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思妤孟长明陈昌福
(1.河南省新乡市康大消毒剂有限公司,453700;2.华中农业大学)
企业专栏
免疫增强剂预防水产动物疾病的作用与应用技术(1)
孟思妤1孟长明1陈昌福2
(1.河南省新乡市康大消毒剂有限公司,453700;2.华中农业大学)
对发生疾病后的水产动物实施有效的药物治疗,与治疗陆生动物的疾病相比,具有如下一些特殊的困难。
首先,由于水产动物生活在水中,在疾病的发生初期难以被养殖业者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养殖业者都是在患病的水产动物已经出现部分死亡的时候,才发现所饲养的水产动物已经发生疾病了。而此时在同一个养殖水体中饲养的全部水产动物中,可能有一部分虽然尚未死亡,但是有可能已经病入膏肓了。因此,正是因为水产动物在发病初期难以及时发现,导致养殖业者往往错过了采用药物尚能有效治疗疾病的最佳时机。
其次,养殖业者难以对患病水产动物做到精准给药。为了药物治疗水产动物的疾病,在对水产动物给予内服药物时,大多是将选定的药物定量添加在饲料中制备成所谓的药物饲料后,再投喂给患病的水产动物的。养殖业者期望的是患病水产动物能摄食到足够的药物饲料,摄食饲料中含有的药物能够在水产动物体内达到一定的浓度,而彻底抑制或者消灭入侵其体内的病原生物。然而,现实状况往往是需要获得药物的患病水产动物,往往因为已经丧失食欲或者食欲下降,难以摄食到足够的药物饲料;而尚未受到感染的健康水产动物,却因为食欲正常则可能摄食大量的药物饲料,因此也就可能导致药物在其体内的残留。
其三,缺乏科学选择药物和使用药物的基本条件。例如,将部分抗生素类药物作为渔用药物使用,在我国也有了几十年的时间,由于各地养殖对象不同和使用药物的种类与频度均不一样,导致各地水产动物的病原微生物对抗生素类药物的感受性存在比较大差异。而长期以来我国就缺乏对水产动物病原微生物药物敏感性的监测数据,没有这些数据作为决定用药种类和剂量的基础,选择药物和决定药物剂量时就必然存在着盲目性。
我国养殖的水产动物种类很多,免疫器官和免疫组织各异。本文仅以鱼类为例进行介绍。鱼类免疫器官、组织的发生因鱼类种类或受环境影响较大,因而免疫器官的发育状况各不相同。有关鱼类免疫器官发生的研究是以淡水鱼为主,研究结果表明,胸腺是最早形成的鱼类免疫器官,然后才是头肾和脾脏。而对海水鱼的研究极少,研究结果与淡水鱼也有所不同,海水鱼类免疫器官的发育顺序是头肾、脾脏和胸腺。
鱼类具有红细胞、白细胞、淋巴细胞和血栓细胞等免疫细胞以及免疫球蛋白、溶菌酶、补体等免疫物质。正是这些免疫器官、免疫组织和免疫物质构成了鱼类的免疫基础。
1.接种疫苗增强水产动物特异性免疫力
对养殖鱼类实施免疫接种预防传染性疾病,在国内外已经有大量的报道,而且研究结果大都证明了对鱼类接种疫苗,是可以成功地预防鱼类的疾病发生的。我国已经先后有7个鱼用疫苗(草鱼出血病细胞灭活疫苗、草鱼出血病活疫苗、鱼嗜水气单胞菌败血症灭活疫苗、牙鲆鱼溶藻弧菌、鳗弧菌、迟缓爱德华菌病多联抗独特型抗体疫苗、鱼虹彩病毒灭活疫苗、鰤格氏乳球菌灭活疫苗(BY1株)、大菱鲆迟缓爱德华菌活疫苗(EIBAV1株)等)获得了农业部颁发的新兽药证书。
2.鱼用疫苗研制与应用中遇到的问题
被农业部批准的我国几种鱼用疫苗,多年来一直没有能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的推广使用。为什么在水产品质量日益受到药物残留危及到水产品质量安全的今天,这些对水产品质量安全没有影响的鱼用疫苗,还是没有能在全国范围内尽快地推广与使用?其中的原因可能有很多,而疫苗的血清型问题可能是难以回避的问题之一。
众所周知,疫苗应用效果主要决定于疫苗中存在的保护性抗原,而有些病原毒(菌)株上部分保护性抗原已经被研究结果证明是与其血型抗原是一致的。因此,疫苗的应用效果与出发毒株的血请型是具有密切关系的。如日本当年在研制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疫苗的时候,就曾经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因为在日本鳗弧菌的存在3个血清型,分别为V.anguillarum J-O-1,J-O-2和J-O-3,如果采用V.anguillarum J-O-2和J-O-3作为制备疫苗的出发菌株,试验结果就证明是就难以保护除制备疫苗菌株自身外其他2个血清型菌株的感染,而只有利用V. anguillarum J-O-1作为制备疫苗的出发菌株,所制备的疫苗在接种鱼体后,就能在防疫自身菌株外还能同时防御另外两个血清型(JO-2和J-O-3)菌株的感染。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