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桦
(常州工学院教育与人文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0)
舒曼《蝴蝶》的演奏技法探讨
陈 桦
(常州工学院教育与人文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0)
罗伯特·舒曼不仅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家,更是继舒伯特及贝多芬之后,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家的杰出代表。舒曼在舒伯特歌曲创作的传统上进行了发展,将钢琴伴奏的表现方法进一步丰富,通过富有诗意的歌词,将浪漫主义情怀与作曲家本身的创作能力进行了完美融合,并在此为基础上,创作出许多集新颖性与独特性为一体的钢琴套曲,“诗人音乐家”的称号也随之而来!《蝴蝶》是舒曼20岁时的作品,是其钢琴作品创作风格的代表作。本文通过对《蝴蝶》这一作品进行阐述,对其演奏技法及感情处理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及探究,以期加深人们对浪漫主义音乐作品的认识。
舒曼;蝴蝶;演奏技法;探讨
钢琴套曲《蝴蝶》于1829年开始创作,完成于1831年,是舒曼早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德国著名小说家让·保尔的小说《少不更事的年后》中,最后章节《幼虫之舞》的故事情节是《蝴蝶》这一套曲的创造源泉及灵感基础。作为一部由十二首或抒情或描述性组曲的套曲,《蝴蝶》对惯有的“奏鸣曲式”予以打破,以一种全新的创作形式,成为舒曼钢琴作品中首先受到重视的一部经典之作。这部作品更是区别于舒曼后来的其他钢琴作曲,舞蹈性的节奏贯穿于十二首小品的始终。虽然以“蝴蝶”命名,但舒曼并没有真正地描述蝴蝶,而是以独特的创作手法,对狂欢节舞会不同人物的性格、心理活动及奇幻多彩的音乐进行了丰富的展现。
罗伯特·舒曼于1810年出生,在家庭文化的影响下,对文学与音乐的兴趣非常浓厚,其非凡才华与天赋自小就展现出来。18岁时来到欧洲文化之都的莱比锡大学攻读法律,但随着视野的开阔,其在文学方面的眼界逐渐打开,最后毅然放弃了法律的学习,专心从事音乐,为其后期成为一名杰出的作曲家奠定了基础。在舒曼20岁时,花费约3年的时间,创作出《蝴蝶》这一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作。其音乐旋律时而奔放,时而诡异,再与时而激情、时而忧郁的感情表现相配合,将其生动的旋律与强烈的标题性展现得淋漓尽致,与此同时,对表演者的技术也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一个六小节的序及十二段小曲组成了《蝴蝶》的全曲,而且作品的内容与标题的产生并无直接的联系。它是以小说最后的章节中的假面舞会为依据创作而来,其富有诗一样的乐曲,即不采用大篇幅而是大量使用小篇幅内容的特点,不仅使本曲的张力更加明显,而且使作品的独特艺术性更加凸显,从而为人们带来了一场集诗歌特性与浪漫主义为一体的别开生面的视听盛宴。
作为舒曼极具文学意味的作品之一的《蝴蝶》,也是当之无愧的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作。以诗人的角色去创作,讲究旋律的优美性,历来是舒曼创作作品的依据及原则。因此,《蝴蝶》这首曲子从本身的标题到曲子中仅有的十二个标题(《化妆舞会》《巴尔特》《布尔特》《假面》《维娜》《布尔特之舞》《交换假面》《招供》《愤怒》《卸妆》《急忙》《终场与踏上归途的兄弟们》),都富有浓厚的文学意味,《蝴蝶》本身更是具有双关的含义,《蝴蝶》一方面指表现出曲子的创作过程,从生长到蜕变,最终绚丽夺目、优美异常;另一方面,也可以指假面舞会中所使用的蝴蝶面具及充满神秘的浪漫场景,乐曲中表达的情感更是如蝴蝶般不断飞出。舒曼采用圆舞曲的形式,把假面舞会小说中精彩纷呈的情节展现得淋漓尽致。舒曼将曲子的内容以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从而使观众对曲子本身的好奇心及探究欲更加强烈,进而对音乐及音乐中所体现的情感能够用心聆听。除此之外,更能使标题与乐曲中的内容之间相互呼应,与乐曲的旋律相吻合,使乐曲的浪漫特性及标题的文学内涵更加突出。
舒曼在钢琴套曲《蝴蝶》中着重描写的两个音乐形象——“瓦尔特”与“乌尔特”,是一对性格相反的双胞胎兄弟,一个性格开朗外向,另一个却沉稳内敛。这两个音乐形象与舒曼现实生活中的张扬、活泼又内向、稳重的双重人格相契合。从第二首《瓦尔特的自画像》与第三首《乌尔特的自画像》可以鲜明地感受到这两种性格形象的强烈对比,这两个性格迥异的兄弟所代表的截然不同的曲调,更是可以被听众明显感知到。在第二首《瓦尔特的自画像》中最开始选取了轻快的音符进行演奏,瓦尔特的外向及张扬通过明亮的旋律与不断加快的速度展现出来,并藉此展示出舒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性格;而在第三首《乌尔特的自画像》中,舒缓柔和的升f小调,使得旋律保持在沉稳的曲调上,对乌尔特内敛的性格进行了很好地音乐诠释,但乌尔特也代表了舒曼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性格特点,因此,舒曼逐渐将f小调转变了明亮的大调,乌尔特以令人惊讶的举动,用旋律的变化不断牵动听众的心。
舒曼在钢琴套曲《蝴蝶》中丰富的音乐形象,通过变化多样的调式来展现。12首小曲中曲式和声十分丰富,不同调性,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旋律,甚至有一些短乐句结束后,一些曲调的转变就会即刻发生。例如,在前面三首曲子中,舒曼通过D大调与f小调之间的切换,将风格迥异的音乐旋律创作出来;在第四首小曲中,通过明朗的A调和升f小调之间的旋律转换,将化妆舞会上男女差异化的性格特征一览无余。《蝴蝶》浪漫派音乐的独特性也因调式的多样性及旋律的歌唱性而更加凸显。
引子是乐曲的开始,《蝴蝶》这一套曲的引子部分向我们描述了这样的场景:舞会开始在即,陆陆续续地已经有许多客人到来,所有的一切基本上准备就绪。本部分弹奏时间要以连续的旋律,体现向上推动的感觉,往高处攀升。在将要进行弹奏接触键盘之前,手腕在画一个圆形之后,优雅地放在键盘之上。在弹奏第一个音时,意识已经渗透到整个曲子的意境中。需要注意的是,第一次出现在左右手的两个升G音,第二个升G一定要强于第二个升G,第一个升G在强拍,但是不能太突出,用连奏弹出才是最需要强调的。第二个旋律的5个音,一定要轻,这时要踩左踏板。最后一小节末尾的延长符号,要充分调动起大家的好奇心,从而引起听众对这场舞会也就是对本乐曲的期待。
从《蝴蝶》曲式的结构划分来看,第一、三、十部分虽然拥有相似的结构,但所要表现的情感却是各不相同,因此在演奏方法上也具有明显的差异。第一部分是轻快华丽的圆舞曲风格,舞曲的旋律作为整首乐曲的主题,被贯穿全曲的始终。八度连续进行构成了主题旋律,这时手指要贴进琴键进行弹奏,使音符具有轻巧性及连贯性,使其如套曲的主题《蝴蝶》一般,具备翩翩起舞的浪漫性格。第三部分采用了四三拍的单三部曲式,对“沉重的皮靴”这一主题进行了描述。同样用八度来表现其古老笨拙、滑稽可爱的形象。但与第一部分不同的是,在演奏开始时,左右音要沉,左手手掌框架要坚挺牢靠,同时对键盘的触及力度,使键盘之间的旋律能够有一个显著的交替,从最开始的柔和曲调,上升转变为明快的A大调,左手与右手配合进行八度式推进,从而回升至升f小调。第十部分与第一部分相似度更大,都是圆舞曲的轻快感觉,演奏技法上的区别也并非很大,但第十部分中间有非常多的节奏重复使用,因此,在演奏时要尽量做到连贯性更强,并保证音响效果更饱满,同时,要注意更多抒情成分的加入。值得一提的是,三拍的中音要注意突出。
急板的演奏方式在《蝴蝶》这一钢琴套曲的第二、第四部分中都有涉及。第二部分是复段曲式,第一个音十分重要,需要对其进行突出,需要特别的注意,以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在进行本部分弹奏时,要集中指间的力量,带有一定的重量,指尖的触键面积要稍微宽一些,触键与离键时,绝不能拖泥带水,必须利落干净。第四部分虽然也是一个急板,但与第二部分相比,其旋律更为温柔旋律,音色也更加柔和。因此,在演奏技巧上也具有一定的区别,进行弹奏时,要以手指的掌关节进行发力,大臂的感觉要很轻,弹奏的速度要秉持先松后紧的原则,最后在强中结束本部分。
《蝴蝶》这一钢琴套曲的第五、第十一部分采用的都是三部曲式。但两个部分又有所区别。第五部分采用了一首集典雅、优美为一体的中板,将美丽高贵的女士像蝴蝶般翩翩起舞的状态予以了凸显,整体上庄重感较强。在进行这一部分的弹奏时,和声背景要连续不断地用指面触键,而在主旋律的弹奏过程中,重心要保持在小手指上,左手的低音声部旋律与右手高音声部旋律之间要保持相互呼应,使得将B大调在全曲贯穿。第十一部门舒曼将波罗奈兹的节奏予以了创意化的运用,将舞曲节奏的原本性予以摒弃,通过对其重音位置的故意错置,虽然使人产生头重脚轻的感觉,但舒曼所要表达的幽默中不失嘲讽,又带有些许摇摆的意味也随着音乐流淌出来。与第五部分的感觉形成强烈的反差。在进行这一部分的弹奏时,手指的颗粒性则不可或缺,要灵活运动手腕及大臂部分,大臂要始终保持在积极活动的状态,从而使得这一部分既有幽默感又不失辉煌。
《蝴蝶》这一钢琴套曲的第六部分采用的是回旋曲式,而且是本套曲中唯一采用这一曲式的部分。本部分是由A+B+A+过渡段+C+A组成的。其音乐中节奏快慢、伸缩节奏的频繁转换,正是对舒曼喜欢玩弄节奏这一特性的最好说明。第六部分的前半段恰恰是做好的佐证,切分节奏的大量使用,舒曼特殊的乐思痕迹从中可以窥见。从音乐中,我们不难想象出也许舞会中也会有几个天真活泼的孩子,正在玩闹。在弹奏过渡部分时,一定要表现出由较强到较弱的明显变化,在回到A主题时,一定要注意对音量的控制,结束时和弦一定要饱满。
《蝴蝶》这一钢琴套曲的第七、八、九部分总体上来说采用的是二段曲式,首先,从情感上来对三个部分进行比较:第七部分类似于和着舞曲的伴奏,一对对的情人正在窃窃私语,因此适宜用单纯且朴素的曲风来进行演奏;而在第八部分,作者要完成听众视觉关注点的转移即使舞会中心成为关注点,将假面舞会中的群舞通过变化性强的移调手法进行表现,使听众感觉到整场舞会进入到高潮阶段。第九部分则是通过活泼且诙谐的最急板,表现出衣物或假面具被快速交换的场景,在这一段,听众放佛能够听到“快快快?的催促声。通过对这三部分所要表现情感的比较,我们对每部分的演奏方法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在进行第七部分的弹奏时,银色柔和、踏板干净、小心翼翼,才能诠释出情人间窃窃私语的场景;同时,由于B2部分右手两个声部的旋律都在高声部,因此弹奏时,4,5指部分的要侧重放置些重量,从而保证旋律能够清晰连贯,指尖的重量能够互相快速转移。第八部分在进行演奏时,A部分要短时间地展现出威风凛凛的形象,因此要雄壮、有力,通过整齐的大和弦下键,连续、饱满且快速,从而保证音乐效果的洪亮、集中、爆发力强。B部分则与之相反,轻快、活泼是其主要特点,玛祖卡舞曲的节奏感从中可以感受到。这就要求在弹奏时要点击出节奏重音,对主副旋律的节奏与音色进行恰当的处理,这时,力量的侧重点在右手小指上,从而达到对低音的旋律线条及高音部主题音乐的进行强调的目的。第九部分的弹奏时间,不仅下键敏捷、快速,而且要保持指尖要仿佛针尖般在琴键上点。左手持续音部分要进行弱奏,左右手主题弹奏要此起彼伏,呼应感一定强烈。
曲子的十二部分也是全曲的终曲,也是狂欢之后的舞会尾声。因此,情绪的把握十分重要。高潮渐渐消减,一如蝴蝶渐渐消失在黑暗之中。本部分有两部分构成,A部分包括(a+b+a’),B部分包括(b+b’+尾声)。在进行A部分的弹奏时,要采用纵向与横向交错的方式进行弹奏;B部分则要在琴键之上运用复二部曲式的技法。演奏者要特别注意对声音层次变化的处理,对主题的音色要做到准确拿捏,最后通过踏板的速度逐渐淡出整首曲子,最终完成曲子的演奏。
总之,通过对舒曼钢琴套曲《蝴蝶》浪漫主义特征及演奏技法的分析,加深了对这一经典作品的了解,从而为他人在演奏时提供可供借鉴的技巧。
[1]娜莎.浅谈舒曼《蝴蝶》的多种演奏技巧[J].音乐大观,2013(12).
[2]万春.舒曼钢琴曲《蝴蝶》的音乐特征与演奏技法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12).
[3]刘世慧.论舒曼钢琴套曲《蝴蝶》的演奏技法[J].大舞台,2009(04).
J624
A
陈桦(1979—),女,江苏常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钢琴教学与钢琴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