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怡
(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谈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陈静怡
(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延绵数千载而经久不衰,渊源流传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厚重的音乐文化积淀和丰富的精神文化财富。
传统音乐;历史价值;文化价值
中国的传统音乐在产生审美意识的同时,也产生了对音乐的起源及其功能的感性思维与认识,在传统的歌舞中人们模仿劳动和祭祀的动作与过程,用以表达情感和意识,并将音乐作为帮助人类征服自然、战胜敌人的武器。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音乐从文化心理上影响和改变着中国人传统的审美思想和情趣,而传统音乐审美观点蕴含着深刻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音乐的发展将产生重要的意义。
明清时期,随着城市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市民生活活跃,促进了民间音乐、传统音乐的广泛发展,时调小曲兴盛,《耍孩》《打枣竿》等广泛流传。秧歌舞当时称为“村田舞”,是农民耕作时用以鼓舞士气、协调动作和消除疲劳的田间歌曲,后来逐渐演变成春节和节假日等节日表演的小型歌舞。花鼓是民间的一种艺术形式,以演唱为主,表演为辅,边唱边跳的表演形式,后来逐渐形成今天的花鼓戏等。总之,中国的传统音乐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是音乐百花园中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今后的音乐创作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民间,戏剧的概念常常模糊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戏剧创作主体、表演主体、接受主体往往是一体的。民间戏剧来源于生活,与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有着直接而紧密的联系。人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在与社会、自然斗争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意志,同时由于不同民族在生活环境及传统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使民间戏剧的民俗性特征彰显无遗。不同的民族生活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唱腔特色,形成了民间戏剧的多样性特征。其中已形成戏曲剧种的有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壮族、侗族、白族、傣族、苗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彝族、毛南族、佤族、仫佬族等。在剧目的建设中,各民族创作了一批优秀的现代题材、历史题材、民间传说题材剧目。如傣剧《岩佐弄》《娥并与桑洛》《千瓣莲花》,壮剧《侬志高》、《螺狮姑娘》《换酒牛》,白剧《杜朝选》《上关花》《红色三弦》《两把镰刀》,彝剧《半夜羊叫》《曼摸与玛若》,侗戏《秦娘美》《莽子》,苗剧《友蓉伴依》《哈迈》等。
中国传统戏剧作为一种民间艺术,长期流传、受到当地群众喜爱,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是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中国传统戏剧强调构成“戏剧”的最基本的要素,即语言、习俗将群体性意识作为戏剧的精神、心理要素,突出了戏剧的社会历史范畴和社会体属性,并主要以音乐作为载体来进行。
据统计,我国共有民族乐器约700种,而中国传统乐器就有近500种。中国传统乐器品种丰富,制作技艺多样,传统曲目浩瀚,可以说在世界上是罕见的。这些乐器闪烁着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凝聚着各族艺人的劳动创造,是我国民族文化宝库中重要的一部分。
古代军旅中使用的号角,简称角,最早出自中国传统少数民族地区。时至今日,南方不少民族还在使用“角”为乐器或法器。笳,又称胡笳,后来人们以为胡笳已经绝响,殊不知这种一器多名的乐器长期流传在民间。20世纪80年代这一相传己经失传的乐器才被人们重新认识。胡笳奏法之奇特,世所罕见。今日所见胡笳有三孔、四孔两种,属多泛音乐器,音域有两个八度。奏时,两手扶管按孔,喉部和笳管同时发音,持续喉音粗犷浑厚,飘逸悠远的音乐给人以“胡笳动兮边马悲”之感。目前胡笳仅流传于新疆阿勒泰和乌鲁木齐等地一些牧民中,濒临失传。产生于先秦,盛行于唐代的“吹叶”,在我国音乐史上堪称“永恒”的艺术。它属单簧气鸣乐器,即“叶”。为区别于普通叶子,前缀以“吹”。西南中国传统也称“木叶”“树叶”等,音色尖亮,能吹各种乐曲,给人以清新感。唐代的十部乐中就用了吹叶,并列入宫廷乐队。
乐器是人们表达喜怒哀乐的工具,奏乐自娱是中国传统生活的一部分。由于中国传统地区过去交通不便,致使创造、保存的大部分具有特色的乐器没有史籍记载。如吹奏乐器中具有代表性的笛子作品《喜报》《今昔》《奔驰在草原上》,具有代表性的笙曲有胡天泉、董红德的《凤凰展翅》,原野《草原骑兵》,唢呐代表作品《庆丰收》《节日》《喜庆》等;这些乐曲存在的价值远远超过乐器本身,它们是研究我国乐器发展史的“活化石”。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音乐承载着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对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代以来,无论是从实践到理论、从表演到研究,中国传统传统音乐体系日趋完善。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加强了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调查、收集、整理与保护工作,对民族民间乐种进行整理与抢救,这些活动的开展对传统音乐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成果一方面让我们认识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独特性、多样性和丰富性,另一方面也看到了中国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的交流、融合与发展。
[1]余少萤.着手于现在功利在千秋——论汉乐在当地高校的传承与发展[J].大众文艺,2012(11).
[2]向荔枝,张艺璇.略论中国风格的音乐[J].成功(教育),2012(08).
[3]刘慧媛.从繁峙秧歌戏看传统音乐的审美变迁[J].黄河之声,2012(04).
J60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