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金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改革生态述论(三)
——碧绿的草色迷蒙的烟光掩映在落日余晖里

2017-01-30 19:56贾会新李士金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
艺术家 2017年6期
关键词:文学思想钱穆朱子

□贾会新 李士金 张 青 颜 磊 韩 雪 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

一、学术批评引入课堂:以批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为例

袁编云:“小说同时也是作家心灵历程的自白。”从“送他一个罗盘”至于“众怒难犯”,概括了刘鹗一生奋斗的失败史以及痛苦的心灵历程:由补残、哭世至于出世,《二集》和《外编》弥漫着佛老悲天悯人的宗教氛围。’前文云“小说同时也是作家心灵历程的自白”,中间引“送他一个罗盘”“众怒难犯”,是《老残游记》第一回文字,后文却云“《二集》和《外编》弥漫着佛老悲天悯人的宗教氛围”,读者以为袁编在分析《二集》和《外编》的“宗教氛围”,前后文分析脱节。袁编云:“《老残游记》的艺术品位甚高,留下蜕旧变新的明显印记[1]。”“艺术品位甚高”的《老残游记》“留下蜕旧变新的明显印记”?“蜕旧变新”有“明显印记”,这是“艺术品位甚高”的标志?翁其斌、李定广撰文认为,袁编《文学史》的主要缺陷表现在三个方面:体例欠严谨;增补欠合理;分析欠水平。郭编《文学史》将“内容的增补”作为其“致力更张”的第二项内容。郭本首先填补了空白。以往的文学史教材,一般于先秦和汉代之间略去了秦代统一天下以后的一段历史……本书则于秦代统一天下之后,专设一章四节,讲述“秦文学的特征及其历史土壤”……以往的文学史教材,对于唐代以前之隋,宋代以下之辽、金,讲述亦少。本书对于这两个时期,亦有较大幅度的填补。其次赠补了作家:以唐代诗人而论,所增者便有唐太宗、魏征、张说、张九龄、许浑、张祜、刘驾、曹邺、韩渥、吴融、唐彦谦以及诗僧王梵志,寒山、皎然、贯休、齐己等二十余人。再次增补了作品:先秦的史家之文和诸子之文,汉代的赋体之文和文人之诗,唐代的僧诗和敦煌俗文学,两宋的西昆派和理学家的作品,元、明、清三代的诗文等,都有较大幅度的增补。袁编《文学史》“和游国恩等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相比,篇幅增加了一倍,从80万字,增加到160万字”。这增加的80万字,除30万字“用在注释和附录上”,其余用在何处,袁本没有具体说明[2]。对比可知袁编文学史的严重问题。

二、如果我是莺莺,早就一巴掌扇过去了

对我而言,印象比较深刻的一堂课是上周二的那堂课。在课堂上李老师剖析了《莺莺传》中张生的形象,告诉了我们张生的原型即元稹,是一个将女子视为风雅之物的世俗男子,我不禁为之一惊、为之愤慨。李老师又通过具体的事例,使我们更进一步明白男子在爱情中的心理。《莺莺传》中张生要上京赶考,莺莺在其临走前嘱咐他,大意是不可拈花惹草,心里只我一个。这时张生却说,“世上那还会有再如小姐一般的人呐”。李老师说到这,来了一句,“如果我是莺莺,早就一巴掌扇过去了”。这是为何?因为张生话外之意不就是说,若再遇到像莺莺一般的人儿,甚至比莺莺更好,那就有可能心里装着别人了。接着李老师又举了《红楼梦》中贾宝玉的例子,贾宝玉对林黛玉、对爱情的态度是“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对世间任一女子来说,贾宝玉更真诚更专一,更打动人、更让女子为之倾心。但是我个人也有其他的看法。对女子来说,贾宝玉的爱情是唯一,这样的爱情倾尽一生如能遇一次,付出多大代价也想要试试。但对我来说,我更倾向于爱情中的自由。如果在爱情中,我遇到了更好的选择、遇到了更愿意让我为之倾尽一生的人,我觉得我会选择离开。同时,如果我的另一半遇到了他觉得比我更好的人,我虽然会伤心,但我知道这是人性使然,这是他的自由。人总是追求更好,在爱情中也一样,我不太相信“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绝对。当然我也不赞同元稹类型的,把女人或男人当玩物,把爱情当作廉价的消遣。以低俗的、物质的标准来讲,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相知相爱,最后结婚了。某一天如果女子忽然出了车祸导致双腿瘫痪。以男子来说,如果这时他选择离开,我会说他无情,却不会认为他做错了。或者某一天男子破产了,身无分文。以女子来说,假如她选择离开,我会说她冷漠,但我也不会认为她做错了。这样的事情令人心寒,但我们没有任何资格指责他人。所以在爱情中无论女人或男人,都应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我们携手相伴一生,但人生最后的保障只有自己。(贾会新)

三、欧阳修:碧绿的草色迷蒙的烟光掩映在落日余晖里

我讲的是关汉卿《望江亭》,我和几位同学一起合作讲了关汉卿生平及他的几部优秀作品,大家一起完成一项作业真的很有成就感,我也与同学探讨了苏轼辞赋和四六创作成就,很佩服苏轼豁达豪放的心胸。(韩雪)这学期的古代文学主要学习了宋、元、明、清这四个朝代的文学。这四个时期中,诞生了很多大家,文学成就斐然。李老师还是采取以我们为主的教学方式,给了我们更多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或章节来讲课。自由的氛围中,我领略诸多大家。印象最深刻是罗钦讲的欧阳修。我最感兴趣的也是他。他久立在高楼上,微风拂面一丝丝一细细,望不尽的春日离愁,黯黯然地升起,从遥远无边的天际,碧绿的草色,迷蒙的烟光掩映在落日余晖里,默默无言什么人会理解他独自凭栏的深沉含义? 其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被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古今成大事者必经过的三种境界中的“第二境界”。这是苦索的阶段,也是我们这时候需要的。有了这些文学积淀,我们才能进入第三阶段“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阶段呀。(张青)这学期继续着上学期采取的以“师生互动,学生自主讲课”的上课模式,我讲了汤显祖的《牡丹亭》和陆游的“爱国思想”。通过自己收集准备的过程,我印象非常深刻。最喜欢的还是:有一首曲最好在高阁上唱,那便是《牡丹亭》;有一段爱情最好在生离死别中吟,那还是《牡丹亭》。悄悄然折起最后一页的书角,我问自己:梦到底是什么?于丹说,梦只关乎情怀,只关乎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汤显祖却道:“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而我想说:“梦很简单,就是走出深闺大院,恍然间,看到那个真正的自己,拾起那份遗落的本真。”直言罢,“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便是我对《牡丹亭》最深的怀想。杜丽娘,那位生于官宦之家的深闺女眷,被《诗经》中《关雎》一章所描述的爱情故事所打动。梁梦中,见一书生柳梦梅持柳求爱,从此共度良辰,幽会牡丹亭畔。然而天妒佳眷,杜丽娘因夜有所思,情无所寄,一病不起,抱憾终身。死后,其母亲将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后移至梅花庵观,丫鬟春香将丽娘的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当柳梦梅赴京赶考,留宿庵观中,拾得那幅画卷,忆起梦中佳人。他不顾开棺处死的危险,掘开杜丽娘的坟墓,让她起死回生。几经波折,两人最终得皇帝赐予姻缘,从此相伴相随,相知相爱。倘若缘定三生,即便穿越生死,教人惜得一缱绻。(颜磊)

四、结束语:担负起传承圣贤文化之神圣历史使命

传承圣贤文化,理一分殊。许多具体的学科,分支细节,都是圣贤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如回顾研究朱子文学思想的历程即是传承圣贤文化。1971年以来,香港新亚书院学术年刊发表了杨勇《朱子论韩愈文之气势》《朱子论韩愈文之文理》等文章。钱穆《朱子新学案》由三民书局出版,其中有多章涉及朱熹文学思想,其理解文学之思想深度前所未有,后来学界学人亦无出其右者!钱穆关于朱熹文学思想的论述虽简略,却均为博大精深之论,许多重要观点为后来研究者所继承。较之斤斤以纯粹文学观念研究朱熹文学思想之学者,不可同日而语也。钱先生认为,《诗》是一部文学书,主要应从文学方法上去格。及其所得,还是与当时理学家所求义理可以相通合一,而范围意境,则既与一般理学家大异矣。朱子治《诗》,主要在求能兴,能感发人,此即文学功能也[3]。朱子持诗道合一论。透得上一关,始能止乎礼义,始可以怨,可以哀。如屈原、贾谊已有过当处。此乃和平中正之论,非陈义之过高也。正确地理解了朱熹对于屈原和贾谊的批评,因为朱熹始终以理想主义的文学观来衡量作家作品,朱熹文学批评本质上乃是“和平中正之论,非陈义之过高”。这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后来之研究者很难企及,往往以为朱熹不近人情,批评过当。钱穆对朱熹本人的文学创作评价亦很到位。钱穆认为,朱子论诗与论文观点一致,文道合一,包括了诗道合一。他说:“朱子教人读诗,语极平浅,意极深至。乃以学诗与学道一并合说也。学诗能即如学道,此是学诗最高境界。”这一观点与张健有较大差异,钱穆在更深的程度上理解了朱熹的诗学思想[4]。

[1]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 翁其斌,李定广.“守正出新”兑现了吗——对袁行霈编《中国文学史》之学理批评[J].学术界,2010,(11):80-89.

[3] 钱穆.朱子新学案.第四册[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4] 李士金.朱熹文学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致谢:本课堂教学改革得到淮阴师范学院朱汉清、周桂峰、施军、赵宜江、周平、李相银、许芳红、杨颖、陈年高、孙义清、陈华东、赵科印、李建业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受到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2015ZSJD010),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资助(PPZY2015C205)。

猜你喜欢
文学思想钱穆朱子
“理一分殊”是朱子學的“一貫之道”
钱穆的容与化
钱穆的容与化
多肉
朱子对《诗经》学旧说的自我完善
《红楼梦文学思想的现代阐释》
论元代散曲的文学思想和现实特征
关于纳兰性德文学思想的解读
摆 棋
父亲对钱穆的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