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区油菜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2017-02-02 18:43:46韩根成光明米业集团有限公司农业技术中心上海市崇明区202171
上海农业科技 2017年5期
关键词:小菜蛾崇明茎秆

韩根成 (光明米业(集团)有限公司农业技术中心,上海市崇明区 202171)

崇明区油菜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韩根成 (光明米业(集团)有限公司农业技术中心,上海市崇明区 202171)

油菜不仅是我国主要的食用油来源,还是优质饲料和工业原材料,更是重要的养地作物。为提高崇明地区油菜的产量和品质,介绍了崇明地区油菜生产上几种常见病虫害的发生症状,分析了其发生特点,并依此提出了相关防治措施。

油菜;病虫害;发生症状;发生特点;防治措施;崇明区

油菜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不仅是我国主要的食用油来源,还是优质饲料和工业原材料,更是重要的养地作物。但近年来崇明地区油菜病虫害发生较多(主要有菌核病、霜霉病、蚜虫、小菜蛾),制约了当地油菜的高产。因此,了解这些病虫害的发生特点,掌握相关防治技术措施,对提高崇明区油菜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现将相关油菜病虫害的发生症状、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1 油菜菌核病

1.1 发生症状

油菜菌核病又称茎腐病,是油菜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油菜的幼苗、叶片、茎秆、花瓣、角果、种子均可感病,以盛花期发病最重。叶片上病斑初呈暗青色,有同心轮纹,周围有淡黄色晕斑,干燥时病斑穿孔破裂,潮湿时病斑扩展并腐烂。茎秆上病斑初期呈浅褐色水渍状,田间湿度大时,产生白色絮状菌丝,茎易折断,致病部位以上的茎枝萎蔫枯死;后期菌丝在茎秆内形成大量的黑色鼠粪状的菌核,导致油菜分枝或整株死亡[1]。花瓣也极易受害,染病后呈黄褐色水渍状病斑;病菌落在叶片或茎秆上,能造成叶片或茎秆的侵染。角果受害变成灰白色,种子瘦小、无光泽,内部可产生黑色小菌核。

1.2 发生特点

常年油菜菌核病株发病率高达1 0%~3 0%,严重的达80%以上。油菜感病后角果数、每角粒数显著减少,千粒重下降,对油菜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病菌在土壤、种子、病株残体中越夏、越冬。翌年3~4月病菌随气流传播,侵染油菜叶片、茎秆、花瓣。当春季花期降雨多、田间湿度大、温度高时,易导致病害大流行;重茬地或氮肥施用过多、过迟,菌核病发生也较重。

1.3 防治措施

1.3.1 农业防治

选择抗病性高的杂交油菜良种种植,这是最高效、最经济的农业防治措施;与水稻等非十字花科作物复种轮作,消灭土壤中病原菌;及时集中处理病残体,减少菌源;尽早发现并摘除病叶、病株,减少再侵染;合理种植密度,科学运筹肥料,不偏施氮肥,培育健壮植株;建立田间良好沟系,做到沟系通畅、雨止田干[2]。

1.3.2 化学防治

在做好农业防治的基础上,一旦发生病害流行,还必须采取化学防治,做到及早发现,及早防治。宜抓住油菜盛花初期、盛花期这两个关键时期,做好2次防治工作。第1次可每667 m2用25%咪鲜胺80 mL或50%多菌灵500~1 000倍液喷雾防治;间隔7 d第2次用药,可选用30%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 000~3 0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1 000倍液喷雾防治。

2 油菜霜霉病

2.1 发生症状

油菜霜霉病又称龙头病、霜蔸,油菜从苗期到成熟期均可感染。此病主要危害油菜的叶片,也可危害茎秆、花、角果等。叶片感病后产生不规则褪绿色病斑,潮湿时病斑背面出现大量白色霜状物,危害严重时病斑合成大斑,使病叶局部或整叶枯死。茎秆和分枝发病时呈水渍状病斑,而后形成黑褐色不定型病斑,长出白色霜霉[3]。花染病后常肿大弯曲,呈“龙头拐”状,花瓣肥厚变绿,不能结实,上生白色霜霉状物。角果染病后细小弯曲,种子颜色浅、籽粒小。

2.2 发生特点

油菜霜霉病一般发病率为10%~30%,严重时可达50%以上,严重影响油菜的产量和品质。油菜霜霉病为真菌性病害,病菌以卵孢子在土中或病残体中越冬、越夏,或以菌丝在种子内越夏,远距离传播主要靠种子;翌年2~3月大量发生,可借风雨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连阴雨天气、播种过密、重茬种植或偏施氮肥均有利于该病害的发生。

2.3 防治措施

2.3.1 农业防治

因地制宜选用抗病油菜品种种植;提倡与禾本科作物(水稻)轮作,减少土壤中菌源;通过合理基本苗数、改善栽培措施以培育壮苗;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加强沟系建设,雨后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及时将病叶、病残体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减少病菌在田间的传播[4]。

2.3.2 化学防治

可用35%瑞毒霉或20%甲霜灵拌种,避免种子带菌;在发病初期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或50%灭菌丹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40%百菌清悬乳剂600倍液喷雾防治。

3 油菜蚜虫

3.1 危害症状

油菜蚜虫是危害油菜最严重的害虫,崇明地区发生的蚜虫主要有萝卜蚜、桃蚜和甘蓝蚜。蚜虫喜欢聚集在油菜叶背、菜心、茎枝和花轴上刺吸汁液为害,叶片受害后出现褪色斑点,严重的使叶片卷曲萎缩、幼苗生长迟缓,嫩茎、花轴受害后呈畸形,角果受害后发育不正常,甚至可致植株枯死[5]。

3.2 发生特点

油菜蚜虫一年发生10~40代,世代重叠不易区分。夏季高温、多阴雨天气均不利于蚜虫的繁殖,发生较轻;适温、干旱往往会导致蚜虫的大发生。

3.3 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选用抗虫油菜品种种植。(2)生物防治。瓢虫、食蚜蝇、蚜茧蜂、草蛉等对蚜虫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可通过保护天敌或人工饲养等方法,对蚜虫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控制。(3)物理防治。利用蚜虫的趋黄特性,秋播时在油菜田周边设置黄板诱杀,也可在田间挂银灰色塑料条驱避蚜虫[6]。(4)化学防治。防治适期在油菜苗期有蚜株率达10%、虫口密度为每株1~2头,开花期每枝有蚜3~5头时,可每667 m2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 g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5 g或3%啶虫脒乳油40 mL进行防治。

4 油菜小菜蛾

4.1 危害症状

油菜小菜蛾属鳞翅目菜蛾科,俗称“网虫”“吊丝虫”,是油菜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低龄幼虫仅取食油菜叶片叶肉,残留叶片表皮,叶片呈“开天窗”被害状;3~4龄可将叶片食成孔洞和缺刻,严重时全叶被吃成网状,仅留叶脉。严重为害时,会造成油菜幼苗死亡,成株成片枯死,减产严重,甚至绝收[7]。

4.2 发生特点

油菜小菜蛾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雌虫羽化后很快就能交尾,有多次交尾习性,雌虫交尾当晚就能产卵,每条雌虫平均产卵200多粒。成虫寿命长,产卵历期长,世代重叠现象严重。潮湿多雨不利于其发育,高温干燥气候有利于其发生,十字花科蔬菜种植面积大或油菜连续种植地区其发生也较重。

4.3 防治措施

4.3.1 农业防治

合理作物布局,避免连作,破坏小菜蛾越冬产卵场所,减少虫源。收获后及时清除残枝落叶,并立即翻耕,即可消灭大量虫源。

4.3.2 物理防治

利用小菜蛾成虫的趋光性,设置黑光灯或佳多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大量小菜蛾,以减少虫源[8]。

4.3.3 生物防治

设置诱芯105个/hm2,诱芯用铁丝固定在水盆上,距水面1~2 cm,诱芯每30 d换1次,可诱杀大量小菜蛾。采用细菌杀虫剂,如喷施Bt菌剂(含活孢子100亿个/g)500倍液可使小菜蛾幼虫感病致死。

4.3.4 化学防治

当小菜蛾田间孵化率达20%时为第1次防治适期,卵孵化率达50%时为第2次防治适期。可选用5%抑太保乳油2 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2 000~3 000倍液或25%辉丰快克乳油1 500倍液进行防治。应注意小菜蛾对农药易产生抗性,上述农药要轮换交替使用,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1]戴晓玲.油菜的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6,36(14):84.

[2]李博,乔愧红.油菜病虫害防治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5(16):54.

[3]张应莲.油菜病虫害防治措施[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16):91.

[4]吕华.油菜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5(12):77.

[5]李德友,何永福,陆德清,等.油菜蚜虫发生危害规律及防控技术[J].西南农业学报,2010,23(5):1757-1759.

[6]罗俊花.油菜蚜虫的发生和综合防治技术[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12):166.

[7]史海林.油菜生产主要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3(12):141.

[8]王芳,胡作栋.菜蛾综合治理技术[J].西北园艺:蔬菜专刊,2013(5):45-47.

2017-06-16

猜你喜欢
小菜蛾崇明茎秆
水稻茎秆接触物理参数测定与离散元仿真标定
十字花科蔬菜小菜蛾与半闭弯尾姬蜂种群动态研究
植物保护(2022年1期)2022-02-10 23:33:07
武汉地区春甘蓝小菜蛾发生动态与气象因子关系研究
绿色厚植,生态崇明
至爱(2020年10期)2020-11-20 02:45:42
小菜蛾半闭弯尾姬蜂简化扩繁技术
谷子茎秆切割力学特性试验与分析
施肥量与施肥频率对紫花苜蓿茎秆直径及长度的影响
当上海菜系碰撞崇明特色
美食(2016年10期)2016-08-22 03:29:40
崇明模式 梦想照进现实
中国卫生(2015年4期)2015-11-08 11:16:12
室内饲养小菜蛾与田间种群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