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庆礼
区域渔业
宁夏生态渔业发展浅析
孙庆礼
改革开放以来,宁夏渔业持续、健康、快速、全面发展,为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渔民就业增收、改善城乡居民膳食营养结构和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一举成为自治区农业和农村经济重要的基础产业和农民群众重要的致富产业。经过多年发展,渔业总产量和人均占有量稳居西北地区第一,但宁夏渔业经济在取得重大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深层次矛盾。
(一)生产方式落后,持续发展难度加大。宁夏渔业生产方式依然粗放,养殖与环境保护的潜在矛盾加剧,水域环境污染日益加重,生产成本持续攀升,渔业比较效益下降,实现渔业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难度增大。
(二)观念更新滞后,创新发展能力较低。部分渔业从业人员观念滞后,先进的发展理念、养殖技术、养殖装备难以及时引进与应用,特别是信息化手段贯穿到渔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的全程难度较大。
(三)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产品结构不合理。水产加工、饲料生产、休闲渔业等二三产业发展速度较慢,渔业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不高;鲤鱼等低端常规品种占比依然很高,养殖效益低下;虾、蟹等名优品种养殖规模依然偏小,优质产品供给不足,市场占有率低。
(四)制约因素增多,养殖效益下降。
黄河宁夏段用水量额度逐年缩减,旱涝等自然灾害频发多发,鱼类病害、生产风险和水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劳动力、饲料、物流等渔业生产和经营成本持续走高,市场波动及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致使传统养殖效益下滑,渔民增收难度加大。
(一)养种结合,建低碳循环渔业。
1.新型稻渔综合种养。引进陆基生态渔场构建技术,建设新型有机“稻渔共作”生产模式。依托先进的设施条件和技术工艺,采用新一代稻田、蟹、泥鳅、鱼等生态立体综合种养技术,依据泥鳅可以利用残饵、鱼粪为食和循环经济原理,应用有机物多层次利用技术、物种互惠共生技术和无公害食品生产技术,将稻田养蟹、泥鳅、鱼等生态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稻-蟹-鳅-鱼-田生态系统”。此项技术不仅突破了固有的稻田养殖传统思维,改变了传统稻田养殖的低产不高效的缺点,同时将传统水产养殖模式转变为复合水产生态养殖,然后将这种复合生态水产养殖和传统的稻田养殖结合,形成新型“稻渔共作”模式。该技术的应用,将形成复合水基陆基相结合的生态系统,生态效益进一步放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减少,实现养殖、种植全程生态化,有机化。
2.低碳高效循环水养殖。低碳循环水养鱼技术通过底部集污系统,养殖鱼类产生的粪便集中收集处理,避免了对水体环境的污染,真正实现“零排放”,符合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导向。2016年,宁夏池塘低碳高效循环流水养殖从无到有,已有7个县(区)9家企业引进建成循环水养殖设施水槽。今年全区计划新建50条,现已建成36条。低碳循环水养鱼技术的引进应用,对于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渔业发展新格局,推动渔业绿色发展起到了显著的示范作用。
(二)鱼菜共生,创生态和谐渔业。
1.鱼菜共生系统。宁夏水产研究所建立的鱼菜共生系统,部分采用PVC管和钢丝网做成的浮床,部分使用强化泡沫板和塑料花盆做成浮床,栽种了丝瓜、空心菜、茄子等蔬菜,水稻和美人蕉、千屈菜等花卉。2016年推广池塘鱼菜共生面积近200亩,平均亩产水产品1330kg,蔬菜248kg,亩均收入4628.5元,较项目实施前增加了28.8%,亩均利润3546.8元,是技术推广前亩均利润的102.5%,其中蔬菜增收达到855.9元/亩。池塘鱼菜共生技术推广前后亩均投入方面,除了物价因素导致饲料、渔药等投入上涨,其全年节约水电能投入35.6%、药物投入56%、人工费用投入18.5%,间接增加收入645.8元/亩·年。
2.人工潜流湿地。 宁夏水产研究所建立的人工潜流生态循环水养殖系统是将池塘和车间养殖用水排放到一级净化池,经过芦苇和碎石吸收二级净化,再经睡莲三级净化后注入蓄水池,最后再将蓄水池中的净化水返回养殖池塘和车间,形成一种新型的、环境友好型的、效益最大化的健康养殖模式,实现了养殖用水循环和能量物质的逐级利用,同时达到了养殖生产用水的零排放,对保护水域环境,提升水产品品质,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真正达到了生态保护和养殖效益双提升的目标。该系统使池塘养殖从“开放直排”变为“循环净水”,水环境调控从“原位污染”转变为“异位修复”,人工湿地净化区具有缓冲容量大、处理效果好、工艺简单、投资省、运行费用低等优点,最终实现养殖尾水达标排放,养殖环境友好健康,养殖产品安全可控,养殖效益稳步提升的目标,实现现代生态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设施科技,造高产稳产渔业。
宁夏将设施渔业建设作为今后渔业发展的方向之一。2016年,宁夏南美白对虾设施温棚养殖从2015年的不足1万m2,迅速发展到16.5万m2。
1.渔业物联网。贺兰县光明渔村建成的每栋智能养殖温室中都配备了物联网智能控制管理系统,管理人员在手机终端系统就能24小时对整个鱼塘进行监测。池塘中的水温、pH值、溶解氧等参数,只要任何一个指标出现异常,系统就会自动调控,使其达到正常状态。有了这套系统,就像多了双千里眼,请了个贴心管家。以往守塘巡塘、扛包扛料、喷药撒药等依靠人工进行的作业,现在都可以由智能水产养殖设备完成。据测算,使用物联网智能控制管理系统养鱼,可节本增效20%左右,亩均可增收1000元以上,渔业预警和事故防范能力大幅提升。2016年,宁夏装备该管理系统的渔业公司或合作社达41家,覆盖养殖水面约25000亩。物联网技术在宁夏渔业的推广和应用,不仅提高了水产养殖生产管理和渔业管理信息化水平,而且促进了渔业生产方式转变,实现了节能降耗、绿色环保、增产增收的目标,加快了宁夏渔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2.集约化养虾。宁夏贺兰县气候条件稳定、水质优良,具备南美白对虾养殖天然优势。成立于2010年的宁夏蓝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立足优势产业基础,致力于生态农业、健康渔业的产业化经营,自2015年起,规划开发了千亩南美白对虾生态养殖基地,开展设施温棚集约化养殖。
通过大力发展设施化工厂化养殖,宁夏渔业现已实现全年12个月都能正常养殖水产品,养殖方式正在实现从“地下”向“地上”的重大转变。
(四)结构调整,补三产发展短板。
如何充分利用好宁夏优质宜渔资源?宁夏提出要坚持市场导向,不断调整优化养殖品种结构,鼓励各类渔业经营组织多养生态鱼和优质特色鱼,补齐休闲渔业发展滞后,水产加工业为零的短板。一方面,继续发展黄河鲶鱼、黄河鲤鱼、黄河甲鱼等黄河系列土著品种,稳定发展草鱼、鲫鱼、大规格鳙鱼等适销对路的大路品种;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河蟹、对虾、泥鳅等高附加值的名优特新品种,提高单产和综合效益。随着养殖技术的提高,螃蟹、虹鳟、丁桂、福寿螺、黄河甲鱼、台湾泥鳅、裸鲤等名特优品种都在宁夏安家落户,南美白对虾、澳洲龙虾、匙吻鲟、高白鲑等名贵品种也在宁夏扎根,不但丰富了水产养殖品种,还进一步优化了养殖结构,养殖效益明显提高。“沙湖大鱼头”“银川鲤鱼”“冰山苍鳌”“蓝湾虾”等品牌水产品健康养殖面积不断扩大,深受周边市场青睐,品牌优势逐步显现。
1.发展休闲渔业。休闲渔业开拓了渔业范围和活动空间,使渔业与多种产业相结合,为渔业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渔业是宁夏优势特色产业之一,休闲渔业是宁夏现代渔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宁夏休闲渔业及观赏鱼养殖场点达到300个,创建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12家,年产值3亿元。今年宁夏将重点打造“一岸三河”休闲渔业带,以黄河金岸和艾依河、清水河、苦水河,以及19个国家湿地公园为重点,结合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创建活动,深度挖掘渔业文化,重点解决休闲渔业发展中存在的缺乏统一规划、发展层次较低、发展特色不明等问题,把休闲渔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建设具有宁夏特色的休闲渔业。
2.发展水产加工。根据国家“压缩捕捞、发展养殖、主攻加工、搞活流通”的渔业发展方针,为充分挖掘宁夏渔业经济发展潜力,培育宁夏渔业良性产业链条、扩大就业和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实施宁夏水产加工产业化发展。宁夏蓝湾南美白对虾生态养殖基地项目还将新建加工车间、冷链仓储及配送系统等产业配套设施,对周边水域出产的活虾进行深加工,做成寿司虾等成品虾及虾制品,形成养殖、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和就业容量,拓展就业增收空间,加快实现宁夏水产养殖产业升级步伐,力争成为西北地区集虾苗淡化、虾类养殖、加工、冷链仓储、配送、销售、养殖人员专业培训于一体的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集约化养殖产业园区。通过优化细化养殖、加工、配送、销售等每个环节,全力打造“蓝湾生态虾”品牌,力争达到年产值约20亿元的产业规模。
尽管宁夏渔业发展所面临的大环境和一些长期困扰渔业健康发展的问题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根本转变,原有渔业发展的“惯性”仍在发挥作用,但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和目标已经确立,转型升级已经迈出坚实的步伐。通过调整养殖品种结构、发展设施化、工厂化养殖、推行健康高效养殖技术、打造低碳循环渔业,将逐步实现宁夏渔业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产品质量更加稳定、渔民增收更加稳健、经济发展与水域生态更加协调的目标,谱写出宁夏生态渔业的新篇章。
(通联:宁夏银川市北京中路159号宁夏农牧厅渔业渔政管理局 电话:15008688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