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重在精准
和全日制的人才教育方式不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中的“培育”,是为培训和教育,它更多地着眼于在广袤土地上“即插即用”的对接冲动。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农民参与到社会分工和资源分配的区域性越发细化,对于科学文化素质的诉求大于以往任何时候。在经过人生数次淘洗后,那些把根留在农村并渴望干出事业的农民而言,越发明白“术业有专攻”的现实语境,以及比较优势的长期显现。因此,对于职业农民的“传道受业”,要考虑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等多方面因素,尤其是要落在“精准”二字上。
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精准培育的要义,在于对资源和效果的最大化集成。长时间以来,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等在内的第一产业,依靠的是人口红利汇聚出来的体量。在没有精确分工的背景下,农业生产很容易扎堆。多年来“姜你军”“蒜你狠”等老梗,到现在还会以其他的形式再现,这里的窠臼,在于部分农民还是处于对外界事物缺乏跟进了解的状况。而反观新型职业农民,其出发点之一,是在培育的源头之上,突破产业的雷同性,力求打造出“人无我有”的差异化产业。
产业指导或是入门解惑,都可以作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一种形态。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也是咨询类服务的供给,依然不脱高质量培育的范畴。值得提出的是,对于农民精准培育,不全部都是破解“谁来种地”这个最大追问,有的时候,则是以为种地者服务的形象出现。这种旨在让对方掌握核心技术的精准培育方式,恰恰是让新型职业农民感到解渴的知识输出。
对于操作员的培训,显然会突出“出人才精品”的精准意味。这种倾向于农业服务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倒不是搞几个掐尖式的职业农民,而是力推那些掌握了先进器械操作的新型职业农民,用新知识和新技术带动农业的健康发展,从而实现共同富裕。这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精准培育,不能理解为单一农业知识和技术的传授,而是要看到它以点带面,继而辐射到全领域的农业生产中去的初心。毕竟,新型职业农民是对农业复合型人才的称谓,发展到现在,众人就应该有 “学而优则农”的概念改变。在曾经的长期城乡二元结构的观念中,农民身份很难和光鲜、体面能有所钩挂,究其原因,除了农民收入、劳作环境等弱势因素之外,对于农民教育养成的客观缺陷,尤其是在细分领域的精准培育,更有历史的欠账。而这次,无论是从顶层设计还是基层执行,都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都有 “猛推一掌”的功力和抓手。而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宏观语境,以及对粮食安全的极高权重来看,新型职业农民必然是未来的蓝海群体。
(据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