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广根
稻田养鱼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方法
刘广根
稻田养鱼是发展生态农业、提高稻田综合效益的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辅以人为的措施,既种植水稻又养殖水产品,使稻田内的水资源、杂草资源、水生动物资源、昆虫,以及其它物质和能源更加充分地被养殖的水生生物所利用,并通过所养殖的水生生物的生命活动,达到为稻田除草、除虫、疏土和增肥的目的,获得稻鱼互利双增收的理想效果。峡江县自1985年开始推广稻田养鱼以来,已从当初的单一鲤鱼发展到现在的草鱼、鲤鱼、鲫鱼、鲢鱼等多种鱼类,亩产从10kg发展到现在的高达90kg。然而,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加之管理技术不当,各种鱼病时有发生,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严重制约了我县稻田养鱼健康发展。为帮助广大渔农更好地防治鱼病,提高养殖效益,增加收入,现将稻田养鱼过程中的常见鱼病及其防治方法总结如下,供大家参考。
1.病因:该病由呼肠孤病毒引起。主要危害当年草鱼鱼种,从3.5cm夏花到15cm鱼种均可感染发病。多在8-10月份水温20℃以上发病,特别是水温达25℃时,发病多且死亡率高。
2.症状:病鱼游动缓慢,体色发黑,鱼体消瘦,鳃盖、眼眶、口腔、鳍条基部等处出血。剥去鱼皮,鱼体肌肉上点状出血或出现淤血块,严重时肌肉发红。
3.防治方法:①以预防为主,放养苗种时应选择健壮活泼、无病无伤、食欲好、抗病力强的种苗;加强饲养管理,防止养殖密度过大和过量投饵;在保证水稻生长的前提下尽量加深水位,保持水质清新、溶氧丰富等。②注射草鱼出血病灭活疫苗。③在鱼种入田前可用30~50mg/ L聚维酮碘(含有效碘1.0%)浸浴15~20分钟。④将草鱼苗种作搭配品种养殖,当它与鲢、鳙、鲤、鲫、鳊混养又稀放时,少发或不发此病。当需要集中养草鱼苗种时,要错开发病高峰期进行养殖。⑤采用清热散预防:每千克鱼体重用0.2g(按5%投饵量计,每千克饲料用本品4g),连用1~2天。治疗:鱼每千克体重0.3~0.4g(按5%投饵量计,每千克饲料用本品6~8g),连用7天。
1.病因:由荧光假单胞菌引起。一年四季都有流行,尤其是在捕捞、运输后,及在越冬后,最易暴发流行。
2.症状: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出血,鳞片脱落,以鱼体两侧和腹部最为明显;部分鳍条或全部鳍条基部充血,鳍末稍腐烂;鳃盖和鱼的上下颌常出现红色斑块;病鱼往往单独游动,行动缓慢。
3.防治方法:①彻底消毒稻田。②放养及捕捞过程中应小心仔细,避免鱼体受伤,避免放养密度过大。③鱼种入田前用10~20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5~30分钟,或用2%~3%的食盐水浸浴5~10分钟。③用强氯精全田泼洒,每立方米水体用强氯精0.4~0.7g。④用漂白粉或五倍子全田泼洒,每立方米水体用漂白粉1g或五倍子2~4g。⑤用穿心莲末拌饵投喂,每千克鱼体重 10~20g(按5%投饵量计,每千克饲料用本品200~400g),连服3~5天。
1.病因:该病由柱状屈挠杆菌引起,主要危害草鱼,鱼种和成鱼都可发病。水温在 15℃以上开始发生,在15~30℃范围内,水温越高越易暴发流行。
2.症状:病鱼体色发黑,游动缓慢,食欲减退,鳃盖内表面的皮肤中间部分常糜烂成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鳃上黏液增多,鳃丝肿胀,严重时,鳃丝腐烂发黑,鳃丝末端缺损,鳃丝软骨外露。
3.防治方法:①彻底消毒稻田;选择优质健壮鱼种,鱼种入田前用10~20mg/ L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5~30分钟,或用2%~3%的食盐水浸浴5~10分钟;在保证水稻生长的前提下尽量加深水位,做到全天微流水,保证水质清新,溶氧丰富;定期用生石灰调水消毒;定期将乌桕叶扎成数小捆,放在田中沤水,可有效预防烂鳃病。②用烂鳃灵散拌饵投喂,每千克体重1g(按5%投饵量计,每千克饲料用本品20g),一日1次,连用3日。③外用与内服相结合效果更好。外用土霉素3~5g/m3水药浴,内服土霉素1g拌1kg饲料,投药饵为1次/d,4~6d即可。
1.病因:由点状产气单胞杆菌引起。危害鱼种至成鱼;全年都可发生,水温在18℃以上开始流行,水温25~30℃时为流行高峰期。
2.症状:病鱼游动缓慢,食欲减退,鱼体发黑,肛门红肿,腹部肿大,腹壁上有红斑,轻压腹部即有黄色黏液从肛门流出。解剖,早期可见肠壁充血发炎,肠腔内没有食物,肠内黏液较多。疾病后期可见全肠充血发炎,肠壁呈红色,弹性差,肠内只有淡黄色黏液。
where is the Fisher Information Matrix(FIM),whose entries are defined as
3.防治方法:①清整稻田,彻底消毒;选择优质健壮鱼种,鱼种入田前用10mg/L的漂白粉浸洗15~30分钟;加强饲养管理,投喂新鲜饵料;在保证水稻生长的前提下尽量加深水位,3~5天换水一次;每月连喂3天大蒜素可有效预防肠炎病的发生。②需外消药结合内服药(先停食一天再给药),外用药如生石灰、漂白粉等泼洒2~3次。内服药可以选用以下任意一种:磺胺二甲氧嘧啶粉(SDM),拌饲投喂,首次用量为每千克鱼每天150~200mg,维持量减半,连用7天;复方氟苯尼考(氟苯尼考∶维生素C=1∶2.5),拌饲投喂,每千克鱼250~500mg,每天1次,连用5~7天。③用土霉素按每千克鱼体重50mg,拌饵投喂,一日1次,连用4~6日。
1.病因:由一种黏球菌引起。
2.症状:病鱼自吻端至眼前的头部前端呈乳白色。唇似肿胀,嘴张闭不灵活,因而造成呼吸困难,口圈周围的皮肤腐烂,稍有絮状物黏附其上。病鱼体瘦发黑,反应迟钝,常停留在下风处岸边,不久死亡。
3.防治方法:①水体澄清。每立方米水体用3g明矾全池泼洒,澄清水体。明矾可抑制许多病菌的生长。②肥料、养殖用具都要用漂白粉水浸泡消毒杀菌,或将用具用太阳晒足6h(各个部位都晒6h),才能杀灭病菌和病毒。不能用未经发酵的肥料,特别是牛、羊、兔的粪便中带有大量黏球菌,未经发酵杀灭而施入水中,当鱼嘴受伤后造成细菌感染而发病。③做到饵料充足,清除池中各种野杂草,避免鱼在池塘的草丛中觅饵而刺伤嘴得病。④用五倍子全田遍洒,每立方米水体用五倍子2~4g;或每立方米水体用乌桕叶干粉6.25g或鲜叶25g,放入2%的生石灰水中浸泡并煮沸10分钟,全田遍洒。
1.病因:由嗜酸性卵甲藻引起。
2.症状:病鱼体表黏液增多,背鳍、尾鳍及背部先后出现白点,逐渐漫延至尾柄,白点之间有红色充血斑点,尾柄部特别明显;病重的鱼,游动迟缓,呆浮水面,体表白点逐渐连接成片,象裹了一层白粉,并越来越厚。用镊子取少许粉状物在显微镜下观察,可看到肾形的卵甲藻,卵甲藻外有一层透明的纤维壁,其内充满淀粉色素体,中间有一大而圆的细胞核。
3.防治方法:不论是预防和治疗,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向池中施放生石灰,每亩用10-20kg,每隔一周到10d施放一次,以调节水质,促使卵甲藻充血死亡。
1.病因:由白皮假单胞菌引起。
3.防治方法:①清整稻田,彻底消毒;捕捞、运输、放养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鱼体受伤;发现体表有寄生虫时,应及时杀灭;保持鱼池水质清洁,不使用未发酵的粪肥。②每亩1m水深用生石灰20kg或漂白粉650g全田遍洒。③每亩用菖蒲1~1.5kg,艾草2.5kg,食盐1.5kg和水煮汁全田泼酒。④每亩用苦楝树叶30kg,煎汁全田泼酒。
1.病因:由锚头鳋引起。锚头鳋在水温12~33℃都可以繁殖,所以该病主要流行于夏季。
2.症状:病鱼通常呈烦躁不安、食欲不振、行动迟缓、身体瘦弱等常规病态。通常锚头鳋用头部插入鱼体肌肉、鳞下,身体大部分露在鱼体外部,且肉眼可见,犹如在鱼体上插入小针,故又称“针虫病”。
3.防治方法:①改善水环境。放养前10天,每立方米水体用生石灰90~105g兑水全田泼洒,以杀灭寄生虫卵。②加强营养,增强抵抗力。在疾病流行季节,饲料中适当添加复合维生素、黄芪多糖等,以提高鱼体体质,增强抗病能力。③全田泼洒90%晶体敌百虫,使水体浓度成0.3~0.7mg/L,连用3次,每次间隔的天数随水温而定,水温越高间隔的天数越少;反之,则多。
1.病因:由指环虫引起。适宜温度20~25℃,流行于春末夏初。
2.症状:主要寄生在鱼鳃上,也可寄生鱼的皮肤、鳍或口腔、鼻腔等处。寄生少量时,症状不明显;大量寄生时,病鱼鳃丝黏液增多,鳃丝受到后固着器的刺激和破坏,肿胀或贫血呈苍白色,分泌大量黏液,有的发生变性、坏死、萎缩或增生,有的整个鳃部没血色或感染真菌。病鱼呼吸困难,游动缓慢、鳃盖难以闭合,最后窒息而死。
3.防治方法:①鱼种放养前用15~20mg/L高锰酸钾溶液药浴15~30分钟。②全田泼洒晶体敌百虫,使浓度达0.3~0.7mg/L。③每立方米水体用0.7g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均匀全田泼洒。④用敌百虫与面碱(碳酸钠)合剂,比例为1∶0.6,每立方米水体量为0.1~0.24g,全田泼洒。
1.病因:由车轮虫引起。流行的高峰季节为 4~8 月,水温18~28℃。
2.症状:病鱼体色发黑,摄食不良,体质瘦弱,离群独游,游动缓慢,有的成群绕边狂游,呈“跑马”状。车轮虫寄生在鱼体表和鳃部,以鳃部寄生危害最大,大量寄生会造成鳃丝肿胀,呼吸困难,窒息死亡。
3.防治方法:①鱼种入田前用2%~4%食盐水药浴10~15分钟。②定期将楝树新鲜枝叶扎成数小捆,放在田中沤水,可有效预防车轮虫病。③每立方米水体用0.7g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均匀全田泼洒,连用2~3次。④每立方米水体用苦参碱溶液0.4g,稀释后全田均匀泼洒1~2次。⑤每立方米水体用楝树新鲜枝叶50g,煎煮后全田泼洒。
(通联:331409,江西峡江县渔业局 电话:139796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