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然
滨州学院人文学院,山东 滨州 256600
以“规矩文化”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张 然**
滨州学院人文学院,山东 滨州 256600
规矩,指标准和法度。古代先人曰:“绳墨以求直线,秤以权轻重,规以求圆,矩以划方,此为基本之器,由此基本之器,方能成就万器。”意指凡事皆有规矩。“规矩”文化根植于悠久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深蕴着重要的内在精神。在我国当前形势下,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全新的“规矩”,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因此,如何倡导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关键所在,利用好“老规矩”,以“规矩”文化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价值观真正凝聚人心的方法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会上提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1]“规矩”文化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从“老规矩”中提炼出新价值观,“引古”以“筹今”。通过“老规矩”,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细微处、在生活中生根、发芽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规矩意识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之一,是对文化的坚持。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非常丰富和宝贵的“规矩”文化的珍馐,这种意识渗透在古代圣贤的经典话语中,也蕴含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里。
(一)“规矩”文化有效维护和规范社会秩序
孟子云:“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圆平直,不可胜用也”。[2]意思是说,即使是圣人在画方形、圆形、直线的时候,也需要借助圆规、曲尺、水准器、墨线等工具;意指规矩的重要性。《楚辞》中写道:“播规矩以背度兮,错权衡而任意。”[3]这句话是说背弃先王之法度而不遵循,就像用衡器称重量而乱用度量标准,将会失道经纬。“规矩者,方圜之正也。虽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规矩之正方圜也。故巧者能生规矩,不能废规矩而正方圜。虽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而治国。故虽有明智高行,倍法而治,是废规矩而正方圜也。”[4]这里,规矩隐喻为法度。规矩的最初制定是基于社会矛盾,为调节和平衡各种矛盾,先贤圣人制定出了各种规矩、礼法,规矩文化为法治和依法治国提供了前提条件和文化基础。
(二)“规矩”文化有效促进个人修养的提升
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5],在孔子晚年,他达到了守规矩的高度自觉,完成了规矩与自由的和合,从而获得了超脱人性的自由,这句话是他对自己一生孜孜不倦所达到的最高人生境界的描述,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孔子一生的至上追求。孟子云:“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6]《淮南子·修务训》中说道:“夫无规矩,虽奚仲不能以定方圆;无准绳,虽鲁班不能以定曲直。”指没有规矩的约束,就不可能成为有用之才。这些话说明了规矩与个人修养的融通关系,在提升个人修养中达到自觉地守规矩、合天道,与天地最根本的原则相契合。在很大程度上,遵守规矩代表着一个人的修养水平和道德情操。
(三)“规矩”文化有效发挥教育教化作用
《礼记·曲礼上》云:“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这句话中的“礼”即为规矩的一种,强调规矩的教育作用,使人区别于动物。屈原在《楚辞》中悲伤的表达:“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说明了规矩不可被小人任意篡改而失去了原有的教育意义。《史记·礼书》说:“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离骚》中讲:“举贤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这些陈述间接地表示规矩在古时的重要地位以及在教育规律中的特殊作用,强调了教育不能只靠价值观念的宣传推动,必须借助于规矩的具体价值形式,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规矩文化是是中华民族精神信仰的基础和载体,是家庭生活的规范,是社会上待人接物的道德标准以及国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风尚,讲规矩守规矩的水平影响和决定着社会道德风尚的养成。因此,规矩文化具有价值观的功能,能够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肥沃的人文土壤。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涵盖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价值要求,也是每个中国人追求的美好愿景。在长期历史的积淀中,规矩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自觉,并在代际之间稳定的传承。从一定意义上说,“规矩”相比于“价值观”更具有实践性和指向性。
(一)“规矩”文化给现代人提供实践性的道德规范
家规、行规、各种礼法都是规矩文化的范畴,规矩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但大多数都具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蕴含着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规矩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一种道德实践。规矩大都是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等等实践中形成的。比如行规,即自发的行业规定,在行规中包含较多的是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过程就是职业实践,在实践中,才能反映出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行规的作用是规范从业人员职业活动的具体行为,解决现实生活中特定的道德冲突。
在行为上的实践性让规矩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内心认同,使道德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开展价值观教育就是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来达到导之以行,促成由知到行的转化,把对价值观的认识转化为行为习惯。因此,规矩文化的实践性更加直接、自然的让教育对象完成“由知到行”的转化。
(二)“规矩”文化给现代人提供指向性的精神符号
规矩文化从纵向和横向多维度地总结涵盖了各种规章、规律,对于具体的事物有鲜明的指向性和适用性,比如二十四节气、节庆民俗等。规矩来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各个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服务。规矩的力量来自于民间,传承于民间,规范百姓,又深藏在百姓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
中国人始终把规矩作为客观标准和准则,不能逾越和违背。老规矩是日常百姓安身立命的总则,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是一种自我教育的精神符号,规定具体而细致。老规矩口耳相传,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老百姓用它教育自己,也用它教育子女,规范未来几代人的道德行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7]优秀文化传承下来的“老规矩”,体现了优秀的民风民俗,是民族精气神的集中反映。[8]当代社会,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社会整体道德水平有下滑趋势,急需在思想导向上的引领和拯救。
(一)以规矩文化为载体,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象化、具体化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信仰和行为追求,使每个人都能感知、理解并接受,形象化和具体化是必要前提。胡耀邦同志曾提出:“教育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说理的教育,一种是形象化的教育(主要是文学艺术)。”[9]价值观教育就是一门艺术,将大道理化成小案例,变成身边的人和事,就是形象化和具体化的过程。相反,当教育对象看不到也摸不到教育内容时,教育的最终结果必将是失败的。
规矩文化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应运而生的,它的特点是交互性,主要内容是律己和敬人,以协调人际关系为宗旨,反映了深刻的精神内涵,是人们普遍接受的价值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积极利用文化载体开展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自觉将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各项具体工作环节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各种“老规矩”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象化、具体化,以对人们实施全方位的教育影响,使规矩文化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替代过去单纯灌输的教育形式,采取“双向沟通、引导启发”的新方式,尊重教育对象的选择权利,利用规矩文化的渗透作用,在不知不觉、润物无声中影响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引导人们进行自我教育。
(二)以规矩文化为元素,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表达方式
针对“老规矩”和新“价值观”的对比和相互影响,本文做了近500份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不同学历层次、背景的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面宣传教育,都有不同程度的排斥和不信任;反而对于规矩文化的传承则表现出较大的热情。用生活中的道理、规矩来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群众、百姓更乐于接受。软化处理后的主流价值观往往能实现更好的教育、宣传效果,应注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性宣传与隐性传播相结合的过程中,融入“老规矩”的传承是一种更为有效的途径。
梳理和撷取规矩文化中的思想精华,作出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呼应,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发扬光大。历史和实践都表明,一种核心价值观总是需要一段实践发展和理论总结相互转换、相互推动的较长历史过程,从而达到完备、圆熟的状态,并逐渐实现社会化、大众化。现在的这种表达,虽然鲜明的提出了我们的倡导理念,但仍然为实践的发展留有余地,融入规矩文化的元素,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表达方式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完善的途径之一。
(三)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坚持对规矩文化予以超越性升华的价值路径
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恢复和简单继承,而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注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新内涵,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因此,在开展以“规矩”文化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对“规矩文化”的升华和扬弃。
历届党的领导人在工作中都创新性地使用了“规矩”的提法,比如,1975年2月,邓小平在《全党讲大局,把国民经济搞上去》讲话中说:“值班不准喝酒,这是历来的规矩,现在也不严格执行了……必要的规章制度一定要恢复和健全,组织性纪律性一定要加强。”[10]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练出“政治规矩”,向官场“潜规则”宣战,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我国悠久的规矩文化来讲,是一次升华和融合。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生发延伸。规矩文化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对规矩文化予以超越性升华,并结合时代要求加以延伸阐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更有生命力、影响力。
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注重教育对象长期受民族文化熏陶所产生的文化顺应力,顺水推之,则事半功倍。在教育过程,与规矩文化相结合,从更深的层次唤起人们的思想共鸣,将会收到非常好的教育效果。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2]《孟子·离娄上》.
[3]《楚辞·九叹·愍命》.
[4]《管子·法法》.
[5]《论语·为政》.
[6]《孟子·告子上》
[7]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8]孙兰英,卢婉婷.家风家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J].思想教育研究,2014,12:80-83.
[9]胡耀邦著.关于思想政治工作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
[10]《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
*2016年度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研究》(1607467)、2016年滨州学院科研基金项目《大学生价值观演进规律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机制研究》(BZXYDJ1605)阶段性成果。
G
A
1006-0049-(2017)03-0021-02
**作者简介:张然(1982-),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在读,滨州学院人文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