面认为只有领导重视多一点,工作干得多一点,领导抓得紧一点,帮扶工作才能干得实一点,否则失去了领导的杠杆,精准扶贫工作很难继续进行下去。这种思想意识反映出帮扶干部缺乏工作的主动性,缺乏为民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帮扶单位来讲,情况不明,措施不多,加上考核影响不大,精准扶贫工作自然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
3.2 帮扶重点不突出,精准扶贫显得后劲不足。从精准扶贫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的贫困村将精准扶贫的首要需求定位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上,例如打井、修路、盖村委会办公场所等一些硬件设施上,通过精准扶贫工作来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是没有任何异议的,但是如果精准扶贫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精准扶贫就成为了基础设施改善专项活动了,失去了精准扶贫原有的初衷和本意。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精准扶贫就没有更长远的道路可以走,只能停滞在小作坊的层面。
4.1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从精准扶贫的长远规划来看,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从事精准扶贫的单位和个人无论从时间、精力、物力、财力方面都付出了很多,因此在干部选拔、评优、评先等方面都应该建立健全相应的奖惩制度,不能单纯依靠领导的意愿来行事,要建章立制,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完成精准扶贫长效机制的建立健全。在资源整合方面,应当由上级党委政府牵头,协调各个部门的公共资源,实现资源真正共享,并将共享的资源应用到精准扶贫的实践中,实现公共资源效益最大化。
4.2 找准突破口,打好精准扶贫的组合拳。主要解决好群众头脑贫困为主、经济贫困为辅的问题。从什贴镇目前的情况来看,贫困村的贫困户绝对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贫困,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贫困。安于现状“等、靠、要”的思想严重,什贴镇辖区范围内的贫困户,大都是年龄偏大,丧失或者基本丧失劳动能力,或者因疾病或意外导致的贫困,这部分群众有个共同点:认为政府应该理所当然地兜底,大都有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头脑贫困为主,解决不好头脑贫困的问题,经济贫困的问题即使解决了,也是治标不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