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叶 陈 洁 (上海市金山区廊下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 201516)
金山区廊下镇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李 叶 陈 洁 (上海市金山区廊下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 201516)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还直接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为进一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现总结了金山廊下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工作现状、经验做法及取得的主要成效,并针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工作建议。
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问题;建议;廊下镇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是各级政府的重点工作,也是人民群众关心的焦点。近年来,上海市金山区廊下镇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通过以“三品一标”为抓手,以认证后监管为保障,坚决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食品安全的“四严”要求,不仅保障了大众舌尖上的安全,为廊下镇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驾护航,还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推进,使廊下镇“三品一标”的认证率有了大幅提高,建立了全镇的农产品认证制度,形成了农产品认证体系。为进一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笔者总结了廊下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工作现状、经验做法及取得的主要成效,并针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工作建议。
廊下镇镇域面积46.56 km2,拥有耕地面积2 583.4 hm2,其中粮田面积约933.33 hm2,主要种植水稻、麦子、油菜;蔬菜面积约400 hm2,涉及绿叶菜等50多个种类;食用菌面积约59.33 hm2,以种植双孢蘑菇为主;经济果林约200 hm2,主要种植桃类、葡萄和梨;水产养殖面积约66.67 hm2,涉及鱼虾蟹三大类。廊下镇是典型的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乡镇,全镇农业生产覆盖面广,农产品种类丰富,监管任务重,潜在的农产品安全风险大,因此,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难度较大。
为全面落实廊下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廊下镇于2011年7月成立了上海市首家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负责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计划方案、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各项工作。监管站站长由镇农业技术服务推广站站长兼任,现有专职监管员2名。监管站以“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质量可追溯”为工作目标,承担着“三品一标”认证、监督检查、推进农业标准化、产品检查、产地准出、宣传培训、业务指导等工作职能。
监管站结合实际情况,摸索了一套符合生产要求的廊下监管模式,即“一图二书三员四定”模式,“一图”即全镇农业生产基地监管分布图;“二书”为责任书和承诺书,即镇与村、监管单位内部层层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书,镇与农业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养殖)大户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三员”即农产品质量安全镇级监管员、村级协管员和企业(农业生产者)信息员;“四定”即定区域、定任务、定标准、定责任,明确每个监管员的监管区域、任务、标准、责任,做到每个基地都有明确的监管责任人,从而构建“政府总负责,三级有人员,监管到村企,检验全覆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监管站成立以来,廊下镇始终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安全监管,一手抓标准化生产,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通过廊下镇农产品质量安全多方面工作的推进,形成了适应廊下农业生产情况的六大体系,涵盖了所有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主要包括:(1)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借助农业品牌创建项目,通过区域划分,形成了种源农业示范区、农产品加工区、休闲旅游度假区、蔬菜产业带、经济果林产业带、粮食生产示范基地,通过梳理产业区域、产业类别,形成了全镇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2)现代农业质量认证体系。通过农产品认证和创建工作,提升农产品质量,建立了蔬菜标准园13家、食用菌标准园1家、果品标准园1家,且有部分企业通过了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绿色安全生产体系(GSP)认证。目前,廊下镇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的企业共有53家,其中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企业有46家、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有6家、通过有机食品认证的企业有1家,实现了蔬菜无公害农产品全覆盖,粮食生产上无公害农产品占比达90%以上,实现了镇域内无公害农产品全覆盖。(3)现代农业安全检测体系。全镇共有农产品标准化检测室10家,其中镇级1家、加工企业3家、生产基地6家,通过快速检测和定量检测,承担辖区内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加工企业等方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日常性检测工作。(4)现代农业产品追溯体系。制定了统一的农业生产档案,规范了一整套原始生产档案,包括从农资的购买、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农事操作到产销记录等,镇、村级监管员负责指导农户做好田间档案记载;同时,加强了产前农业投入品管理、产中田间档案规范记载、产出地准出制度3个关键环节的监督检查,实现了农产品生产的全程监管;此外,构建了田间档案电子化追溯系统,选择有带动力、终端市场较稳定的“三品”生产基地作为追溯试点,在试点基地建立了电子追溯系统,真正实现了“生产有记录、去向可追踪、信息能查询、质量可追溯”。(5)现代农业市场流通体系。通过农市对接(田头超市、批发市场)、农超对接(超市、卖场)、农校对接(机关、学校)、农企对接(企业食堂)、农社对接(社区)等方式拓宽销售渠道;同时,开发上海廊下牌系列农副产品,充分发挥廊下有品牌、有市场、有相当的知名度,通过季节性、时令性的营销策划及包装,扩大廊下农副产品的覆盖面,打造廊下农副产品新品牌。(6)现代农业品牌培育体系。通过不同层面共同打造品牌。其中,政府层面,打造廊下品牌,重视品牌战略,注重发掘廊下品牌的价值,开发廊下标识系列(文字标识、logo图形、吉祥物、镇歌),并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注册为商标。企业加工层面,鑫博海的“博海”牌(上海名牌称号)净菜实现了100%订单销售,不仅在世博会上独领风骚,而且在世博会后联合高铁进行了品牌宣传;亚太公司生产的“田妞”牌(上海市著名商标,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净菜走进了沪上各大型超市,各种蔬菜瓜果也是必胜客、肯德基等知名快餐店的“座上宾”。生产基地层面,市农科院中华村葡萄基地对葡萄实行“计划生育”,通过减少产量、提升质量,实现葡萄糖度的增加、品质的提高;万亩设施良田里的稻鸭共作种植方式,培育出的“金山岛”大米蜚声沪内外;培育了“绿行者”“申漕”“舜地”“联中1号”“马一品”等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牌。
目前已修订廊下镇粮食、蔬菜、食用菌、果品、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6大类产品共55个品种的农产品生产操作规范,并汇编成册。2011年编写了《廊下镇创建上海市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镇材料汇编》《金山区廊下镇农业标准化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材料汇编》;2012年汇编了《上海市金山区廊下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单位基本信息汇编(第二批)》,整理了《上海市金山区廊下镇推进农业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材料汇编》,修订了《上海市金山区廊下镇农产品生产操作规程(续)》;2013年整理了《廊下镇创建上海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镇材料汇编》《廊下镇创建上海市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镇材料汇编》。这些均为廊下镇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标准化生产提供了详实的标准依据。
(1)农民的农业标准化意识显著提高。以纸质媒介结合媒体、讲座等方式使农户真正了解农业标准化知识,改变农户以往“被宣传”的角色,农民的农业标准化意识显著提高;镇监管站也对辖区内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进行全面监督,对农户、企业、合作社及市场的标准化生产进行了有效监督。(2)农业标准化人才队伍迅速壮大。在全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中,有4名从事农业标准化10年以上的技术员带队;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产业大户、示范户等标准化实施主体中,培养了一批懂标准、懂技术的技术员、质量监管员、内检员等标准化操作性人才。通过培训,促使从业人员更新了知识,提高了科技素质和服务能力。(3)农产品质量安全有保障。廊下镇已成功创建国家级标准示范区2家、农业部蔬菜标准园1家、市级蔬菜标准园7家、区级标准园4家,扩大了示范基地规范管理的辐射面,增强了其示范带动能力。同时,通过推行标准化生产、推进“三品”认证、开展监督检查和抽样检测,实现了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安全,满足了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需求。
廊下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后,农民年收入平均增幅为10%,产业化增值率为112.3%,产品商品化率为90.29%,投资收益率达95.5%,农业标准化覆盖率达94%,产品质量合格率达100%,水稻单产产值增长率达11.0%,蔬菜单产产值增长率达7.25%,果品单产产值增长率达7.08%,食用菌总产值增长率达26.7%,畜产品总产值增长率达21.5%。
廊下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后,农药年用量减幅达21.3%,辖区内土壤、灌溉水的重金属含量均低于控制指标,产地环境均符合上海市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条件的要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充分利用农业资源,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与农产品加工和休闲旅游结合,促进产业融合和联动。如在做好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金山草莓节、田野百花节、丰收节、乡村体育节等农业节庆的综合效应,做到了农业旅游资源与农产品销售相结合,为全镇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廊下镇是首批创建上海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镇,探索的监管模式、工作方式为其它乡镇提供了示范。
企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认识不够,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的意识以及带动和影响周边农户实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意识均比较薄弱。一些企业为认证而认证,仅看中认证后获得的特权。同时,企业在获证后放松要求,执行生产操作规程不严格、农业可追溯档案记录不齐全、农产品质量不稳定、认证标识使用不规范。此外,上级部门对乡镇相关农产品认证负责单位有认证率的要求,有时为提高数字,负责单位存在放松认证关口的现象,认证中的松懈给后期的监管带来了诸多困难。
廊下镇设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隶属镇农技部门,但站内没设立编制,一般和镇农技中心共同办公。由于证后监管工作是基于对认证企业的了解,需要实地走访,了解企业的生产情况,只有充分了解企业的情况才能发现问题,从而督促企业进行整改,故监管工作具有连续性的特点。而廊下镇监管人员一般由农技人员兼职或招录的 临时工担任,人员流动性大,且有的农技人员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现有的基层人员严重缺乏发现问题和预判风险的能力。同时,基层的监管员没有执法权,一旦发现安全事故,逐级汇报的形式会造成对事件处理的滞后,不利于监管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品一标”作为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对指导生产、规范经营、保障安全、满足消费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已成为国家安全优质农产品的品牌象征,一些农业项目的申报、农产品展会的准入均以“三品”认证的产品作为门槛;而且,政府对此项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确保“三品”认证的产品质量、产地环境、生产过程,这些工作的推进加深了群众对“三品”产品的认识,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但不同地区对无公害农产品的准入要求不同,据许多种植户反映,上海地区的批发市场对无公害农产品和普通农产品的准入要求没有显著的差别,并没有体现出其无公害的优势,对种植户并没有明显的增收、增效作用,从而严重打击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监管站虽然设置了很多职能,但缺乏相应的经费保障,相关工作难以开展。如镇监管员通常是临时工,没有车贴补助,而有效的监管需要及时掌握认证企业的生产动态,需要与认证企业保持联系、定期走访,而中央八项规定后,取消了公车配置,车贴补助也很难支出,这限制了监管工作的有效开展。
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的准入门槛,增加“三品一标”认证产品的市场辨识度。严格监管机制,实行跟踪监管服务,逐步实现从政府监管到企业自律的过渡,将认证的要求作为企业监管的要求。明确认证和监管的关系,认证是基础、重点在监管。强化证后监管力度,优化管理方式,完善考核和奖励机制,把握好认证率和认证质量的关系,不唯认证率。在监督管理方面,对企业进行分类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严格落实考核奖励机制,以监管的情况作为依据,对严格按照“三品”认证要求进行生产和管理的企业进行奖励,及时取缔不配合、不执行认证的企业。
在镇监管站设立相应的编制,强化队伍建设,配足优秀的监管人员。按照监管的不同工作内容分别设置相应的经费,确保监管工作顺利开展。
监管站有对认证企业进行生产指导和监管的职责,生产指导工作是有效开展监管的前提,而目前监管员,尤其是基层监管员流动性大,业务水平普遍不高,这就需要上级指导部门加强对监管员的培训,从而有效提高监管员发现问题、预判风险的能力。
强化对“三品一标”认证企业的宣传、指导和生产培训,尤其是相关法律知识的宣传,应以《食品安全法》和《上海市食品安全条例》为宣传重点,监督企业依法生产。
要引导企业不断深化“三品一标”品牌建设,提高品牌公信力,帮助企业挖掘产品认证的价值,从而有利于企业做大做强。
2017-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