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半生》:从溥仪的自传到热播的电视剧

2017-02-01 20:02:00时统宇
视听界 2017年5期
关键词:末代皇帝陈道明倪匡

时统宇

刚听说要播出电视剧《我的前半生》时,误以为是电影《末代皇帝》的电视剧版或是电视剧《末代皇帝》的翻拍。心想辫子戏是不是到头了?这不都到末代了嘛!都到溥仪了嘛!当然,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播出的《我的前半生》与我的想当然没有半毛钱关系。

溥仪的《我的前半生》在50后、60后中有相当的知名度。百度有这样的解释:《我的前半生》是我国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在抚顺战犯看管所中所写的“反省式”自传,作为清朝的第十二位皇帝,也是我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位皇帝,三岁登基,合法在位三年,之后又任伪13年。《我的前半生》记录了溥仪从登基到流亡到接受新中国“改造”等过程,是一部回忆录,更是一本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自省书,从中,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瞥见特定历史环境末代皇帝的悲剧与喜剧,他的人生道路凝聚着近现代社会的变迁。溥仪晚年本想写一部《我的后半生》,可惜未如愿。

今天回想几十年前我的读后感很简单——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当然,这并不妨碍今天我对这本末代皇帝自传的评价:在我有限的阅读中,它是我读过的最好的非虚构作品之一,尽管当年还没有“非虚构”一说。

而香港作家亦舒的《我的前半生》我绝对是孤陋寡闻,这大概也是为什么电视剧热播后原著销售量多出了600倍的原因之一。同样是来自网上的说法:亦舒、倪匡、金庸是“香港文坛三大奇迹”。金庸创作流行武侠小说,倪匡创作流行科幻小说,亦舒创作流行言情小说。

几乎可以说是跨越了半个世纪的两个截然不同的《我的前半生》,我关注的有两点,一是《我的前半生》从大人物的回忆录到小人物的全职太太、闺蜜情、原生家庭等引爆的话题;二是海派电视剧是不是又一次崛起。

如果说改编自亦舒同名小说的电视剧《我的前半生》是一部都市情感大戏,那么溥仪的《我的前半生》则是折射历史巨变的命运启示录。有趣的是,30年前的电视剧《末代皇帝》和今天的《我的前半生》都有一位演员加盟其中,他就是陈道明。或许如今人们已经对当年陈道明扮演的溥仪不是很熟悉,但对《我的前半生》中他饰演的老男人老卓印象深刻。这位集帅气与智慧于一身的日料店老板,骑摩托车穿梭夜上海送女孩回家的情节迷倒了不同年龄层的女观众。尽管对这一角色的设置存在争议,但演员的表演仍然圈粉无数。

花枝招展的上海老太太成了《我的前半生》第一个上热搜的网红,扮演罗子君母亲薛甄珠的许娣其丰富的面部表情被制作成各种表情包,在网友“演出了上海老太太的精髓”的褒奖中,多年以前的一个话题重新浮出水面——海派电视剧走出了“姑嫂之争的小家子气”了吗?

回答是肯定的。

二十年前,中国电视剧曾有过粤派、京派、海派“三国演义”的局面。在海派电视剧中,《围城》和《上海的早晨》都改编自名著,前者获得了专家和大众的普遍肯定,而后者则受到了不少批评。评论界认为,电视剧《上海的早晨》将具有深刻历史内容与美学个性的名著变成了今日市民茶余饭后消遣的肥皂剧,甚至成了妻妾争宠的家庭闹剧。这之后,从《上海一家人》到《若男和她的儿女们》始终关注着市民的生活,而且这种关注不是一种很琐碎的关注,而是有一种超越。若男的一生正是上海的历史和命运,因为有了超越的市民性,也就有了很好的收视和市场。

二十年后,大约是从“五美”组合的《欢乐颂》开始,全新的一代开始了他们在上海的前半生。我以为,这一代人的人生精彩才刚刚开始,决不仅仅是前半生。

中国电视需要老一辈怀旧版的前半生,也需要新一代现实版的前半生。

猜你喜欢
末代皇帝陈道明倪匡
《末代皇帝》4K修复版日本重映
综艺报(2023年2期)2023-02-24 10:17:40
让拒绝有温度
陈道明“找抽”
倪匡的见怪不怪
做人与处世(2019年8期)2019-05-31 06:48:52
倪匡与爱情
电影《末代皇帝》中的光线与色彩分析
参花(上)(2017年10期)2017-10-19 01:19:27
电影末代皇帝的启示
新闻传播(2016年1期)2016-07-12 09:25:07
好父亲陈道明
海峡姐妹(2016年9期)2016-02-27 15:22:02
陈道明越俎代庖
时代人物(2015年4期)2015-03-15 15:24:49
倪匡悔带古龙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