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区域发展视角下农业文化遗产研究
——以“重庆石柱黄连传统生产系统”为例

2017-02-01 02:41侯亚男
农学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石柱县石柱黄连

侯亚男,王 剑

(1农业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中国农学会,北京100125;2长江师范学院乌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重庆涪陵408100)

民族区域发展视角下农业文化遗产研究
——以“重庆石柱黄连传统生产系统”为例

侯亚男1,王 剑2

(1农业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中国农学会,北京100125;2长江师范学院乌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重庆涪陵408100)

全球(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ІAHS)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概念,旨在保护农村与其所处地理环境的长期协同进化以及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生态农业景观。“重庆石柱黄连传统生产系统”是按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要求,高标准建设的西南地区代表性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是建设重庆东南部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黄连生产技艺、产业化发展可以起到有效的保护和推动作用,该项目具有生态与环境、经济与生产、社会与文化、科研与教育、示范与推广等多方面的价值,能够从社会、经济、文化和民族工作等方面推动石柱县的经济、人文发展,为实现石柱县的整体脱贫与全面小康,提供以GІAHS项目为引领的全新方式。

农业文化遗产;石柱黄连;传统生产系统;区域发展

0 引言

GІAHS(China-NІAHS)是全球(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Conservation and Adaptive Management of Globally <China- National> І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的 首 字 母 缩 写[1]。 GІAHS(China-NІAHS)项目设立的目的,是为了改善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保证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城镇化、绿色化以及农业现代化[2]。农业文化遗产是继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一种全新的文化保护与传承方式,同时也具有动态适应管理的特征,需要根据发展变化进行不断的调整[3]。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十分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随着国家整体实力的强大以及人民群众文化保护意识的增强,对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4]。综观学术界,当前以“农业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研究还较少,关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在中国的实施还处于起步阶段,发掘保护手段和规划管理经验正处于有益的探索当中[5]。在此情况下,中国学者以农业史作为研究农业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和理论基础,结合遗产地实际情况,取得了不错的研究成果[6]。这些成果可以归纳为4类:(1)古代农业文献校注、农业技术史、农业经济史研究等;(2)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交叉学科视野中的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等;(3)信息科学等技术手段参与的农业文化遗产研究;(4)活态传承、原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方式研究等[7],并随之涌现出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专著和学术刊物,初步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体系。

1 GIAHS评价标准下的“石柱黄连传统生产系统”

GІAHS是农村与其所处地理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生态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求,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GІAHS具体包括农、林、牧、渔复合系统;植物、动物、人类与景观在特殊环境下共同适应与共同进化所形成的综合系统;适应社会与文化的系统;提供食物与生产安全及具备生态服务功能的系统;在地区、国家和国际具有重要意义的系统;面临濒危威胁的系统等[8]。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石柱县”)位于长江上游地区、重庆东南部长江南岸区域,是古代巴人与其他民族融合而形成的土家族主要聚居地之一。石柱县是毛茛科黄连属植物黄连的原始产地,也是世界黄连产量最大的地区,是闻名世界的“黄连之乡”。石柱县黄连种植以栽培历史悠久、种植农户多、产量大而著称,其人工栽培历史至今已经有约700年。2011年石柱黄连传统生产技艺列入了第三批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从评价标准上看来,“石柱黄连传统生产系统”全面符合GІAHS项目的主要标准和附加标准。

1.1 “重庆石柱黄连传统生产系统”的GІAHS历史性标准

GІAHS历史性标准是指系统所在地是有据可考的主要物种的原产地和相关技术的创造地,或者该系统的主要物种和相关技术在中国有过重大改进,在时间跨度方面,要求相关物种、知识、技术、景观等在中国的使用时间至少有100年历史[9]。

“重庆石柱黄连传统生产系统”的黄连种植和加工方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历史起源方面,黄连最早见于战国至东汉时期托名神农的《神农本草经》,至今已有约一千四百年的历史。黄连广泛分布在中国长江流域,其中,四川以其地理优势成为近代历史上最著名的黄连产区,所产黄连以品种优、质量好、产量大而闻名天下。汉末李当的《本草》和三国时期的史书分别记载当时的黄连“蜀郡黄肥而坚者善”、“或生蜀郡大山之阳”。南北朝时期南朝的著名道士、医学家陶弘景的《名医别录》记载黄连“阳川谷及蜀郡太山。二月、八月采”。唐代,封建经济、文化的繁荣促进了医药事业和草本的发展,黄连产区扩大至川、鄂、浙、皖、闽、湘等省。中国首部国家颁布的药典《唐新修草本》载:“蜀道者粗大节平,疗渴为最”。宋代《蜀本图经》则阐明了川产与浙产黄连的区别。至元代,黄连产区渐变。明清时,安徽宣连和湖南澧连也相继衰退不如川产。根据上述黄连在各个产地的发展兴衰,可以得出,四川自古以来就是黄连的故乡。在四川,尤其是川东的石柱、巫溪、城口等县和川西的峨嵋、洪雅、荥经等县分别成为“味连”和“雅连”最著名的产区。

石柱县地处川鄂边境,地理、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是黄连的原始产地和久负盛名的“黄连之乡”,所产黄连药材为“川连”的代表品种“味连”,因其形似鸡爪和产于长江南岸而俗称“鸡爪连”、“南岸连”。清乾隆四十年(1775)《石砫厅志》记载:“药味广产,黄连尤多,贾客往来,络绎不绝。然皆土人所蓄,历三五岁出地,至数岁者为久,贩之四方,亦曰川连。”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补辑石砫厅新志》记载:“黄连产最多,性与雅连相符。”清宣统元年(1909)《石砫厅乡土志》记载:“黄连为厅境大利,薮产黄水、双河口等处,一年种子,一年支棚,栽苗越六七年,后者为佳,茎高数寸,叶作细棱,形如芫荽,头分数种,有鸡爪、味连、金钩之别,性与雅连相符。”民国时期,石柱黄连年产量达到约4000担。民国二十三年(1934)中国银行所编《四川省之药材》记载:“味连,只有家种,专产石柱。”1959年,发表于《四川医学院学报》的《黄连史的初步探讨》中提到:“峨眉、洪雅野生品种驰名天下,石柱栽培品种品质优良,产量甲全国”。由上述史料记载可见,石柱县的黄连栽培具有悠久的历史。

1.2 “重庆石柱黄连传统生产系统”的GІAHS系统性标准

GІAHS系统性标准要求项目在物质与产品、生态系统服务、知识与技术体系、景观与美学、精神与文化等方面具备较好的作用和较高的价值[10]。

在物质与产品方面,石柱县地处30°N纬线附近,属于亚热带湿润的季风气候与四川盆地东部边缘山地河谷地形,难以开展精细的规模化农业生产,但县域东部武陵山余脉齐岳山的高海拔地区,最适合黄连的生长。当地的俗语说“除了黄连什么都长不出,除了种连什么都不能干”,虽有一定的夸张成分,却反映了黄连种植是当地人民因地制宜选择的结果,是一种遵循自然、尊重生态的选择与创造。黄连种植是当地连农最重要的经济收入,所以长期以来,当地黄连生产的规模和产量都较大。据统计,截至2016年,石柱县黄连年产量超过3000 t,占全国黄连市场份额的60%以上。

在生态系统服务方面,黄连品质的好坏和地理条件的优劣有很大关系,由于黄连“喜阴喜肥”,石柱连农大多选择山阴或半阳山作为种植黄连的地方,还要满足坡度不大、土壤肥沃、腐殖质肥力深厚、排水通畅等严苛的条件,这样既有利于水土保持、降低连农的耕作难度,又保持了生态平衡,维持了人与生物圈的和谐生产。此外,为了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提高黄连的产量,石柱连农在长期的历史生产实践中摸索出“林间栽连”、“熟地轮作”、“阴阳交替”等黄连的栽培耕作技术,有效的保护了生态环境,缓解了连、林争地的矛盾。

在知识与技术体系方面,石柱县土家族人民在数百年的黄连人工种植史中,探索、积累和总结出了一套兼具历史价值、实用价值、传承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黄连文化。如在黄连的生产工具方面,有炕灶、槽笼、连剪、多齿铁耙、丁字凳等。这些工具因地制宜、因材制形,平实朴素、造型各异,其中既凝结了石柱县连农的民间智慧和民俗审美文化,又承载了“适应自然”的传统思想观念和“以用为主”的淳朴民间风习,可以说是黄连文化、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景观与美学方面,石柱县连农发明创造了一系列特制的设施和器具,比如炕灶、槽笼、黄连剪刀、铁耙(2齿、4齿、6齿)、竹撬、木锨、丁字凳等。这些黄连生产加工的设施及器具的外形线条流畅、色泽自然、材质温润。这些设施及器具的发明创造,不仅给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更是当地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意识形态的物化形式。这些设施及器具既是一种艺术的创造,更是地方生态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特色与体现。

在精神与文化方面,正是因为种植黄连是石柱县历代连农的主要农业生计方式和生活内容,所以当地人民普遍把黄连生产视为其生活的主要来源、生命的重要依靠和精神的核心寄托,这种传统的黄连种植生计策略构成了当地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在石柱县黄连生产的主要产区,围绕黄连生产过程,形成了以名称传说、民间谚语、雕塑碑文、民间歌谣等为主要载体的民间文学,如:“黄连名字的来源传说”、青杠坪村郭氏墓文、“黄连苦”歌谣等,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载体,展示了石柱县浓郁的黄连文化气息。

1.3 “重庆石柱黄连传统生产系统”的GІAHS持续性标准

GІAHS持续性标准是指项目需要具备一定的自然适应能力和人文发展潜力[11]。

在自然适应能力方面,石柱县在种植黄连方面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林连经济”,即种植黄连和植树造林相结合的连树套种办法,可以尽力修复因黄连种植而造成的植被破坏。历史上,当地连农随意砍伐杂树来搭棚,且只砍不种,日积月累,植被遭到了破坏,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同时搭棚所用材料也急剧缺乏。直到20世纪80年代,石柱县政府为解决上述生态问题,从湖北宜昌引进了柳杉树树种,种植柳杉树的做法不仅改善了环境,增加了绿化面积,也解决了搭棚所缺材料,而且最重要的是,柳杉树生长的速度与黄连的生长周期相匹配,一个周期的黄连成熟后,柳杉树也长大了。具体操作是,移栽连苗时,就在连棚每个木桩旁栽种一棵小树苗,连农简称为“一桩一树”,5年后黄连收获时,树苗已长成小乔木。收获黄连后,掀掉连棚,树木也就成林了,还林效果非常明显。此外,这种模式还能够保留林中一些有价值的乔灌木,在黄连收获后,森林植被能更快地得到恢复。石柱县连农将这种黄连种植的经验,总结概括为“栽连必栽树,起连还山,永续轮作”,可见,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已经深入民心。

在人文发展潜力方面,石柱县政府申报并建立了重庆市级的文化遗产保护区——“重庆石柱黄连传统生产系统”全球(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以下简称“生态保护区”)。“生态保护区”有效的保护措施为独特的黄连品种资源发展成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奠定了生物资源基础;良好的生态条件为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提供了环境保障;浓郁的民族习俗与地域特色,促进了文化农业、休闲农业的发展;多物种互利共生减少了化肥农药投入,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粮食、蔬菜、果品、肉类、油料、木材、药材、燃料、染料、糖料等多品种产出,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计保障水平与福祉。同时,“生态保护区”还能够丰富遗传、物种、系统、景观等方面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具有加强水土保持、提高病虫害与极端气候条件的抵御与适应能力、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提高土壤肥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控制农业有害生物、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由此可见,“生态保护区”的建立,对人文发展起到了全面、综合的推动作用。

除上述标准外,“重庆石柱黄连传统生产系统”还全面符合GІAHS项目所要求的濒危性、示范性、保障性等评价标准。总体而言,“重庆石柱黄连传统生产系统”全面符合GІAHS项目的各项标准要求,已经具备了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基本条件。

2 “重庆石柱黄连传统生产系统”GIAHS项目的价值

农业文化遗产具有多重价值,包括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技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这些价值从不同方面体现了农业文化遗产功能的丰富性和多样性[12]。“重庆石柱黄连传统生产系统”依托石柱县独特的生态环境,广泛的影响了当地土家族人民的生活,具有文化开发、精准扶贫、保护生态、发展经济等方面的价值。充分认识和挖掘农业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可以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农业文化遗产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2.1 通过GІAHS项目开启文明生态与文化资源的格局

对于石柱县而言,以农业文化遗产为切入点,可以深入探寻这一土家族聚居地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民族特色、区域文化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发展脉络。在此过程中,运用相关民族学理论重新梳理石柱县土家族的文化特征,并利用当地丰富的民族和区域文化方面的资料,发展和丰富民族学理论。GІAHS不仅关注项目地的少数民族群体,同样也关注当地的汉族群体。石柱县的文化特征与秦汉以来汉人不断西迁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石柱县的文化特征是汉族和其他各个民族交融互动而形成的,把汉族同少数民族一起作为民族文化的共同缔造者和传承者,纳入到考察范围,体现了一种全面、融合、包容、发展的视角与研究方法。以GІAHS项目为整体标准进行全县域的文化发掘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可以更进一步推动国内对于农业文化,尤其是区域范围内农业文化的研究[13]。

2.2 通过GІAHS项目的开发实现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

石柱县地处武陵山片区的中心地带,分布有苗族、土家族、侗族等数十个少数民族,深入广泛开展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与开发利用,有利于建立和完善民族事业体制机制、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保障改善民生、提高各民族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根据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发改委在《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中提出的,要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把武陵山片区建设成“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示范区、协作发展创新区、旅游经济示范区、民族团结模范区”的战略目标[14]。GІAHS项目的申报和设立,有利于通过文化资源的开发,有效引领和促进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目标的实现。

2.3 通过GІAHS项目构建渝东南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核心功能建设

渝东南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是指重庆市的黔江区、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武隆县、彭水县等6区、县(自治县)。“示范区”有多重属性,既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与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也是武陵山绿色经济发展高地、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带和扶贫开发示范区,同时也是全市少数民族的集聚区。而其中,“示范区”的核心功能就是要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保持并提高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GІAHS项目的申报和设立,有利于将“示范区”的核心功能建设与民族地方实践,通过文化生态的构建有机的结合起来。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与开发利用与渝东南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所推行的理念,如“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展民俗生态旅游业”等密切相关。因此,GІAHS项目是生态功能片区发展与地方具体情况进行有机结合的重要切入点。

2.4 通过GІAHS项目构筑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

石柱县拥有众多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古城镇,民居建筑,民歌和舞蹈等,体现出了丰富的地域文化与鲜明的民族特色。GІAHS项目的申报和设立,有利于通过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促进石柱县的社会、经济、文化、旅游[15]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从而构筑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通过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与开发利用,可以了解和发掘石柱县各种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可以对这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可行性意见。石柱县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东起武陵山区核心的齐跃山脉,西抵“鬼城”丰都,南达凤凰古城和梵净名山,北临长江三峡,其中还包括了重庆黄水国家森林公园和湖南张家界景区。GІAHS项目的申报和设立,有利于石柱县借助优势,发展旅游经济,和上述区域形成关联互动,拓展旅行线路,将这些景点整合成一条具有自然生态和谐、民族文化特色显著、旅游项目多元、行程内容丰富的旅游经济带。

3 “重庆石柱黄连传统生产系统”的民族地方发展路径

随着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石柱县的经济也在不断发展,但总体来看,仍然处于国家级贫困县水平,这就需要把握契机,充分运用GІAHS项目整合的文化资源,以文化吸引力为立足点,大力开发以农业文化遗产为主要形式的各类遗产,走文化立县的民族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16]。

3.1 “重庆石柱黄连传统生产系统”发展的人文基础

“重庆石柱黄连传统生产系统”是川东鄂西土家族人民因地制宜创造的农耕文化生态系统,是广大石柱县人民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具有深厚的人文基础。作为一种留存至今的活态遗产,石柱县黄连的种植、加工和销售系统,在现代生活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7]。石柱县黄连种植系统这一候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具有丰富的经济作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价值,将其申报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具有保护环境、传承历史、发展经济、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18]。通过GІAHS项目的建设,可以使石柱县成为重庆第一个也是西南地区领先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

3.2 “重庆石柱黄连传统生产系统”发展的基本路径

“重庆石柱黄连传统生产系统”发展的基本路径可以概括为“一库”、“两基地”、“三中心”、“一示范区”。

“一库”是指中国黄连种质资源基因库。石柱县委、政府高度重视中国黄连属药材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重点收集黄连物种种质资源,在石柱县黄水镇建设中国黄连种质资源活体保存基地,保存黄连基因资源。“两基地”是指GІAHS项目生态保护基地、黄连药材加工基地。按照GІAHS项目要求,生态保护基地的建设须稳定石柱黄连种植面积并开拓黄连种植系统的文化内涵;黄连药材加工基地的建设,须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石柱黄连产业,提升石柱黄连品牌竞争力,打造中国黄连之都。“三中心”是指中国黄连良种种子种苗繁育中心、中国黄连交易中心和物流中心、中国黄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三中心”的协同配合下,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与科研创新成果,可以有效整合、提升及完善黄连的产业链。“一示范区”是指黄连生态健康旅游示范区。按照农业、旅游结合的思路和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的标准,充分利用石柱的生态植被和高山清凉资源,打造石柱县休闲避暑等生态健康旅游基地[19]。

通过上述发展路径,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规范化框架下,“重庆石柱黄连传统生产系统”可以全面实现绿色、生态、可持续的发展,从而有效拉动以石柱县为核心地带的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建设。

4 结语

黄连传统生产系统是川东、鄂西土家族人民因地制宜创造的农耕文化生态系统,其中重庆石柱黄连最具代表性,作为一种留存至今的活态遗产,重庆石柱黄连的种植、加工和销售,在现代生产生活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重庆石柱黄连传统生产系统”这一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具有推动地方农业经济发展、保护地域文化传承等多重价值,将其申报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对于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传承石柱黄连历史、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村级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0]。通过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可以让重庆石柱黄连这样极具价值的农业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推广,发展成为地方特色产业和民族文化精品。

[1] 孙业红,闵庆文,成升魁,等.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与区域社会经济关系研究——以浙江青田“稻鱼共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例[J].资源科学,2006,28(4):138-144.

[2] 李文华,闵庆文,孙业红.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地理研究,2006,25(4):561-569.

[3] 闵庆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一种新的世界遗产类型[J].资源科学,2006,28(4):206-208.

[4] Globally І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GІAHS)[EB/OL].http://www.fao.org/nr/giahs,2008-10-01.

[5] Mary J C,Parviz K.Globally І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A shared vision of agricultural,ecological and traditional societal sustainability[J].Resources Science,2009,31(6):905-913.

[6] 闵庆文.农业文化遗产及其动态保护前沿话题[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7] 李根蟠.农史学科发展与“农业遗产”概念的演进[J].中国农史,2011(3):121-128.

[8] 苑利,顾军,徐晓.农业遗产学学科建设所面临的三个基本理论问题[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126-133.

[9] 李明,王思明.多维度视角下的农业文化遗产价值构成研究[J].中国农史,2015(2):123-130.

[10] 帕尔维兹·库哈弗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范[J].世界遗产,2014(5):24-25.

[11] 张磊.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当代价值[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11-115.

[12] 孙白露,朱启臻.农业文化的价值及继承和保护探讨[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1):54-58.

[13] 闵庆文.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以及保护与发展[N].农民日报,2013-2-8(4).

[14] 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通知[Z].国开办发[2011]95号.

[15] 袁于飞,杨慧峰,李文芳.保住咱的农业文化遗产[N].光明日报,2012-12-12(05).

[16] 郑惊鸿.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体现可持续发展[N].农民日报,2015-04-02(02).

[17] 杨绍品.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中华农耕文明[N].农民日报,2014-05-14(03).

[18] 苑利.为何要保护农业文化遗产[N].光明日报,2014-07-19(09).

[19] 邱明瑜,陶枫.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而今迈步从头越[N].光明日报,2013-12-2(12).

[20] 李文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意义[E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3/0118/c64387-20252130.html,2013-01-18.

Research on 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nic Regional Development——Take the Traditional Production System of Chongqing Shizhu Coptis Chinensis as an Example

Hou Yanan1,Wang Jian2
(1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Center of Ministry of Agriculture/Chinese Associ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Societies,Beijing 100125,China;2Research Center of Society,Economy and Culture of Wu River Basin,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Fuling 408100,Chongqing,China)

GIAHS is a concept proposed by the United Nations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the aim is to protect the unique land system and ecological agriculture landscape in the countryside.The traditional production system of Chongqing Shizhu Coptis chinensis is a representative 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 in southwest China,which is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global important 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experimentation area for Tujia and Miao Nationalities in Wuling mountain area in southeast Chongqing,and can effectively protect and promote the produc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Coptis chinensis.The system has many values,such as ecology and environment,economy and production,society and culture,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ducation,demonstration and popularization,it can promote local economic and humanistic development in Shizhu County in order to realize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prosperity and provide a new way to lead GIAHS project.

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Shizhu Coptis Chinensis;Traditional Production System;Regional Development

G03

A论文编号:cjas17080002

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乌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开放项目“重庆民族地区族群互动与社会和谐稳定关系研究”(2013Y10);重庆市博士后特别资助项目“城市、乡镇、村寨:重庆少数民族生活样态调查与研究”(XM2014065)阶段性成果。

侯亚男,女,1981年出生,内蒙古乌兰察布人,助理研究员,主任科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农业人才评价,农业文化遗产。通信地址:100125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22号710室农业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中国农学会,Tel:010-59194211,E-mail:16357692@qq.com。

王剑,男,1981年出生,湖北恩施人,博士,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民俗与区域民族文化。通信地址:重庆市涪陵区李渡聚贤大道16号长江师范学院乌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Tel:023-72790789,E-mail:27095473@qq.com。

2017-08-04,

2017-10-22。

猜你喜欢
石柱县石柱黄连
石柱县农技协联合会组织验收VR数字展馆
石柱迷宫
蘑菇石柱
黄连解毒汤对SAM-P/8小鼠行为学作用及机制初探
黄连和大黄联合头孢他啶体内外抗菌作用
文化生态学视域下土家族婚姻的变迁——以石柱县桥头乡长沙村为例
“华中药库”抢收黄连
蜀人南迁留遗踪 四川宜宾石柱地遗址
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治疗胃癌癌前病变30例
重庆·石柱县黄水听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