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小麦生产技术发展现状及建议

2017-02-01 23:46杨文雄杨长刚王世红张雪婷
中国种业 2017年10期
关键词:旱地甘肃小麦

杨文雄 杨长刚 王世红 柳 娜 张雪婷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兰州730070)

甘肃省小麦生产技术发展现状及建议

杨文雄 杨长刚 王世红 柳 娜 张雪婷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兰州730070)

甘肃省作为中国小麦种植面积超过1000万亩的11个省份之一,其小麦产业生产技术水平在“十二五”期间取得长足进步,但相比其他10个省份仍有较大差距。本文在总结“十二五”期间甘肃小麦产业在优良品种选育、抗旱栽培技术研发以及综合技术集成等方面科技发展的基础上,提出“十三五”期间甘肃小麦产业生产发展的技术需求以及今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小麦;生产技术;建议;甘肃省

小麦是甘肃省最主要的口粮作物,种植面积曾多年维持在133.3万hm2左右[1-3]。近年来,由于种植业结构调整,其种植面积不断压缩,已低于100万hm2[1-2]。“十二五”期间甘肃各地认真贯彻国家及省文件精神,加大小麦种植技术投入,积极选育高产优质新品种,大力推广先进栽培技术,以“稳面积提单产”的策略来确保主粮安全[4]。目前,甘肃省小麦单产水平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但受种植规模制约,总产仅约250万t,而甘肃省每年小麦需求量约450万t,自给率不到60%,供需矛盾十分突出[1-2]。总结甘肃小麦“十二五”生产技术投入水平,分析“十三五”生产技术需求态势对持续保障甘肃口粮供给安全具有指导意义。

1 甘肃小麦生产特点

1.1甘肃小麦产区生态生产条件 甘肃小麦种植区域大体可划分为陇东、陇南、中部以及河西等四大片区[3]。其中,陇南麦区年降水量550~650mm,年均气温8.9~11.7℃,降水和热量条件较好,但地块小,坡地比例大,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瘠薄,机械化水平低。锈病和冬春干旱是限制其产量的主要因素。陇南是中国著名的条锈病的策源地和重发区,该区域条锈菌源头控制对保证中国麦区安全具有战略意义[5]。

陇东麦区属黄土高原一部分,年降水量多为500~550mm,年均气温8.5℃,≥10℃活动积温2600~3300℃,土层深厚、蓄水保墒性能好[6],地势较平坦,小麦机械化水平较高;但小麦返青至抽穗需水最多的3-5月降雨较少,越冬死苗较普遍。该区域晚春霜冻危害几率大;条锈病在流行年份可减产20%~30%,红矮病、黄矮病、暴雨、冰雹也时有发生。

中部麦区冬、春小麦兼种,面积各约占一半,年降水约400mm,年均气温7.3℃,旱情严酷,旱薄相连,旱寒同驻,山地比例也较大,机械化程度低,1/3的小麦可以利用黄河水、洮河水、井水灌溉;但旱地麦田产量低而不稳,一般年份单产仅1800kg/hm2左右。主要灾害是干旱、干热风和蚜虫危害。

河西麦区降水仅有36~200mm,主要依靠祁连山雪水灌溉,属绿洲灌溉农业区,以春小麦为主。该区域光照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机械化程度高,技术集成和规范化种植水平较高,是我国小麦高产地带,属于高产稳产区。主要灾害是干热风和蚜虫危害。

1.2“十二五”甘肃小麦产量特点 “十二五”期间,甘肃小麦生产的总体特点是:面积在波动中下滑、单产在波动中提高、总产基本稳定。面积缩减的主要原因是压减了浅山易旱低产区、南部条锈病核心越夏区以及河西走廊灌区种植面积。“十二五”期间,小麦占甘肃粮食作物的面积比例为29.3%(27.9%~31.3%),总产比例为24.3%(22.3%~25.8%)。“十二五”期间,虽然全国小麦实现“十一连增”,但甘肃省5年中单产表现为“四年增、一年减”,减产年份为2013年。甘肃小麦75%分布在旱地,年际间单产的波动起伏首先与年际间的降水差异密切相关,其次与年际间气温、病虫害发生情况、技术因素有关[7]。甘肃省地理气候复杂多变,同年份不同产区间气候条件也相差较大,因此引起年份间单产差异的气候因素较其他省份更为复杂[7]。“十二五”期间,甘肃小麦平均的面积、总产、单产分别为80.1万hm2、269.4万t、3366.0kg/hm2。其中,面积以2011年最大(84.0万 hm2),2013 年最小(78.6万 hm2),面积最大缩减率 6.9%;单产以 2011年最低(3171.0kg/hm2),以2015年最高(3525.0kg/hm2),最大增产率11.2%;总产以2013年最低(258.0万t),以2015年最高(277.0万t),总产最大提高率为7.4%。

2 “十二五”甘肃小麦生产技术发展

2.1优良品种技术 “十二五”期间甘肃共审定小麦新品种60个,而生产上应用的品种多达120个,但年种植面积超过0.67万hm2的只有8个。其中,陇南麦区种植的品种主要有兰天、中梁、天选和川麦系列,陇东麦区主要有陇鉴、陇育、平凉和西峰系列,中部麦区主要有西旱、定西、永良、临麦和银春系列,河西麦区主要有永良、武春和陇春系列。冬小麦应用范围较大的是以兰天19、兰天26为代表的兰天系列,春小麦则是以宁春4、宁春39号为代表的宁春系列灌区品种和以西旱1号、西旱2号为代表的西旱系列旱地品种。在优质品种方面,“十二五”重点推广应用的冬小麦品种有陇鉴301、兰天10号等,春小麦品种有宁春39号、武春3号等。甘肃是中国气候类型最丰富的省份,因此需要适应性多样化的品种支持,其当前种植品种推广中的突出问题为:品种多乱杂、利用技术体系不健全,加上受环境复杂多变影响,生产上仍以种植中筋或不能归类的品种为主,全省优质专用小麦种植比例不到30%[8-9]。

2.2栽培技术

2.2.1抗旱节水栽培技术 “十二五”期间,甘肃在小麦抗旱防旱技术上,主要推广了各种覆盖技术、耕作纳雨蓄墒技术。

(1)覆盖保墒栽培技术。在地膜覆盖栽培方面,主要在旱地应用推广了全膜覆土穴播技术、全膜双垄沟二茬种植小麦技术和膜侧沟播技术。每年地膜小麦种植面积约20.0万hm2,其中2/3为全膜覆土穴播。在秸秆覆盖栽培方面,主要有休闲期阶段性覆盖技术、全程覆盖技术以及由甘肃农业大学于2013年研发的“秸秆带状覆盖技术”[11]。该技术利用玉米秸秆整秆,采取“种的地方不覆、覆的地方不种”,不减少播种量、局部密植,适用于年降水250~550mm、一年一熟的广大旱作区冬小麦和马铃薯种植[10-11]。

(2)工程抗旱技术。主要在旱地推广应用“梯田+水窖集雨+地膜+结构调整”的工程抗旱技术,通过拦水、蓄水、保水、用水等四大技术环节,形成了雨水拦蓄入渗、覆盖抑蒸、雨水富集叠加利用等一套比较完整的旱作技术路线,更加增强了应对干旱的主动性。全省工程抗旱技术应用面积约13.3万hm2。

(3)灌区节水灌溉技术。灌区小麦在节水灌溉技术上,主要推广了免冬灌免耕覆盖节水灌溉、垄种沟灌、微垄沟灌、隔沟交替灌溉等4种节灌技术。“十二五”期间,通过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灌区渠系水利用率由55.4%提高到61.6%,灌溉水利用率由48.2%提高到53.6%,灌溉定额约降低600.0m3/hm2,产值提高 15.9%。

2.2.2播种技术 广泛宣传“七分种、三分管”理念,提高播种质量。主要推广了精量半精量机条播、宽幅精播、适期晚播、抗旱播种及穴播等技术。具体在水肥条件较好、群体较大、个体和群体矛盾较突出的高产麦区重点推广了精量播种技术和宽幅精播技术;在气候不稳定、土壤水肥和耕作整地质量较差的旱地麦田重点推广了半精量播种技术。宽幅精播技术较传统机条播技术普遍增产8%以上;而在山旱地用穴播代替条播和撒播,可抢时播种、提高出苗率,较条播和撒播增产5%~10%。此外,针对近年来秋冬季气温偏高,冬小麦冬前旺长影响安全越冬和正常生长的实际,推广了适期晚播,有效降低了条锈病秋苗发病和越冬死苗率。

2.2.3科学施肥技术 围绕“测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等重点环节,做到了测土到田、配方到厂、供肥到点、指导到户,提高了肥料利用率,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46.7万hm2,氮肥后移面积达到18.0万hm2。同时,通过种植绿肥、秸秆还田、高温堆肥等方法,努力增施有机肥。在旱地小麦推广了适当增施磷钾肥技术,一般旱地小麦氮∶磷以1.0∶0.8左右为宜,增施磷肥对促根系、提高抗旱和抗干热风能力、促粒重的效果明显,能增产8.0%以上。同时,推广了弱苗田趁墒追肥、春季沟追化肥、秸秆还田、缓释肥、生物菌肥、生物精制肥等。

2.3耕作技术 重点推广少免耕、深耕和深松耕等保护性耕作技术,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保护性耕作面积每年达到6.7万hm2,深翻耕和深松耕面积达到33.3万hm2以上。同时,因地制宜地推广冬春季镇压的保墒提墒促返青措施,年小麦镇压作业面积达46.7万hm2以上。水地深松耕可明显增产5.0%~8.0%;旱地深松耕在没有春旱的情况下可增产5.0%~10.0%,在有较严重春旱的情况下则造成缺苗、减产。免耕可节省耕作成本,减少水土流失,但由于存在施肥、播种、耕作机械不配套等问题,要通过免耕实现增产,必须强化技术措施配套,否则增产比较困难。

2.4植保技术 针对甘肃主要病虫害,推广了病虫害的综合防控技术。对小麦主要病害条锈病和白粉病,进行综合防控和源头控制。天水、陇南两市是小麦条锈病核心越夏区,两市有计划地实施了药剂拌种全覆盖、退麦改种、播前铲除自生麦苗等措施。建立了监测预报、带药侦查、“打点保面”、化学除草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同时全面实施小麦“一喷三防”,有效控制锈病、白粉病、蚜虫、干热风。

2.5防灾减灾技术 “十二五”期间,为及时了解各地墒情、苗情、长势变化和病虫草害,实行了关键时期旱情日报制度和苗情三天一报制,为各级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全省已研究建立小麦苗情监测体系,选择区域特征明显、代表性强的17个县区建立监测点,配备自动化监测设备,提高了苗情监测的科学性、指导性和时效性。同时,与气象、水利等部门合作,加强对干旱、洪涝、冰雹等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适时启动应急响应,提早做好抗灾救灾的资金、物资和技术准备。全省扩大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范围,将小麦、马铃薯、玉米等主要作物纳入保险范围,创新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提高防范自然风险的能力。大力推进科学抗灾,在关键技术管理节点和时段,组织干部和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对重点产区和受灾地区包片蹲点,率先落实抗灾增产技术,适时开展示范观摩,采取多种形式,搞好技术培训和咨询,指导农民因时、因地落实抗灾增产技术。

2.6技术集成 重点结合高产创建活动,推行高产高效、节本、省工、省肥、节水技术的高效集成应用,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十二五”期间,每年落实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40个左右,其中每年平均冬小麦22个、春小麦18个。小麦高产创建专家组专家分片包干,为指导小麦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小麦高产创建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根据甘肃省2012-2014年小麦高产创建结果,旱地高产创建田3年平均产量为4483.5kg/hm2,较一般田增产30.9% ;灌区高产创建增产 750.0~1050.0kg/hm2,增产率普遍10%以上。

3 “十三五”甘肃小麦生产技术需求

基于甘肃自然条件和环境资源禀赋,综合考虑影响小麦生产的各种因素,今后甘肃小麦生产的总体思路是:稳定种植面积,主攻单产,兼顾优质,增加总产,确保粮食和生态安全。

3.1增加面积技术 甘肃小麦山塬旱地目前撂荒比例较大,这些区域既不适合种植玉米和马铃薯等效益较高作物,也不适合发展林草等生态、饲草作物,小麦是唯一适应种植作物,应该采取政策扶持措施,鼓励农民种植小麦。在继续调整结构、缩减水肥和交通立地条件较好的川塬区原小麦面积的同时,应该保证旱薄地小麦面积不下滑,维持80.0万hm2小麦口粮面积的红线。

3.2提高单产需求技术 甘肃小麦产区气候干燥,降雨不足,许多保灌区受水资源短缺或季节性供水紧张的影响已变成非保灌区,高产难以继续维持;受水土流失影响,土壤瘠薄、旱薄相连、有机质含量低;冬季寒害较重,夏季干热风危害频繁;冬小麦条锈病危害较重,局部灌区次生盐渍化危害严重。小麦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稳定小麦种植面积,主攻单产,兼顾优质,增加总产,确保粮食安全。重点发展的技术如下。

3.2.1覆盖保墒栽培技术 在年降雨量500mm以下的旱地麦区重点研发推广“一膜两用、多茬种植”和“秸秆带状覆盖栽培技术”,在保墒的同时对生育期降水高效蓄集和利用,实现小麦增产的增墒、增粒、增粒重和增肥效。“一膜两用、多茬种植”主要采用全膜双垄沟玉米的旧膜,接茬种植小麦,地膜多茬利用年限不超过2茬,以便田间残膜地清除。同时,覆盖地膜厚度应达到0.01mm,残膜回收率达到90%以上,严格控制地膜污染。“秸秆带状覆盖栽培技术”经过多年试验表明[11-12],在旱地冬小麦和马铃薯种植中增产效果显著,与目前主推的覆膜技术产量相近。该技术优点是利用秸秆覆盖,降水入渗率高,且覆盖秸秆经风化腐解后可轻易地旋耕打碎还田,利于培肥地力、改良土壤结构,可实现用地养地有机结合,避免地膜栽培的“白色污染”,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该技术实行一次覆秆,2~3茬利用,利用方式主要为:小麦-小麦-马铃薯,多茬利用后,旋耕秸秆还田,实现小麦和马铃薯合理轮作,用地养地结合。

3.2.2农机农艺有机结合技术 研发与新耕作栽培技术相配套的轻简实用中小型机械和相关产品,开展水分高效利用技术及相关机械与产品的示范推广。主要包括适合甘肃山塬旱地小麦的中小型收割机、秸秆带状覆盖技术配套的小型覆秆及收割机械、一膜两年利用适用的播种和施肥机械的研发与推广。

3.2.3优良品种选育与合理配置 在降雨400mm以下旱作区应选育抗旱性较强、耐青干、中高秆(90cm)品种;降雨400mm以上地区注重选用对条锈病、白粉病抗(耐)性较强、抗旱性适度、丰产性较突出、抗倒伏的品种;河西走廊灌区春小麦应注意选择中早熟、抗干热风、抗倒伏品种;沿黄灌区春小麦应注意选择抗锈病、抗白粉病、抗倒伏、耐盐碱的品种。灌区小麦要求株型较紧凑,在河西走廊灌区株高不宜超过85cm,其他灌区不宜超过90cm。

在注重高产高抗优质品种选育的同时,加强选育适用不同加工要求的优质品种,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1)在提高或维持现有单产的基础上,选育和引进筛选出适合于制面包的强筋力硬红(或硬白)小麦品种。要求蛋白质含量在15.0%以上,湿面筋含量30.0%以上,面团稳定时间8.0min以上。(2)选育和引进筛选适应半湿润地区种植的,适合制作糕点、饼干或啤酒的软质小麦品种。要求蛋白质含量低于9.0%,湿面筋含量28.0%以下。(3)发展适合甘肃旱地种植的高营养、强筋力的硬质小麦,要求蛋白质含量17.0%~20.0%、赖氨酸含量0.4%以上,湿面筋含量42.0%~50.0%以上。

品种用途有三:(1)生产高营养的面粉,形成西部旱地特色产品。主要用于制作兰州牛肉面、北方拉条、大饼。(2)用作优质配料,以突出的高蛋白、高面筋、高赖氨酸兑配品质不良的小麦,以生产优质专用粉。(3)如果制面包品质优良,可生产面包专用粉。前两者是主要目标。

3.2.4播种技术 种好小麦是丰产稳产的关键和成功经验。要牢固树立“七分种、三分管”的理念,提高播种质量。首先,立足常年抗旱,在干旱年份,主要推广找墒播种(即深种浅盖)、镇压提墒播种、等墒播种、造墒播种等抗旱播种技术。其次,在水肥条件和机械作业条件较好的陇东、陇南、中部旱作麦区,重点推广半精量机械条播技术;在灌溉麦区和年降水600~650mm、水肥条件较好的旱作川塬区,重点推广以宽幅精播技术为主的精量机械条播技术;在陇南山旱地撒播种植地带,逐步示范推广穴播技术。最后,在冬小麦产区,继续推广适期播种技术。避免过早播种或越播越晚,争取一播全苗、提高播种质量,实现冬前苗全、苗匀、苗壮,减少生长冗余和生长过弱,搭好丰产架子。

3.2.5病虫害防控技术 以药剂拌种和抗病品种选用为重点,建立生育期及时监测防控技术体系。重点做好小麦条锈病、蚜虫、红蜘蛛等重大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和综合防治;锈病易发区继续推行药剂拌种全覆盖工程。扶持建立反应快速、执行有力、运转高效的病虫害专业化防控队伍,建立“公共植保”和“绿色防控”的模式。

3.2.6中低产田改造技术 以坡改梯和新增灌溉面积为重点,加强农田渠系道路的建设与维护,继续发展集雨补灌和农作养地技术。

4 甘肃小麦生产的政策建议

4.1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 甘肃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口粮安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高度,充分认识小麦产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加强对小麦生产的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建立小麦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和目标责任制;完善考核机制,制定科学的考评办法,把小麦生产纳入各级政府考核范畴,调动地方各级政府抓好小麦生产的积极性。同时,积极协调发改、财政、农牧、水利、国土、扶贫等有关部门,进一步整合项目资金、协作配合,形成齐抓共建的良好工作机制。

4.2落实惠农政策,确保农户受益 各级农业部门要广泛宣传国家和甘肃省发展粮食生产的强农惠农政策,确保各项政策不折不扣宣传到户,落实到位。重点落实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等政策,使有限的资金发挥聚集效应,调动和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同时,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

4.3强化物资保障,严格农业执法 多方筹措资金,进一步探索建立涉及财政、社会、农民的多渠道、多层次的农业投入机制。各市(州)、县(区)财政要加大对小麦产业的资金扶持力度,有针对性地提高重大技术补贴标准和新型农机具购置补助标准;增加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引进和栽培新技术研发的投入,强化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商品粮基地建设和产业化开发的扶持力度,确保全省小麦产业健康发展。同时,各县(区)要制定相应物资管理制度,对省里统一下发的地膜、农机具和肥料等物资,要切实加强管理,健全档案,本着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以村为单位分户造册,张榜公布,并以户为单位发放物资供应卡,由农户在册卡上签字,确保物资入村到户。对配发的大型机具由县(区)农技中心登记造册,组建机械作业队,或安排到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加强管护,统一调配使用。

4.4科学制定规划,统筹协调发展 各县(区)要严格按照全省小麦产业发展意见,制定适宜本地区的小麦发展规划,确定适宜种植区域,明确主推品种和配套栽培管理技术,对先进实用技术进行组装配套,走良种良法配套,农艺与农机结合之路。特别要把节水省肥减药、绿色安全生产、覆盖栽培、秸秆还田、氮肥后移、机械化作业、良种繁育、统防统治等技术组装配套,集成应用。同时,要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夏秋作物比例,推进科学合理的结构调整,实现优化的结构布局。

4.5开展宣传培训,强化技术指导 小麦主产区要围绕小麦核心技术,切实加大宣传、指导和技术培训力度,积极开展全程技术指导。要积极引导、培育和扶持小麦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探索构建围绕新型主体的“品种统一、物资统供、病害统防”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省、市、县、乡技术部门要积极开展不同层次、不同重点、不同形式的技术培训,确保先进实用技术进入千家万户,深入田间地头,为小麦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1] 化青春,杨文雄,袁俊秀.甘肃省小麦生产现状及发展建议[J].甘肃农业科技,2016(5):64-66

[2] 杨文雄.中国西北春小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

[3] 杨文雄.甘肃小麦生产技术指导[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4]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中国现代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小麦分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

[5] 常宏,吕小瑞.甘肃省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发展,2015(4):45-46

[6] 张茂康.甘肃土壤[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

[7] 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中国小麦品质区划与高产优质栽培[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8] 杨祁峰,柴宗文,李福,等.甘肃省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J].甘肃农业科技,2008(7):45-47

[9] 牟丽明.甘肃省小麦生产及新品种选育繁育问题探析[J].中国种业,2012(4):32-33

[10] 柴守玺.一种旱地秸秆带状覆盖作物种植新技术[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4,40(5):42

[11] 韩凡香,常磊,柴守玺,等.半干旱雨养区秸秆带状覆盖种植对土壤水分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6,24(7):874-882

2017-07-18)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503125-1)

猜你喜欢
旱地甘肃小麦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旱地麦田夏闲期复种绿肥 保持土壤的可持续生产力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旱地冰球运动开展价值的研究
哭娃小麦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甘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