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丹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13)
浅谈新时期通俗声乐体系建立的艺术氛围
沈 丹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13)
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通俗音乐逐渐在国内深化发展。通俗性是通俗音乐的精髓,因为朗朗上口的旋律、多样化的演唱方式被大众所认可,并在国内迅速建立起通俗音乐发展的艺术氛围。本文对通俗音乐的发展特点、通俗性的表现方式以及如何建立起通俗音乐体系的艺术氛围几个方面进行了叙述,以期对通俗声乐体系的建立有所帮助。
通俗声乐体系;新时期;艺术氛围
通俗音乐以其旋律上口,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的特点而广为传唱。通俗音乐在国内有着广大的受众,因此,各大高校里通俗声乐专业也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通俗声乐的发展,为其体系的建立构建了良好的艺术氛围。另一方面,除了作为高校的专业课程培养了大批通俗声乐人才,我国的电视节目与通俗音乐的结合,创新了通俗音乐的传播方式,例如综艺节目《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等,以各自创新的方式吸引着各个年龄截短的受众。《中国好声音》以一种导师根据声音盲选学员,对学员的判断仅仅依靠听声音以及唱功,最后以比赛的形式角逐冠军,创新地将除了歌声以外的因素排除,人们只关注歌曲本身,加强了人们对各种音乐形式的了解;而《中国好歌曲》以参赛者创作歌曲的形式角逐出冠军。这种电视节目为通俗音乐的发展营造出特别积极的大环境。
改革开放之后,通俗音乐通过香港、台湾逐渐进入大陆,并迎来了发展高峰,俗称流行音乐。期间涌现了一大批流行音乐创作人以及歌手,例如刘欢、李谷一、韩红、孙楠等,并有大量的通俗歌曲涌现出来。
通俗音乐虽有自己的发展特点,但实际上,与美声、民族声乐艺术都存在一些共通的地方,所以通俗音乐体系并不是独立于其他音乐体系的存在。但值得一提的是,通俗音乐吸收了几大音乐体系的有点,例如一些较为优美的、易被大众所接受的唱法,因而通俗音乐相对于其他音乐体系发展要迅速。假如不能博采众长,扬长避短,可能会造成音乐发展的滞后,严重的可能给歌手造成一定的伤害。例如我国的民族唱法,吸收了我国各地区戏曲的优良唱法,并进行融合创新,在原有基础上将原有美声与戏曲唱法进行选择性融合。新唱法与传统唱法相比,优势明显,极大促进了民族音乐的发展。
通俗音乐虽然表现出了巨大的发展优势,且国内艺术氛围浓厚,但是通俗音乐体系并不如民族音乐体系那段完善,因而发展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有待克服。例如通俗音乐自改革开放后,陆续引进国内,所以通俗声乐发展时间较短。国内对通俗音乐大多停留在出唱片挣钱的认识上,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做音乐,整个通俗声乐文风浮躁。而目前国内外均没有一套标准的、被大众所认可的通俗音乐训练标准以及理论标准。但音乐人不应该气馁,但凡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都要经过不断地研究、探索方能成形。
通俗声乐的通俗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演唱者的通俗性。二是演唱的通俗性。首先,中国通俗声乐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一大批通俗音乐歌手的突出贡献,如谢晓东、孙楠等,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演唱方式,将一些优秀的通俗音乐演唱出来,并受到大众喜爱而广为传播,可以说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通俗音乐的发展。另一方面,演唱的通俗性,这种通俗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嗓音质朴,唱法灵活。通俗声乐的唱法不像民族声乐,一般采用真声大嗓演唱,因此,通俗音乐演唱出来发声质朴、自然。同时演唱方法多种多样,演唱者可根据自身嗓音特点以及演唱曲目的不同选择演唱方法,如“喊声唱法”、“柔声唱法”到“真声唱法”、“沙声唱法”等等,都呈现较为自然的发声状态。语言简洁,情感真切。通俗声乐的一大特点就是歌词简洁,饱含的感情丰富,可以表达演唱者的情感,加上演唱者的演绎,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非常能打动人心。演唱形式多样化,尤其以活泼明快的演唱形式吸引受众,演唱过程中穿插舞蹈,增强通俗音乐的节奏感。当然也有一些饱含悲伤情绪的歌曲,以一种深沉的方式进行表演,仍然吸引了大量观众。
艺术氛围的建立,需要广大通俗声乐的受众都建立起系统的通俗声乐的知识,系统地了解声乐体系,例如如何演唱好通俗音乐。让大家都成为成为通俗音乐的演唱者以及传播者、创作者,这就有待营造一种较好的通俗声乐体系建立良好的氛围。
对声部的划分,帮助人们更好的掌握通俗声乐的唱法。美声唱法中对声部的划分就是成功的典范。通俗声乐中,演唱者大多采取原声进行演唱,但是每个人的声线又各具特色,例如一些人对高音部分的演唱感觉有些吃力,如果没有声部划分,最终整首通俗音乐的演唱效果并不好;而有的人发声粗犷、雄浑,有些通俗音乐需要一些较温和的细节处理,这个时候会显得力不从心。其实以上两种情况并不是不适合唱歌,而是缺乏对声部划分的认识。
虽然通俗音乐中对声部划分还没有具体详细的标准,但是,基于对人们嗓音、发生习惯的了解,并且借鉴美声唱法中的声部划分,系统地将如何鉴定声部,怎样分声部等这些知识,传授给大家,让大家都对这些知识有所了解。例如根据人的音色的不同,将声部合理的划分成男高、女高、男中、女中、男低、女低六个声部。而声带的长短、声带的形状等都为鉴别声部提供了依据。声带薄、短、窄属于高音声部的声带类型,声带厚、长、宽属于低音声部的声带类型,高音声部音色明亮、单薄,低音声部结实、浑厚。科学的声部划分体系,可为通俗声乐体系建立营造科学良好的艺术氛围。
很多人认为通俗声乐由于音域较窄,因而不需要强调气息的调和。加之如今很多通俗声乐演唱者给人们以错误的示范,演唱技巧不高但是仅凭借一些如俊朗的外形或者其他优势,就可以出专辑、发唱片。这显然与音乐的本质背道而驰,他们错误的演唱方式给人们以错误的示范,不利于通俗音乐的发展。演唱者不仅要具备娴熟的演唱技巧,还要具备足够的通俗音乐的理论知识。对一首好的通俗声乐演唱的判断,不仅要判断其是否把握了其中的情感,还要看演唱者对歌曲的处理,例如高音、低音的自由转换,甚至演唱中的气息状态的把握。
通俗音乐中,对气息的控制决定了演唱者对整首歌的处理效果。气息调节的传统观念认为要把气息吸到丹田。但这种说法并不具有完全的科学依据,根据解剖学原理,气息经过气管进入肺脏,而肺脏是控制气息的吸入与呼出的中枢系统。不仅血液在这里交换,气息进入肺泡之后,发生气体交换,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气体交换过程造成肺泡的扩张,从而对胸部、背部造成挤压状态。腹部由于其特殊的柔软性,使得对其挤压较多,腹部隔膜下移,占用了腹部内脏空间。腹部内脏突出,造成腹部鼓起来的现象。所以,呼吸中用到的主要器官是肺。演唱过程中,歌唱时有意地去锻炼呼吸肌肉群,不仅能使肺部有足够的歌唱所需的气息,还形成了呼吸肌肉群的对抗,为歌唱提供了原动力。控制好气息,对通俗声乐的演唱很重要,所以,系统地了解演唱中的呼吸状态,有助于通俗声乐体系的建立。
虽然通俗声乐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处于体系不完善的状态。没有系统的能够被大众所接受的评判标准。但是,我国爆发出通俗声乐发展的潜力,得益于如今国内良好的发展氛围,不仅许多高校设立相关的专业知识,培养专业人才。并且,以综艺节目的方式创新的将通俗音乐普及给大众。只要音乐人在通俗音乐体系的建立方面,投入足够的精力,不断探索,在不久的将来一定可以探索出一套成熟的评判以及技巧训练的标准,构建出完善的通俗音乐体系。
[1]富雪.当代通俗声乐体系建立的艺术化探索[J].文化·文化产业论坛,2016(03),
[2]陈燕.流行音乐的演变与演唱探究[J].表演艺术研究,2017(16).
[3]高冠男.中国艺术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作用及意义试论[J].音乐时空,2015(23):117.
J616
A
沈丹(1988—),女,汉族,江西赣州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4级艺术硕士(声乐)、2015级音乐与舞蹈学(民族音乐学方向)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声乐演唱与民族音乐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