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芬芬
1.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英言初中,山西 垣曲 043700;2.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山西 临汾 041000
思想品德课有效进行法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王芬芬1,2**
1.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英言初中,山西 垣曲 043700;2.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山西 临汾 041000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初中阶段是学生品德形成与法治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而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囊括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的综合性课程,是加强对初中生法治教育的主阵地。由于法律知识艰涩难懂、教师自身素质局限、学生整体法律认知水平低,思想品德课法治教育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对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行有效探索,充分发挥思想品德的平台作用,才能不断提升师生的法治观念,提高法治教育的教学效果。
从“一五”普法到“六五”普法,青少年始终是普法工程的重点对象。2016年6月《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颁布,对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实施途径等进行了详细阐述,明确指出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学生应“初步了解个人成长与社会生活必备的法律常识,初步建立宪法法律至上等理念,初步具备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法治”能力,教师的法律素养高低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绝大多数思想品德教师都非法学专业出身,因此必须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与思考,才能在法律部分的教学中实现与学生的有效互动。
首先,教师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尤其是教育教学法律法规。《宪法》应当是学习法律常识的第一道关口,它规定了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这与思想品德八年级的“权利与义务”教学内容息息相关。此外还应加强对《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的学习。其次,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简短的二十四个字从国家、公民、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目标追求与价值取向,教师要深刻领会其精神内涵,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法制到法治的过渡是一次历史性的突破,“法治”也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2016年9月义务教育起始年级思想品德学科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思想品德课由倡导“法制教育”变更为“法治教育”,是理论灌输向思维实践的升华,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
法制是一个静态的词语,更多的是表示“规则、制度”;法治则是一个动态的词语,强调的是“法律统治”,与人治相对立。法制教育绝非等同于法治教育,法治教育的核心是法治精神,指的是公民能够接受一定的法律常识教育,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并能够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对法律部分的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作出了详细规定。思想品德教师应结合课标与教材对法律部分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对学生的培养不仅应将侧重点放到法律知识部分,更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与提升学生的法治能力。
以北师大版教材为例,对于“法治教育”内容的编排呈现由低年级向高年级综合性、螺旋式上升的特点。七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有限,法律内容设置上首先是让学生感受到法律就在身边,保护着切身利益,比如“接受义务教育是每个公民法定的权利和义务”,就是让学生懂得受教育是自己享有的神圣权利,作为学生应该珍惜这一权利,并且自觉履行义务;七年级下册第八课和第九课的标题为“法律是特殊的规则”“法律与生活”,让学生认识到法律的特征与作用,并能够结合生活实际,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
八年级法律部分内容设置最多,要求学生不仅要初步具有一定的法律常识,还应具有宪法意识、维权意识,具备维权能力。上册第三单元的标题为珍视公民资格,学生进一步学习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此外,宪法和法律规定未成年人还享有一些特殊权利,受到四种特殊保护。下册第二单元明辨善恶是非,使学生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拒绝犯罪;第三单元的标题是感受法律权威,明确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益受到侵害时寻求法律帮助的途径。
九年级第七课坚持依法治国,明确提出我国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将法治内容上升到了宏观的社会层面,强调了宪法的重要性。每个公民都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具备法律意识,真正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思想品德“法治教育”部分的内容具有针对性,但又不能局限于法律知识的传输,更应重视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多管齐下”,才能让法治教育起到作用。首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用友善、尊重、感恩、诚信等优秀品质架起人与人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自觉践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法律内容的学习奠定一定的思想基础,使学生心悦诚服的接受;其次,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用生命的可贵、坚强的意志、沟通与合作等武装学生的头脑,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防微杜渐;最后,“法治教育”并不是思想品德教师的专属任务,更应该发挥“教育合力”,学校应举办相应的活动,班主任也可以利用班会课进行法治教育,为思想品德课实现法治教育构建良好的环境。
教师选取素材不能局限于教材,应该发挥学生主体参与作用。建议学生收看《今日说法》《与法同行》等电视节目,在课堂上邀请学生各抒己见,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还可以鼓励学生关注时政热点,积累新闻要事,在分析具体的法律知识时,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新闻,由学生来创设课堂情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贵在行,行贵在恒”,实践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行为的最佳途径,有计划的组织“法治实践活动”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开展专题讲座、模拟法庭、知识竞赛、辩论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法律的权威,从内心感悟到亲身践行,做遵纪守法的中学生。
法治教育关乎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教师要对各种资源进行有机整合,结合学生实际,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正确的人生方向,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贡献力量。
G
A
1006-0049-(2017)03-0166-01
**作者简介:王芬芬(1990-),女,工作单位: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英言初中,读研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教科院,专业:学科教学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