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梦魇
——曹禺戏剧创作的心理分析

2017-01-30 19:56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艺术家 2017年6期
关键词:梦魇生母曹禺

□石 佳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作家的作品往往与作家的心理息息相关,这种心理内涵比作家描述的创作动机更具真实性,也更加贴近事实。研究学者可以通过心理分析了解作家在作品中体现的心理内涵,以此深入了解作家及其作品。本文将曹禺戏剧创作中体现的“家”的梦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心理分析了解曹禺戏剧创作的总体意象。

一、曹禺戏剧中“家”的梦魇

在曹禺的众多戏剧作品中,出于曹禺内心需求创作的戏剧主要包括《雷雨》《日出》《北京人》和《原野》《家》。这五部戏剧作品均呈现出显著的压抑和烦闷的氛围,给人一种徒劳挣扎的烦躁、郁闷的感觉。比如,《雷雨》中对“序幕”和“尾声”的设计,正是因为曹禺了解《雷雨》压抑的悲剧力量,所以通过“序幕”和“尾声”冲淡戏剧带来的悲痛之感。可以说,《雷雨》为观众带来一场噩梦,而其余戏剧作品也为观众带来不同程度的噩梦感。从整体角度看,曹禺在作品中对噩梦感的塑造,可以发现这些作品基本都是将“家”作为素材,存在较多的血缘、亲情和婚姻纠葛。

但是观察曹禺对“家”的描述可以发现,“家”并不是温馨可靠的地方,而是压抑、令人窒息的牢笼。我们可以将曹禺作品中的人物分为三类:第一类的代表人物是周朴园和高老太爷等,他们就是“家”这个牢笼的一部分;第二类的代表人物是周冲和瑞贞等,他们与“家”站在对立的两面,凭借自己的无所畏惧挣脱了“家”的桎梏;第三类的代表人物是周萍、文清和觉新等,他们感受到“家”的压抑,也产生过挣脱的想法,但是最终没有挣脱这个牢笼,与“家”一起灭亡于新社会。第三类人大多是剧本的主角,被困在“家”的梦魇中,无论怎么挣扎,都是徒劳[1]。

二、曹禺戏剧创作的心理分析

1.幼年时期的经历

曹禺出生三天之后,生母就因病去世。曹禺六岁以前,一直将继母作生母。在奶妈告知自己的母亲不是生母时,对于六岁左右的儿童是致命的打击。这一事件对曹禺造成的心理打击伴随了他的一生。曹禺也曾说过:“由于生母的去世,自己的内心十分孤独。”对于一个正常的家来说,母爱是不可缺少的,而失去生母的曹禺,必然会对家产生不一样的情绪。虽然曹禺在幼年得到了继母和父亲的关爱,但是“家”对于曹禺来说,仍旧没有归属之感。曹禺对父亲的回忆,是疼爱与坏脾气并存的。可以说,父亲对曹禺的疼爱并没有弥补曹禺因生母去世产生的孤寂,而曹禺父亲的坏脾气和蛮横使家庭氛围更加压抑和沉闷。这种压抑的家庭氛围,在幼年曹禺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这种深刻的印记促使曹禺对“家”产生反叛心理,而反叛则需要明确的对象。在专制家庭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家之长是反叛对象的最佳选择。因此,曹禺的戏剧创作中,出现了周朴园这类封建家长形象的人物,成为曹禺批判的反面人物。相反,在曹禺戏剧创作中,女性大多是值得同情的正面人物。曹禺曾说过:“秉性高贵、受苦受难的妇女,最值得引起他的同情。”在曹禺的心中,家庭和婚姻是妇女受苦受难的因素。

2.曹禺所处的时代

虽然幼年时期的家庭对曹禺的戏剧创作造成较大的影响,但是社会对曹禺关于家的影响也不应忽略。曹禺所处的时代虽然经历过五四新文化运动,但是社会仍旧有人保持着传统道德观念。作为一直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又接受新思想与新观念的知识分子,曹禺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存在较大矛盾。曹禺认识到封建家庭对人格与人性的压抑,对青年的迫害,也认识到封建社会制度一定会灭亡;认识到传统道德伦理观念对中国家庭的深刻影响。“家”不仅象征着封建道德制度,还是由血缘和亲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人不能够随着“家”的灭亡而灭亡,但是封建家庭一旦灭亡,家庭的所有人都会受到伤害。曹禺在这种矛盾中受到煎熬,促使他进行戏剧创作,并在戏剧创作中加入了自己关于“家”的梦魇[2]。

综上所述,曹禺出于内心追求创作的戏剧大多体现了“家”的梦魇,带有鲜明的曹禺特征。通过对曹禺戏剧创作的心理分析可知,曹禺作品中体现的“家”的梦魇,来自曹禺幼年时期家庭的影响。除此之外,曹禺所处的社会环境也使他对“家”有不一样的情绪,希望本文可以为研究人员分析曹禺的戏剧创作提供帮助。

[1] 张国宁.“生命三部曲”:曹禺的心理宣泄与自我确证[D].山东师范大学,2017.

[2] 徐江.选择、提炼、集中——再谈从巴金《家》到曹禺《家》改编的思想及路径[J].戏剧文学,2017(03):44-51.

猜你喜欢
梦魇生母曹禺
从瘀血论治梦魇
萨姆沙:一个现代人的梦魇
生母
生母
血尿的梦魇 横纹肌溶解
曹禺与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成立始末
曹禺与一出没有鲁大海的《雷雨》
从《日出》看曹禺怎样处理戏剧结构的矛盾
解密“梦魇”
曹禺三下“鸡毛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