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摩崖石刻地方课程的开发策略*

2017-01-30 09:07:38秦文文
山西青年 2017年3期
关键词:摩崖石刻桂林

秦文文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



桂林摩崖石刻地方课程的开发策略*

秦文文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

国家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以义务教育培养的目标为指导思想而进行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开发。从单一的国家课程体系思考,在我国试行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中,国家课程是以反映学科的固有价值,重视学科知识教育的基础地位;学校课程是以反映学生个体成长价值,突出学生个性发展;地方课程则是以反映社会价值,满足地方内在发展的需求。地方课程的目标价值取向是社会价值、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的辩证结合。桂林摩崖石刻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学生能够更深入的了解自身生活背景下的历史、社会、自然、文化等方面有着这便利的优势,从而能够增强学生与历史和当下社会的联系与互动,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合理构建满足当地内在发展的需求。在国家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标准中提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桂林摩崖石刻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有明显的地域性优势。一方面是开设和实施桂林摩崖石刻地方课程,能够提升、拓展学生教科书以外的知识,让学生领悟到不是仅仅在书本上才能学到知识,通过这个学习过程让学生更加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激发对家乡的热爱,这对桂林摩崖石刻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是十分有效的途径。第二方面是因为桂林摩崖石刻中包含着明显的地域性的历史文化与历史学有着必然的联系。

一、桂林摩崖石刻地方课程资源——以历史的观点选择

桂林摩崖石刻自南朝至近代发现有30多处,其中每处的摩崖石刻数量不等,最为集中的是桂海碑林,有220余块摩崖石刻,内容有诗词、曲赋、题字、题记等,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皆有,形体与样式,千姿百态,各具特色,摩崖石刻是桂林地区重要文化遗产。例如著名的《元祐党籍》碑,记载的是发生在北宋时期的一场震惊朝野的党派斗争,其中司马光、文彦博、苏轼、秦观等309人被株连,反映出了北宋末年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十分的残酷,此碑对我们研究宋代的历史和政治有着重要价值;《平蛮三将题名》碑,记录了宋朝大将狄青率部飞渡天险,一夜平息侬智高反抗朝廷叛乱的史实。在这些摩崖石刻中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是积极向上之作。故而,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选择性的学习,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另一个层面上说,具有消极意义的摩崖石刻记录了某一段时间的社会风气和政治格局,地方课程资源开设和实施的标准要求选取具有代表性和优秀、健康的地方文化内容。因此,在桂林摩崖石刻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过程要求是一样,只有这样才能使桂林地区的摩崖石刻发挥出他巨大的文化优势。

二、桂林摩崖石刻地方课程资源——以发展的观点实施

历代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都是通过一定媒介完成的,摩崖石刻承载了桂林地区的历史与文化,通过发展地方课程资源的方式让学生学习摩崖石刻的优秀历史文化,将其内容和形式传承和发扬于后代。当下人们关注桂林摩崖石刻的角度是从书法艺术风格和鉴赏角度或者是从地方旅游的角度,并没有从地方课程设置的角度去利用和开发。因此,桂林摩崖石刻未能被桂林教育主管部门纳入到课程开发当中,从而使大量的地方摩崖石刻课程资源闲置。即便是教育主管部门关注到石刻的重要教育价值和意义,如果只是将摩崖石刻的内容以传统的授课方式进行利用和实施,那么摩崖石刻的内容是无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无法顺利地开展教学活动。所以,要想桂林摩崖石刻的内容在地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中得到一定的重视,就需要以发展的观点来关注具有地域性的地方课程资源。通过对摩崖石刻的开发,充分发掘其优秀的文化价值,结合语文、历史、地理等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意实践教学方式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将语文中的文言文、历史中的文物考古、地理中的空间地势关系等教学内容融合到地方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构建别样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用高涨的激情来学习摩崖石刻中的历史文化。因此,桂林摩崖石刻地方课程资源需要以发展的眼光和实践创新的角度来发掘,是十分有必要的,让其充分发挥它在社会生活中所体现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三、制定桂林摩崖石刻地方课程资源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指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能够从中知道什么和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反映了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望。而课程是指“引导学生获得体验,形成经验,获得人文滋养为主要目标。”①桂林摩崖石刻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性活动,从这个过程中获取自身的体验,将获取的经验运用到生活之中。在编制地方课程的标准上我们提出:“学生能够识别出某一处(如桂海碑林)的摩崖石刻中有哪些主要的历史名人和所题写的作品。通过田野式考察的方法,让学生能够更直接的体验其生活背景下的历史、自然、社会和文化,具有正确认知地方文化资源的意识,”这样在设置课程标准时目标就更加明确,学生在学习时目标清晰,思路开阔,不会出现模糊笼统的学习意识。

根据国家对实施课程的计划来看,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2000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规定:地方和学校安排的选修课占同课时累计数的10.8%-18.6%,同时学校还需要承担开发“综合实践活动”(占8.8%)的课程②。在2003年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规定:“高中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要求,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③以上的国家政策在一定基础上授予了学校和老师开发地方课程的权力,各科老师应把握机会积极开发桂林魔崖石刻地方课程资源。

桂林摩崖石刻地方课程的开设方式应是综合类课程,如果是以分科形式来组织内容,那么地方课程的开设与实施将失去了价值。有学者对课程内容的开发、实施提出了见解:“从课程内容上看,地方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中的学科课程,它不刻意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深刻性,及其对学生智力发展的认知功能,但它特别强调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现实性”;④“在内容设计上,地方课程应具有突出的现实性,以专题和综合的形式组织内容”④等。桂林摩崖石刻地方课程的开设和实施弥补了国家课程的不足:地方课程标准的设置是为了有针对性地弘扬摩崖石刻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地方课程内容是根源于地方社会文化和自然景观。在对摩崖石刻实地考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具有主导性的作用,学习的形式是以综合类课程。在教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专题讲座、兴趣活动课等多种模式。通过不同模式的教学能够促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的作用,以此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文化价值观。

[ 注 释 ]

①陈萍.地方文化课程建构基本理念与策略[J].北京:《课程·教材·教法》,2005.17.

②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制定.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80.

③见2003年教育部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6-27.

④郭元祥.关于地方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J].北京:《课程·教材·教法》,2000.7.

[1]叶昌炽.语石[M].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

[2]冯云鹏.金石索[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

[3]陈剑之.桂林石刻书法艺术与新高职的书法教育[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1).

*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项目编号:YCSW2016009)。

G

A

1006-0049-(2017)03-0037-02

猜你喜欢
摩崖石刻桂林
桂林六漫之歌
歌海(2024年2期)2024-06-06 05:54:00
桂林,美
中外石刻大不同
艺术启蒙(2023年5期)2023-05-31 00:52:36
西狭颂摩崖石刻
近十年(2010~2019年)辽代石刻文研究综述
摩崖石刻在建筑装饰中的应用
湖南包装(2020年6期)2021-01-20 02:02:12
“南行唐北界”摩崖石刻考察图辑
巴渝古文化·千佛寺摩崖造像
红岩春秋(2019年12期)2020-01-03 06:19:12
绝句《题〈清廉〉石刻》获奖感言
中华诗词(2017年9期)2017-11-25 08:11:32
桂林游
小主人报(2015年1期)2015-03-11 19:4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