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雪琼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7
浅析明代锦衣卫制度建立的原因
林雪琼**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7
明朝,从洪武元年(1368)到崇祯十七年(1644),国祚长达276年;明朝的专制皇权空前强化,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新的阶段;作为明代皇帝加强政治控制重要手段的特务机构——锦衣卫设立于洪武十五年,是明代亲军“二十六卫”之一;锦衣卫制度不仅在明代政治制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更是明朝君主政治手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权力虽时消时涨,但其存在几乎与明王朝相始终。目前学术界对其建立原因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主要有吴晗的《明代锦衣卫和东西厂》、孙志江《明代特务政治发达的原因》、廖元琨的《明代锦衣卫行为研究》、赵勋的《明代中后期锦衣卫研究》等皆主要是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角度进行探讨,鲜有专门全面研究“锦衣卫制度建立原因”的成果,本文拟对此进行专门探讨。
锦衣卫作为明朝特别设置的特务机构,直接听命于皇帝,是明朝统治者强化皇权、巩固统治的需要——明初,明王朝面临着严峻的社会形势:经济上,经过元末长期战乱之后,大量土地荒芜,人口锐减,人民流离失所;政治上,民间组织如白莲教等十分活跃,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频繁发生,严重冲击着明王朝的统治基础。农民战争中建立的明王朝,不仅需要与元廷残余势力继续斗争,而且还面临着巩固王朝内部统治的棘手局面,“随着明朝全国性统治的确立,元末贪官污吏的腐败风气再次沉渣泛起,不仅从元朝政权分化出来的旧官僚故伎重演,而且新提拔的年轻官僚也群起效尤,在中央各部和地方衙门中兴起一股贪墨之风”①,官员之间相互倾轧,争夺权力,不仅对新制度的建立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也破坏了王朝统治所需要的凝聚力,不利于明王朝的发展和巩固。在民间“富民多豪强,故元时此辈欺凌小民,武断乡曲,人受其害”②。元朝灭亡以后,以元顺帝为首的元廷仍然具有一定的军事实力,还不时发兵侵扰,这就对刚刚建立还不太稳固的明王朝产生了不小的威胁。
明王朝经过元末农民起义的冲击,在王朝初建时,暂缓了阶级矛盾,但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从来没有缓和过:一方面,皇帝要达到“代天理物,威炳自操”的目的;另一方面,诸臣居功自傲,元朝残余势力亦甚猖狂,江南豪右大量兼并土地,这种现象迫使明太祖建立了强有力的特务机构——锦衣卫。③
明太祖朱元璋是个权力欲望极其强烈的人,由于起于社会最底层,好不容易得来的这片江山好比一个诱人的大蛋糕,他觉得周围的人都在垂涎欲滴,伺机抢劫分块,所以产生了严重的猜忌之心,对贪官污吏也好对一般官吏也好,都实行严刑峻法,治以威猛,让他们在战战兢兢当中俯首称臣,奉公守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是,在封建帝王手中的规矩却成为了灭人的工具,在朝官中造成了极度恐怖的气氛,生活在专制集权主义的氛围下,要时刻看君主的脸色行事,“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又活一日”④。
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之后,就想着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力,并使子子孙孙都能牢牢掌握好这个皇权,不受各种力量的威胁。对于全国大小事务他都要亲力亲为,深怕大权旁落;但有着长期传统的丞相制度,对皇帝的至高权力有很大的牵制力。朱元璋即位后,就任命李善长为左丞相,徐达担任右丞相,洪武十年,明太祖朱元璋又升胡惟庸为左相,任汪广洋为右相,随着胡惟庸权力的一步步扩大,朱元璋开始意识到其专制权力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于是,在洪武十三年,以“擅权植党”罪处死了胡惟庸。吴晗在《胡惟庸党案考》中写到“胡惟庸的本身品格,据明人记载是一个枭滑阴险专权树党的人,以明太祖这样一个十足私立的怪杰自然是不能相处在一起,一方面深虑身后子懦孙弱,生怕和他并肩起事的一般功臣宿将不受制驭,因示意廷臣,有主张的施行一系列大屠杀,胡惟庸的被诛杀只不过是这一大屠杀的开端”⑤。所以胡惟庸案件的爆发其实是君权矛盾深刻的有力证明。此后,朱元璋下令:“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後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⑥。君臣矛盾导致太祖对于大臣的不信任,就需要一个可信赖的机构对后者进行监视;“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告玉谋反,下吏鞫讯……狱具,族诛之”⑦。锦衣卫在明太祖打击不法分子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深受皇帝的重视;封建社会末期专制主义高度发展和他本人对最高权力无止境的追求结合到一起,最终促使他下决心建立起明帝国庞大的特务组织——锦衣卫。
《明史太祖本纪》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朕膺天命三十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字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⑧。“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写出了他辛勤的一生,也写出他在统治阶级内部的激烈斗争中不敢懈怠、辛勤持政的心境。朱元璋是中国漫漫历史上出身最卑微的皇帝,一介布衣,生逢乱世,为了保存性命,投靠到起义军的洪流之中为推翻元朝的腐朽统治不懈奋斗,终于登上了皇帝之
位成为一代骄子,后来又相继剿灭了各地众多的割据势力,统一天下。“周秦以降,帝王之兴,虽崛起阋阆,或世沾一命。刘氏至寒素矣,泗上亭长,亦食秦人之斗粟。惟我朱氏,其兴也勃焉,起家耕桑,有公刘、后稷之风”⑨。由于贫苦的出身环境,使得朱元璋对曾经元地主欺凌小民、武断乡曲有切身体会,正是这种独特的经历,使得他对于得到的政权产生了不安也造就了他对于地主阶级的仇恨及其多疑的性格。
贫苦的出身造成了朱元璋多疑的性格,既有对前朝地主官员对不服己身的担忧,又恐惧于文臣武将的不忠;在建立锦衣卫之前,朱元璋就曾派亲信密探“检校”官员的一举一动: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联欺。⑩”“检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太祖掌控官员言行举止的意图,但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的发生,使得朱元璋对大臣愈加疑惧,同时也对“检校”的发挥作用的信念产生了动摇,于是明太祖采用了极端严厉的镇压措施来消除自己的忧虑,在洪武十五年,正式建立了锦衣卫。
锦衣卫制度的建立是明代社会背景和朱元璋个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封建社会末期中央集权高度发展的产物:由于明初建国时加强皇权的需要,再加上朱元璋的贫苦的出生环境造就了其对于统治阶层欺压百姓的厌恶和多疑的性格,朱元璋在当上皇帝之后,采取了“以猛治国”的理念来维护自己的独裁统治。这些因素都使得锦衣卫制度的建立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其势力介入了明朝大大小小的事务之中;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集权的需要,成为了明朝统治者控制臣民、树立权威的有力工具,对明王朝政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明太祖设立锦衣卫的初衷是强化和提高皇权,随着统治的不断发展,君主个人意志及其统治方针的变动使得锦衣卫在明王朝的权势消长不定,但其作用的发挥依旧在很大程度上倚靠于皇帝对其的信赖程度;尽管锦衣卫制度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也不能忽视其产生的负面效果:其手法残酷不堪,破坏明朝律法,“英、宪以后,钦恤之意微,侦伺之风炽。巨恶大憝,案如山积,而旨从中下,终之不问;或本无死理,而片纸付诏狱,为祸尤烈。故终明代刑法大略,而以厂卫终之”⑪,不仅如此,锦衣卫还与东、西厂互相勾结,狼狈为奸,有明遗民曾发出“明不亡于流寇,而亡于厂卫”的感慨,这句话虽然有着夸张的成分,但也从侧面反映出锦衣卫对明朝产生的负面影响。原本为了巩固统治而建的锦衣卫制度,却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明朝灭亡的催化剂,不知道作为设立者的明太祖在听到这哀鸣时,会作何感想?
[ 注 释 ]
①杨国桢,陈支平.中国历史—明史.人民出版社,2006.63.
②《明太祖实录》卷49 洪武三年二月辛酉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③孙志江.明代特务政治发达的原因.渤海学刊,1987(1).
④赵翼.二十二史札记(卷32).中华书局,2001.
⑤吴晗.胡惟庸档案考.人民出版社,1984.
⑥朱元璋.皇明祖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⑦张廷玉.《明史》卷132《蓝玉传》.中华书局,1974:3866.
⑧张廷玉.《明史》.卷3《太祖本纪三》.中华书局,1974.55.
⑨谈迁.《国榷》卷1.中华书局,1958:257.
⑩张廷玉.《明史》.卷128《宋濂传》.中华书局,1974:3786.
⑪张廷玉.《明史》卷93《刑法一》.中华书局,1974:2280.
J
A
1006-0049-(2017)03-0119-02
**作者简介:林雪琼(1993-),女,福建莆田人,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