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立华 青岛大学
中国重大历史题材油画的创作和其他形式的油画创作不同。从字面上讲,历史题材油画的作品创作以历史为背景,主要表现的是一个国家和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过程,以史料为主体的一种史实,其所承载的往往超过艺术表达的本身含义;如果从宣传意义上讲,它可以更好地呈现历史事件,更好地宣传爱国情怀、民族气节等;从历史的文脉角度看,既可以做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时代精神的重塑,又可以在情感的理念中做到传达,做到感化灵魂、提高素质、陶冶情操。中国重大历史题材油画的创作属于主流的美术作品创作。
“构图”这个词学者解释为:造型艺术术语,艺术家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称为章法或布局。在这个表述中,油画艺术的起点是构图,是艺术家们首要解决的问题,对于接下来的色彩、造型和表现等创作具有直接影响,重大历史题材油画的构图主要受到历史、政治、时代的影响。
中国重大历史题材油画的出现时间不长,但是这种题材的绘画在我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有学者认为:“汉代的《麒麟阁十一功臣图》、隋唐的《秦府十八学士图》、明代的《抗倭图卷》、清朝的《康熙南巡图》等都是我们祖先在重大历史题材油画艺术创作上的探索与实践,只不过是在使用材料上有所不同罢了。”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由于近代中国发展落后,贫穷以及战乱的影响,在近代中国重大历史题材油画的发展十分缓慢,中国重大历史题材油画的作品寥寥,只有极少数的精品。
在这一时期,对中国重大历史题材油画的研究后,让我们不得不提及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的创作构图形式影响了新中国成立后近百年的重大历史题材油画的构图方式。一位是将西洋画的透视学和明暗画法带入中国的郎世宁,他将西洋画和中国画结合后形成了“新体画”。在晚清存世不多的历史题材油画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其中来自西方的焦点透视构图法,又在我国古代“山水画中,画山盈丈,树木盈尺,马盈寸,人物盈十分之一寸”的画面布局原则。而另一位就是徐悲鸿,作为在法国留学学习写实主义的画家,他在留学期间参观了很多的美术馆和博物馆,欣赏了大量的现实主义优秀作品,通过这些作品,他不仅学习到了西方油画的构图、绘画、色彩技巧,最为重要的是领悟到了作品中人文主义的精神。徐悲鸿回国后,其绘画中摆脱了清末的新体画的构图定式,在他创作的《田横五百士》中,成功地将欧洲古典传统的油画构图与中国历史人物相融合,极大限度地利用了画图空间,在1932年此画展出时震惊了当时的美术界。此后,徐悲鸿的其他作品在我国重大历史题材油画中对这样的构图方法进行了巩固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在博物馆的筹备建设时期,国家相关部门对全国进行了美术作品的征集工作,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的征集中,中国重大历史题材油画的创作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重大历史题材油画的研究上,我们不得不提起苏联对我们油画艺术构图的影响,革命历史题材的美术作品对于中国重大历史题材油画是一个新的事物,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中,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在新中国的中国重大历史题材油画中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创作出了很多优秀作品。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对外交流不断地对艺术家的创作产生大的影响,中国重大历史题材油画在短时间内产生了新古典主义、超级写实主义、新现实主义等派别的创作方向。在这样的基础上,中国重大历史题材油画的创作迎来了新时代的创作高峰。在这一时期的艺术创作上,着重体现了新时期以人为本和百花齐放的时代精神。
在中国重大历史题材油画的构图创作的进程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构图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还看到了通过作品能反映历史和时代的印记,但是不论从哪个方面来讲,中国重大历史题材油画的发展创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是因为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明,在日益强大的今天,中国重大历史题材油画还有很多的事情值得我们去创新、丰富和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要摸清创作构图的演变,更好地进行艺术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