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志刚柏凌云杨泽茂粟建光陈基权卢瑞克龚友才高 红方冬兵文海兵
(1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湖南长沙 410205;2永州市零陵区石岩头镇农技推广站,湖南永州 425131)
黄秋葵品种中葵2号及高产栽培技术
戴志刚1柏凌云2杨泽茂1粟建光1陈基权1卢瑞克1龚友才1高 红1方冬兵1文海兵1
(1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湖南长沙 410205;2永州市零陵区石岩头镇农技推广站,湖南永州 425131)
中葵2号是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最新选育的黄秋葵品种。该品种全生育期145d,株高1.3~1.5m,始花节位5~6节,节间4.2~5.7cm,果长20.6cm,单果鲜重41.8g。适宜播期为4-6月,每667m2种植约2500株,嫩鲜果产量2900~3200kg,抗倒伏,抗病性强,适应在长江流域、黄淮海流域和华南地区推广种植。
黄秋葵;中葵2号;选育;栽培技术
黄秋葵(Abelmoschus esculentus L.)为锦葵科(Malvaceae)秋葵属(Abelmoschus Medicus)一年生草本植物,别名秋葵、羊角豆、咖啡黄葵、洋辣椒等。其用途广泛[1],嫩果、叶、花均可供食用,种子可榨油,丰富的茎秆纤维也具有较高利用价值。作为营养丰富的新型保健型蔬菜,黄秋葵以采摘嫩果为主,在美国被公认为纯天然的“植物黄金”,在菲律宾被誉为国菜,在非洲及其他一些国家已作为运动员首选食品[2]。黄秋葵的嫩果中含有丰富的糖蛋白、维生素、矿物质、果胶类多糖等营养物质,具有提高免疫力、增强身体耐力、抗疲劳、抗衰老、抗肿瘤、降低血糖、养胃等多种功效[3]。因此,黄秋葵既是营养丰富的蔬菜,又有药用保健效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是一种发展潜力巨大的保健型功能性蔬菜。
黄秋葵原产于非洲的埃塞俄比亚附近[4],目前多个国家均有种植[5],我国黄秋葵栽培历史悠久,早在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51-1578)中已有记载,福建建宁、将乐和泰宁等地种植黄秋葵的历史已有百年之久,江西萍乡的种植历史有50多年。近年来,由于黄秋葵较高的营养价值和显著的保健效果等因素,在国内市场逐渐被接受并深受欢迎。我国南北各地均有种植,主要集中在海南、福建、台湾、广东、浙江、湖南、四川等南方城市[6],种植面积逐年增加。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拓展研究领域,开展了黄秋葵种质资源收集、新品种选育和示范推广等研究工作,选育了适合长江流域和黄淮海流域种植的中葵2号等品种。
以高产、优质、耐旱、抗病为选育目标。2007年利用黄秋葵高产优异种质Q015(来源于秋葵1号)与优异地方品种萍乡2号为亲本杂交,采用连续混合选择和单株选择的方法。2007-2012年经过6年12代优异单株单果连续筛选,获得稳定一致的优良品系A2012-048。2013-2014年在湖南和安徽省品系比较试验和多点试验中表现突出,单株果数多,鲜嫩果采摘期较长、口感好,抗病、抗倒性强,表现稳定,一致性好,鲜嫩果每667m2平均产3058.3kg,比对照增产10.4%,增产显著。2015年通过安徽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鉴定登记委员会鉴定登记,编号为皖品鉴登字第1506010,并命名为中葵2号。
2.1 植物学特性 中葵2号株型紧凑,株高1.3~1.5m,节间4.2~5.7cm,主茎直立、少分枝,叶互生、掌状深裂、有茸毛,叶色黄绿,叶缘钝齿,叶柄细长;主茎5~6节现始花,花单生于叶腋间,两性、黄色艳丽,花瓣5瓣,花蕊紫红色;蒴果长棒状,前端尖细,略有弯曲,果荚六角型、绿色,商品果长20.6cm、果粗2.4cm,单果鲜重41.8g,单株蒴果数35~40个。成熟种子圆球形、灰褐色,百粒重7.1g,饱满有光泽。
2.2 生育特性 中葵2号出苗期与对照萍乡秋葵一致,始花期与对照萍乡秋葵基本一致,晚1d,始收期、末收期、种子成熟期分别比对照萍乡秋葵晚3d、4d和5d,采收期天数比对照萍乡秋葵多4d。中葵2号从播种到出苗约需6d、到始花约需45~50d、到始收期约需50~57d,持续采收时期为85~100d,全生育期140~150d,属晚熟类型。黄秋葵喜温暖强光,生长期受温度和光照、水肥条件,及栽培措施等因素影响较大,这些因素都可以影响它的生长周期、提前或者推迟开花结果以及采收期时间的长短。
2.3 产量表现 2013-2014年中葵2号在湖南和安徽2省品系比较试验中,每667m2平均鲜嫩果产量3058.3kg,比对照萍乡秋葵增产10.4%。2015年在湖北丹江口、湖南长沙和沅江、安徽六安4点新品种鉴定试验中,每667m2平均鲜嫩果为3137.6kg,比对照萍乡秋葵增产13.7%,达极显著水平。2016年湖南望城和沅江、湖北丹江口3试点示范推广试验中,每667m2平均鲜嫩果产量为2998.9kg,比对照萍乡秋葵增产8.7%。在多年多点试验中,在统一的大田生产管理措施下,对强风暴雨、高温烈日、冷热交替等表现出良好的抗性。但生长期苗期耐涝性较差,整地开厢时排灌沟渠要深挖,加强排水。多年多点试验结果表明:中葵2号整齐一致,单株果数多,鲜嫩果采摘期较长、口感好,抗病、抗倒性强,表现稳定,一致性好,增产显著,适应性广。
3.1 适宜种植范围 中葵2号经过多年多点区域示范种植均表现较好的丰产性、适应性和抗逆性,适应长江流域、黄淮海流域和华南等省(区)种植。
3.2 播种育苗 一般3月中、下旬大棚内育苗钵播种,播种前需进行种子处理,用30~35℃温水浸种20~24h,在28~30℃条件下催芽,48h刚露白时,播于8cm×8cm营养钵中,每钵播种2~3粒种子,苗床保持25℃左右,5~6h可出齐苗。
3.3 移栽定植 秋葵忌连作,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灌良好的壤土或沙壤土定植为宜。当幼苗长至3~4片真叶时定植,行距50~60cm,株距40cm,种植密度2500株/667m2。
3.4 田间管理 幼苗定植后及时中耕2次,以促进缓苗和幼苗生长。开花结果初期,每次追肥浇水后及时中耕,防止土壤板结和杂草生长。植株封行前,结合追肥浇水,适当中耕培土,以防植株倒伏;在施足基肥(有机肥1000kg/667m2)的基础上多次追肥。缓苗后进行第1次追肥,施肥后应及时浇水;6月中旬到结果盛期实行第2次追肥,促使植株健壮生长,配合施用磷、钾肥,促使果实早熟;栽培密度较大时,在生长中后期应及时剪掉基部侧枝与老黄叶;在定植前用药剂进行土壤消毒以防止根结线虫病。
3.5 适时采收 花后7~8d,嫩果长至约15.0cm时采收,采收时间以早晨为宜,用剪刀剪断果柄,不能用手硬拉,防止伤枝。从播种至初收约需55d,一般于6月上中旬开始收获,在保证水肥条件充足的前提下,嫩果采收可持续至初霜前。
3.6 其他管理 进入采收期后,及时摘除基部抽生的侧枝和老叶,生长期间病虫害主要集中在苗期,应做好防治工作,常见的有地下害虫为害,苗期立枯病、猝倒病,以及蚜虫,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治处理。
[1]卢隆杰,苏浓,岳森.菜药花兼用型植物-黄秋葵[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4(8):34
[2]潘小曼,罗殿海,马桂芝.“黄金植物”黄秋葵及其栽培技术[J].杂粮作物,2010,30(6):434-435
[3] Yoshida T.Synthesis of polysaccharides having specific biological activities[J].Prog Polymer Sci,2001,26:379-441
[4]黄阿根,陈学好,高云中,等.黄秋葵的成分测定与分析[J].食品科学,2007,28(10):451-454
[5]茅国夫.黄秋葵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2004(6):353
[6]曹永翔,王军宪,魏永胜.秋葵属植物的化学和药理研究进展[J].西北药学杂志,2000,15(S):58
2017-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