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常能自省 反思则为精深
——散文家张书省先生印象

2017-01-30 16:13袁波
时代人物 2017年1期
关键词:金庸人文历史

□文 / 袁波

读书常能自省 反思则为精深
——散文家张书省先生印象

□文 / 袁波

本文的题目是我将享誉海内外的大作家金庸先生给张书省兄的一句赠言稍做调整,搬到我的这篇文章上来。金庸先生给书省兄赠言的原文是:“书省吾兄,读书而能自省,作反思则精深矣!”我以为,用调整后的这句话形容我对书省先生的印象,应该是比较贴切的。

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高级编辑、原陕西省电视台副台长,出版了六七部著作、发表了一百多万字作品的书省兄,无论事业与成就,声名与影响,应该说都奋斗到了一定的高度。但从他的身上看不到一点儿张扬与自傲。他总是保持着那种平凡、平淡、平和的平民特色;总是保持着与人为善、为民分忧、谦逊低调的传统美德。我在和书省闲聊中说到他的低调,他说那是表象,内心里还是很傲气的,只是十多年前金庸先生一句“书省兄”,把他的傲气全打没了。那次会见,金庸听旁人一说张台长曾在西北大学教书,先生很是礼敬,这让书省很吃惊,他说:“以查老之大名鼎鼎,对我辈凡夫俗子竟如此抬爱,真让我如同重生。长辈大家竟以兄相敬,我这种凡人自当检点平时行为,再也不敢孤傲了。唯存的一点傲骨,只是在偶一碰上没了民族气节,没了国家情怀,没了感恩良知,没了忠孝爱心之徒时,还要挺立一阵的。”就这句话,使我对他有了更深的了解。

著名作家陈忠实曾在一篇专门写到书省兄的文章中形容他:“面善入佛,慈颜善目,永远的那一缕沉浸而又轻柔的微笑”。我以为然。就是在这轻柔的微笑下,有一颗真诚崇高的灵魂。从这个灵魂中迸发出来的文章,或杂文,或散文,无不透露出他对历史、对现实、对人民、对读者的真诚和真情。

我历来认为,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当属人文合一,勇于担当,具有社会良知和人文情怀的人。在与书省兄的交往和对他著作的拜读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书省先生从小生长在农村,他干过农活吃过苦,又在县城乡镇工作了十多年的时间,很清楚农民的处境和诉求,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尤其是农民有着深刻的了解。他将这种了解本能地内化为社会良知和自觉的社会担当。他深悉孔夫子所说的“士志于道”以及孟子所云的“民乐之乐者,民亦乐其乐也,忧民之忧也,民亦忧其忧也”的现代意义。因而,在他的实际工作或自己的文章里,都会体现出悲天悯人、匡世扶时的人文情怀。举凡工作与作文,他都会从超越个体甚或超越民族的角度去理解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意义。

书省说他一生酷爱文学,但偏偏社会却选择他从事了大半生新闻事业,他把自己对农民和农村的了解,全付诸于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担当,他在担任陕西省电视台领导期间,经常对年轻的记者强调: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陕西是个农业大省,又是中华几千年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和根据地,作为一个记者,首要的任务就是懂得农民,到农村采访,就是要把农民的生存现状以及所思所想带回来。在他的培养下,年轻记者的思想道德素养和专业文化素质不断地提升。前些年在任时,他撰写了《新闻规行矩步与随“新”所欲》一书,此书灌注了他从事新闻工作几十年的思考精髓,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和专业内涵,它的出版影响了一大批新闻领域的同行,至今仍被一些年轻的新闻工作者所称道。

作为一位杂文和散文作家,书省兄在观察、评价、解剖、分析、批判社会与历史问题时,从不人云亦云,从不跟风标新。他有他的社会观与历史观。他反对用今天的社会和历史观念去否定昨天的社会与历史。他认为评价任何一个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应该将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还原到原来的历史背景中,并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对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进行客观、公正、全面、准确的分析与定位。他认为离开了这一基本点,就离开了评价任何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前提,就得不出能够经受住历史检验的正确结论。但同时,他又坚持与时俱进,具有博大的理解与包容胸怀。他认为,在这个飞速发展的多元时代,思想的多元化是这个时代的必然特征,任何思想都应该在碰撞中去显示它的价值。至于那些毫无价值与意义的肤浅之论,不用说,便会自生自灭,随风而逝。

现实中的书省先生,是一位手不释卷,常于自省,不断反思,勤奋写作的人。以书省之忙碌,尚能写出那么多文章,真让我们对他的博学勤奋钦敬至极。这是实话。否则,他就不可能将自己锻造成一位成就卓然的优秀写手,也不可能将自己修炼成心系天下的一位勇士。大抵如此,贾平凹在给他的这位老同学的赠言中这样写道:“仰观象于玄表,俯察式于群形”。言简意赅,诚哉,斯言!(《三秦杂文》2013年总第7期)

猜你喜欢
金庸人文历史
为金庸因一错字查证道歉叫好
谁是金庸小说第一情圣
金庸的财富江湖
人文绍兴
新历史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