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以来中国的农业现代化研究进展

2017-01-31 12:33王晓丽陈盛伟
农学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城镇化现代化

王晓丽,陈盛伟

(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泰安271018)

十六大以来中国的农业现代化研究进展

王晓丽,陈盛伟

(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泰安271018)

农业现代化的研究由来已久,党的十六大以后,中国的农业政策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着力点的三农工作迅速破题,实践推动了学者在内涵、特征、路径选择、指标体系构建等方面对农业现代化展开的研究。随着中国“四化”同步、“五化”协同战略的提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理论研究被赋予了新内涵。在现有涵盖农业现代化内容的“四化”、“五化”同步或协同理论研究成果中,农业现代化的特征、路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不断丰富。笔者通过梳理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农业现代化研究的理论成果,探究农业现代化的新特征、新路径、新指标体系,为中国农业的再次转型升级和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借鉴依据。

农业现代化;“五化”协同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0 引言

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早在1954年周恩来总理在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就提出建设“现代化的农业”。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农业现代化被概括为“四化”,即农业机械化、农业电气化、农业水利化和农业化学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章宗礼等[1]、卢良恕[2]、刘巽浩等[3-4]、陈友福[5]、顾焕章等[6]学者就先后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研究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内涵、特征、路径、指标体系等问题,他们普遍认为农业现代化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来装备农业,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发展的概念,是一个将低投入、低效益自给封闭的传统农业转变为高投入、高效益、商品性、开放式的现代农业的过程。随着1997年国家第二轮土地承包政策的出台,土地政策的稳定推动了土地流转,促进了中国农业经营开始向生产技术化,农业经营规模化发展,农业现代化特征逐渐显现。同时,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快速推进的城镇化,更滞后于工业化和信息化。另一方面,农业的弱质性依然很突出,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等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党的十六大指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四化”同步、“五化”协同战略的实施,赋予了农业现代化的新内涵,新背景迫切要求对农业现代化的即时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笔者以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期间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为线索,通过梳理农业现代化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以期待推动“四化”同步、“五化”协同背景下农业现代化理论研究的快速发展。

1 党的十六大前后中国农业现代化研究背景

1.1 农业现代化内涵

黄国桢[7]认为,应该丰富农业现代化的内涵,该内涵应包括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闵耀良[8]认为,农业现代化是指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是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型农业转变的过程,最终实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先进生产资料和管理方法经营农业。郭强等[9]从农业发展水平、劳动者素质、环境质量和农村富裕程度等4个方面综合考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张亚中、朱艳梅[10]认为,所谓农业现代化,既是指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也是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孙中艮等[11]认为农业现代化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产品装备农业,运用金融制度等经济手段提高农业生产率。

党的十六大以前,现有理论文献把农业现代化的内涵理解为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但由于不同学者对农业现代化概念外延的理解存在差异,导致对农业现代化内涵的认识明显不同。党的十六大以后的研究成果对农业现代化的内涵赋予新的内容,涉及到了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全面阐释了新时期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即“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1.2 农业现代化特征

单玉丽等[12]认为,在知识经济的影响下农业现代化的特征表现为: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是知识和技术的运用;农民将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并在农业生产各个环节运用高科技;信息网络普及运用;农产品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包含的知识资本的价值。张亚中等[10]认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特征表现在人力资源知识化、生产机械化、农村社会城镇化、农业生产科技化、经营循环市场化、生产组织社会化、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等方面。孙中艮等[11]认为,农业现代化的特征是技术化、机械化、人力资本化、经营规模化、集约化和发展可持续。

党的十六大以前,陈友福[5]、顾焕章等[6]认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具有动态性、区域性、集约性等特征。党的十六大以后,农业现代化研究表现出了时代发展的特征,即农业现代化伴随农业的商品化、产业化和集约化,又发展出了科技化、多元化与可持续发展新特征。

1.3 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

叶普万等[13]提出要针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矛盾寻找相应的发展路径,该路径一方面是实现生产领域的现代化,具体手段包括改革土地制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设产业化组织,加速农业劳动力向非农化步伐;另一方面是市场领域的现代化,具体手段包括加强农业市场体系建设,缓解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其转化和应用步伐。赵其国等[14]结合中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国情,构建出以产业理念创新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组织保障制度创新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径。张益丰等[15]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应以建设现代化农业企业为重点,向规模化农业企业提供针对性“反哺”,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农村微观组织架构来发展现代农业。

综上所述,党的十六大以前,张仲威[16]、顾焕章[6]、田魁祥[17]等专家认为,应通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施土地规模经营,建好农业现代化示范基地等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基本上没能突破传统农业的束缚。党的十六大以后,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回归农业,随着三农政策的重大调整。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农业发展的“两个转变”,即家庭经营要向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转变;统一经营向农户联合与合作转变,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三化同步”发展战略,期间的研究成果充分体现了“两个转变”和“三化同步”的政策变化。

1.4 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

1.4.1 农业现代化指标的设立 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农业现代化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分析整理现有文献发现,现有成果对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进行设置时,综合指数法设置指标体系成为当前的一种主流方法,即将整个评估系统分为综合性指标、主体指标和群体指标3个层次,包含农业生产条件、农业技术水平,农业经营管理水平、农民生活质量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五大类指标。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蒋和平等[18]建立了以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村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4项准则指标和15项个体指标的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孙中艮等[11]提出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业科技水平,农业劳动力素质水平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5项准则层,及单位耕地劳动力投入数等19项具体指标,构成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辛岭[19]、蒋和平等[20]通过设置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4项准则指标和劳均资金投入等12项个体指标的指标体系,将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划分为起步、发展和成熟3个阶段。

除此之外,徐明星等[21]将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解析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和农业保障系统2个一级目标系统和5个二级子目标,其中经济与社会结构、农民收入及生活水平指标具有特色。柯炳生[22]将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分为两个层级,一级指标是生产条件指标和效果指标,其中有把条件指标分为了农业外部条件指标,农业内部条件指标和农业生产效果指标;二级指标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9项具体指标。赵景阳等[23]针对小康型农业现代化的标准提出了较为广义的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3个一层指标和人均总机动力等12个二级指标。

总结党的十六大前后有关农业现代化指标设立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它们在一级指标体系的设置上基本一致,都包含农业生产水平、农业技术、农业装备、资源与环境四大类,但由于研究的进展程度不同,它们在于二级指标的设置差异较明显。党的十六大之后的相关研究成果中,一级指标设置变化不大,而二级指标增加了单位耕地劳动力投入数、农业人均GDP等,涵盖面更广。

1.4.2 农业现代化指标评价体系方法的研究 中国学者在党的十六大以后主要采用专家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进行设置,运用弹性系数法、动态评价法等方法对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进行评价,相关成果主要集中在徐星明,杨万江、辛岭、蒋和平等少数几位专家。

徐星明等[21]把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划分为5个发展阶段,分别是准备阶段、起点阶段、初步实现阶段、基本实现阶段和发达阶段;采用弹性系数方法,建立“综合目标分层加权测评法”,包括农业现代化目标模型、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子系统模型和农业保障子系统模型。蒋和平等[24]提出采用动态评价法选取一定时段的数据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初始期、起步期、发展期、成熟期、实现过渡期5个阶段赋值,对拟定的劳动农业投入额、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劳均耕地面积等14个特征指标值的定量测算,评价了2003年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的总体水平。此后,辛岭等[19-20]利用专家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评价模型。谭爱花[25],王国敏[26]等在他们的研究中也采取了相同的分层方法设置指标体系。

2 “四化”同步、“五化”协同下的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四化同步”发展新战略,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2015年又提出绿色化,从而形成了“五化协同”的新理念。“四化”同步、“五化”协同下,农业现代化的研究有了新诠释。

2.1 新形势下农业现代化特征

“四化”新形势下的农业现代化强调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新特征是同城镇化、信息化和工业化之间的同步性与协调性。

张淑英等[27]认为,农业现代化的特征是与科技、社会、环境相融合,把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与发展现代农业有机地统一起来。在实现手段上,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产业化相近。刘显清等[28]认为农业现代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农业机械化、农业产业化、农业信息化、农业科学技术化、农业集约化、逐渐实现城镇化以及发展生物农业和可持续农业7个方面。张锟[29]、谢天成[30]、杨莉[31]认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农业现代化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劳动力资源,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引领农业现代化。张红宇等[32]认为,中国农业现代化是推进“四化”同步背景下的农业现代化,必须伴随着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深刻调整,必须同信息化相融合。

2.2 新形势下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俞福丽等[33]认为,应以形成现代农业发展的文化环境;以城乡统筹构建农业发展的制度框架;以组织再造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以优化配置提升要素资产产出效率。王俊等[34]从市场经济的思想、农业的基础地位、农业的转型升级、工业化的推动要素,及工业化与城镇化等5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要将市场经济思想作为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制度思想,重点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价格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和财税制度改革等。

对比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期间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路径研究,新形势下的研究成果强调“互联网+农业”模式,强调农业生产智能化,重视农业供给侧改革,强调工业与农业的良性互动。

2.3 新形势下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设定的变化

2.3.1 新形势下的农业现代化指标 在“四化”同步、“五化”协调背景下,中国学者在研究各地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现代化同城镇化之间的协调问题,“三化”协调度问题、“四化”协调度问题以及“五化”协调度问题时,调整了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体现出了差异性。

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上,周瀚醇等[35]构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模型,设置了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3个二级协调度指标,及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等9个三级协调度指标体系。朱殿霄等[36]也使用类似的指标评价体系,得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不是两个孤立的过程,两者之间存在要素互补、发展互动、目标互融的关系。胡晓群等[37]构建了4个层次的指标体系用来在评价重庆市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性,农业现代化下设有农业投入、农业产出、农民生活和农业生态环境4项分类指标,各分类指标下设有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等11项群体指标。李群等[38]在进行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关系研究时也设置了类似的指标体系。

在研究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的指标设定时,大多数成果如王贝[39]、夏春萍等[40]、周战强等[41]、钱丽等[42]、夏显力等[43]、陈江龙等[44],选取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农村人均机械总动力、农业总产值与农业机械总动力之比或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指数,作为农业现代化的指标。

在研究“四化”同步、“五化”协同时,在较多的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成果中,曹飞[45]对“四化”协调度的研究是较为全面的。他遵循指标选取的科学性、全面系统性、可比性、数据的可获取性等原则,从多角度设计了“四化”的指标体系,其中农业现代化评价子系统包括农业科技、农业效益、固定资产和农民增收4个一级指标,播种面积比例等16项二级具体指标。刘凯等[46]建立了中国“五化”协同度指标体系,农业现代化指标设立了农业效益、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3项二级指标,人均农业产值等8项三级指标,该指标体系相对简单。

对比前后两个时段关于农业现代化指标设定的研究成果,中国学者的研究逐步由“单化”、“双化”的评价不断转向“三化”协调、“四化”同步评价,尤其自党的十八之后“四化”同步的评价日趋增多。

2.3.2 新形势下农业现代化指标评价体系方法的研究

目前,国内学者主要通过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PLS通径模型、灰色系统模型GM(1,1)、HR模型、VAR模型以及空间距离测度模型等,运用聚类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AHP分析方法、多指标综合指数法、熵值法等,构造多元回归方程,对农业现代化同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绿色化同步、协同程度进行研究,并取得了重要进展。

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的研究成果主要有:潘竟虎等[47]从“四化”同步发展的内涵出发,构建了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数,利用AHP分析方法计算得出了“四化”各个指标经过极差标准化后的无量纲值。梁爽等[48]运用层次分析法综合分析了江苏省2005—2012年的低碳农业现代化水平,得出江苏省2005—2012年的低碳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不断提升,2011年已进入基本实现低碳农业现代化阶段。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任志安等[49]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皖北地区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行综合测度,得出皖北“四化”发展之间具有长期均衡关系,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化的原因,工业化不是农业现代化的原因。张欢欢等[50]通过构造VAR模型,运用因子分析法得出,城镇化质量、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对其自身的影响最大,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较小。白福臣等[51]通过提取农业投入规模、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产出效益4个评价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因子,利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得出,广东省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内部发展不平衡且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林倩茹等[52]测算了中国31个省的四化协调发展度,通过运用聚类分析法得出,中国各地四化协调发展差别较大,呈现明显的东中西阶梯差异;在四化发展水平中,各地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离散系数最大。

运用综合指数法的研究成果主要有:钱丽[42]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三化”耦合协调度,得出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利益基本一致,农业现代化滞后是制约“三化”耦合协调度提升的重要因素。朱殿霄等[36]运用综合指数法,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进一步探究了1990—2013年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协调作用程度,得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两者之间存在要素互补、发展互动、目标互融的关系,在发展初期,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有较强的拉动效应。刘凯等[46]运用加权求和法计算“五化”发展指数以及“五化”综合发展指数,运用HR模型评价“五化”以及每“两化”之间的协同度,得出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数整体呈现持续增长趋势;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每“两化”之间的协同度演变趋势基本一致,20世纪90年代后期达到峰值,之后在较高水平保持相对稳定,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度相对较低。

运用空间计量法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徐维祥等[53]采用PLS通径模型和空间距离测度模型,得出中国“新四化”发展呈现地区间发展不均衡和地区内发展不同步状态,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相对滞后;信息化融合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程度及其推动作用在地区间差异明显。胡晓群等[37]采用空间描述法构建系统协调状态测度模型,以重庆2000—2012年数据为样本,对其功能差异明显的五大功能区的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协调度进行实证分析。

运用熵值法的研究成果主要有:曹飞[45]采用熵值法,通过耦合模型和灰色系统模型GM(1,1)对中国“新四化”同步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和预测。邱书钦[54]采用熵值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得出传统农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水平处于低水平的协调,甚至不协调状态。

可见,同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时期比较,中国学者对于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之前的研究成果限于动态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专家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现在已经引用耦合协调度模型、PLS通径模型、灰色系统模型GM(1,1)、HR模型、VAR模型及空间距离测度模型等,研究的系统性明显增强。

3 结语

通过整理党的十六大以来一直到十八大期间有关农业现代化研究的成果可以发现,中国有关农业现代化的研究成果众多,涉及到了内涵、特征、路径选择、指标测度等各个方面,研究都体现了农业生产实践的时代诉求。由于实践中的农业现代化存在地位认同的差异性、实施主体目标的差异性、政策力度的递减性和政府资源分配的不公平性,导致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研究在国际上具有特殊地位。在“四化同步”“五化协同”的发展理念下,农业现代化的内涵、路径以及指标体系的设置等更是发生了很大变化,今后的研究成果应该在进一步审视现代农业的功能和地位,研究实施主体目标的差异性、政府资源分配的不公平性等问题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可操作性的农业现代化同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绿色化的协同路径和政策手段。

[1]章宗礼,顾振鸣.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和指标[J].经济研究, 1980(12):49-51,72.

[2]卢良恕.新技术革命与农业现代化[J].中国农业科学,1987(3):1-8.

[3]刘巽浩,王宏广.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与精久农业的构思[J].中国农村经济,1991(3):7-12.

[4]刘巽浩,任天志.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与持续化指标体系的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5(5):287-291.

[5]陈友福.论中国农业的现代化道路与政策体系[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5(3):149-153.

[6]顾焕章,王培志.论农业现代化的涵义及其发展[J].江苏社会科学, 1997(1):30-35.

[7]黄国桢.迈向新世纪:中国农业现代化内涵拓展[J].上海农学院学报2000,18(2):158-163.

[8]闵耀良.知识经济与农业现代化[J].中国农村经济,2001(1):19-23.

[9]郭强,李荣喜.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3,38(1):97-101.

[10]张亚中,朱艳梅.对新形势下农业现代化特征的重新认识[J].陕西农业科学,2006(1):98-100.

[11]孙中艮,贾永飞,黄莉.农业现代化内涵、特征及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J].价格月刊,2009(1):89-90,96.

[12]单玉丽,刘克辉.知识经济与中国农业现代化[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0,21(2):82-86.

[13]叶普万,白跃世.农业现代化问题研究述评——兼谈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J].当代经济科学,2002,24(5):89-92.

[14]赵其国,周应恒,耿献辉.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路线与发展战略[J].生态环境,2008,17(5):1721-1727.

[15]张益丰,刘东,李月强.工业反哺农业的组织创新及其路径选择——兼评现代化农业建设若干流行观点[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0(5):65-69.

[16]张仲威.中国农业现代化若干问题的探讨[J].农业现代化研究, 1994(3):129-133.

[17]田魁祥,毕绪岱,王智平.对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思路与途径的认识[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8(5):69-72.

[18]蒋和平,黄德林.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定量综合评价[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27(2):87-91.

[19]辛岭,蒋和平.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测算[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6):646-650.

[20]蒋和平,崔凯.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测算及发展水平评价[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6):646-651.

[21]徐星明,杨万江.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评价[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0,21(5):276-282.

[22]柯炳生.对推进中国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几点认识[J].中国农村经济,2000(9):4-8.

[23]赵景阳,郭艳红,米庆华.广义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评价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28(1):28-31,46.

[24]蒋和平,辛岭,黄德林.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的评价[J].科技与经济,2006(4):56-60.

[25]谭爱花,李万明,谢芳.中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10):7-14.

[26]王国敏,周庆元.中国农业现代化测评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经济纵横,2012(2):69-74.

[27]张淑英,夏心旻.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调研世界, 2012(7):41-47.

[28]刘显清,李世民.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特征及发展趋势[J].现代化农业,2013(4):42-44.

[29]张锟.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逻辑框架及途径[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413-419.

[30]谢天成,施祖麟.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以昆山市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36(6):921-926.

[31]杨莉.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战略分析[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5,11:20-21.

[32]张红宇,张海阳,李伟毅,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目标定位与改革创新[J].中国农村经济,2015(1):4-13.

[33]俞福丽,蒋乃华.农业现代化的驱动机制及其路径选择[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42-45.

[34]王俊,李佐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再读《农业与工业化》的启示[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59-64.

[35]周瀚醇,李玮玮,费玄淑.安徽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动态评价[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5(6):16-20.

[36]朱殿霄,胡志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程度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6):285-290.

[37]胡晓群,沈琦,徐恭位.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度评价与分析——以重庆市五大功能区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36 (4):16-22.

[38]李群,崔春生,王宾,等.基于Vague集的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关系实证分析[J].城市与环境研究,2015,02:61-73.

[39]王贝.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关系实证研究[J].城市问题,2011,(9):21-25.

[40]夏春萍,刘文清.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工业化协调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VAR模型的计量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2(5): 79-85.

[41]周战强,乔志敏.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J].城市发展研究, 2012,19(10):12-15.

[42]钱丽,陈忠卫,肖仁桥.中国区域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2,11:10-17.

[43]夏显力,郝晶辉.陕西省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9-24.

[44]陈江龙,高金龙,卫云龙.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融合”的内涵与机制——以江苏省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4(3): 274-278.

[45]曹飞.中国四化同步发展水平的时序测度与提升对策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31-39.

[46]刘凯,任建兰,张存鹏.中国“五化”协同发展水平演变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6(4):27-34.

[47]潘竟虎,胡艳兴.中国城市群“四化”协调发展水平测度[J].城市问题,2015(8):8-15.

[48]梁爽,陈浮,渠俊峰,张绍良,郝绍金.低碳背景下江苏省农业现代化水平综合评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5(1):423-426.

[49]任志安,赵静静.皖北地区“四化”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14,03:87-91.

[50]张欢欢,王祖山.中国城镇化质量、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互动关系的动态分析——基于因子分析和VAR模型[J].现代城市研究, 2015(8):72-78.

[51]白福臣,周景楠.广东省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研究——基于因子分析法与聚类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5,16:148-154.

[52]林倩茹,罗芳,许凡.中国四化协调发展水平测度及区域比较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10:1169-1172,1273.

[53]徐维祥,舒季君,唐根年.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与动态演进[J].经济学动态,2015(1):76-85.

[54]邱书钦.传统农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水平评价[J].湖北农业科学,2015(10):2542-2546.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Since the 16th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Wang Xiaoli,Chen Shengwei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aian 271018,Shandong,China)

The research o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has a long history.After the 16th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 of China,China’s agricultural policy has undergone a fundamental change.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as the focus,issues of agriculture,farmer and rural area have achieved great success,practice promoted scholars’research on the connotation,characteristics,path selection,index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With the putting forward of harmonized development of"four modernizations"an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five modernizations"in China,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has a new connotation.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characteristics,paths,and index system and evaluation method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re enriched under the harmonized development of"four modernizations"an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five modernizations"in China.This paper explores the new features,new path and new index system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by combing the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of researches on China’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since the 16th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 of China,providing references for the further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Chinese agriculture and making of relevant policie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Five Modernizations';Index System; Research Progress

F320.1

A论文编号:cjas16110032

王晓丽,女,1993年出生,山东济南人,硕士,主要从事农业保险方面研究。通信地址:271018山东省泰安市岱宗大街61号山东农业大学北校区,E-mail:1123790020@qq.com。

陈盛伟,男,1971年出生,山东青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农业保险方面研究。通信地址:271018山东省泰安市岱宗大街61号山东农业大学北校区文理大楼,E-mail:chensw@sdau.edu.cn。

2016-08-23,

2017-03-23。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城镇化现代化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应对之道
城镇化与报纸双赢——二论赢在守护这张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