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泳竹
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2
孙过庭书法思想中的儒家“和”思想
陈泳竹
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2
孙过庭的《书谱》是我国书论史上第一部较成系统的书论著作,其书论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中国美学观念和儒家“和”传统精神。《书谱》中提出了“天人和谐、中和之美”的书法审美观,同时还包含着“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的书法意境,并且以“古不乖时,和而不同”的人格修养为指向。学习《书谱》所蕴含的“中和之道”,可以作为我们为人处世的标准。
孙过庭;《书谱》;“和”
儒家思想自汉代被确立为官方正统地位后,同样在唐朝时期也被展现的淋漓尽致,“以和为贵”,以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态度对待各种文化,尤其是其“中和”思想在唐代书法艺术上又得到了精妙的诠释,在此盛世期间,各种书体都有所创新和发展,造就了一大批著名的书法家,如颜真卿、柳公权和孙过庭等。孙过庭结合儒家“中和”思想对唐代以前的书法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归纳,总结出了较为精辟的书法艺术史。由此,以“中和”思想为指导的中国书法艺术自觉进入了新的审美风尚与书法秩序建立的时期,一直影响至今,使得唐代书法艺术是继晋代王羲之之后又一次达到了高峰。正如当代书法先生启功先生所说:“唐孙过庭《书谱》,议论精辟,文章宏美,原稿草书,笔功流动,二王之后,自成大宗”。
《书谱》全篇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哲学的智慧,充满着我国高深地古代朴素的辩证思维,如《书谱》中提到的“违”与“犯”、“和”与“同”、“燥”与“润”、“浓”与“枯”、“显”与“晦”、“行”与“藏”等一系列富有辩证法对立统一的词,这些词看似矛盾,实则统一,这就是“中和”思想的体现。“和”字的历史非常悠久,在甲骨文中为“龢”,名著《说文解字》写道:龢调也,读与和同。“和,相应也,从口禾声。“龠”是古代竹制的吹奏乐器,吹奏时发出“和和”乐音以调和众声,因此,“和”字产生乃源于上古乐器音乐。《国语郑语》(史伯论和同史伯论和同)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夫如是,和之至也”。“和”指不同事物之间混同,共存和协调的性质或状态,即“以他平他”。和能生长万物,调和丰富提升物的性能,以为人所用。《书谱》中书写的每个字,看似独立,实质是整合一致的,相互贯通,相互共存,一个个字互相连接,使得全篇更为统一。
《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精神是天人合一的最佳契合点,万事万物都讲究“中和”,不偏不倚,无过而无不及,重点在合适,“庸”就是平常,规律。《书谱》一文中,处处都体现着“中庸之道”、“中和之美”,不仅是书法技巧上的中和,书法作为一门中国独有的,集审美和养身为一体的艺术,《书谱》中也强调了修身养性的“中和”方法。
《书谱》对中国书法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他反对写字如绘画即“巧涉丹青功亏翰墨”,孙氏的观点是“趋变适时”,所谓“质文三变,驰骛沿革,物理常然”,“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这就是楷书和草书的结合。日月星辰运行有序,每天谁也不抢谁的工作,“和”就是宇宙根本法则,一个最根本的理论、原则。
儒家思想提到:“以和为贵”、“不激不厉”的写作风格,这就是“中和”与“和谐”之美。书法艺术要“法自然,师造化”,追求一种和谐美,书法是中国特有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门艺术,在世界艺术中独树一帜。林语堂先生说过:书法构成了中华民族美学观念的基础。美学中对“美”的定义,其中有一个原则就是——和谐美。书法源于自然,是世人表达个人思想的载体,是一种寄托。书法讲求线条,不仅书法,绘画也好,就是通过虚实、动静、刚柔这些要素的“中和”,从而被线条所体现出来。
孙过庭紧紧遵从“天人合一”这一思想,写出我与物、人与天的休戚与共,并进而证实了外在艺术和内在心理结构的关系,印证了“书为心画”的命题。在孙过庭看来,真与草在点画和使转方面的对立,不过是笔墨在形式上的对立,这种形式的对立,表现的是主体通过不同形式,或借用不同形式来表达内心的性情或情怀情致等等。草书之以使转为形质,这是因为草书是书法的纯艺术的表现形式,他写道:“傍通二篆,俯仰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飞白”,从而达到物与我,天和人的和谐统一。
“和”思想贯穿于中国几千年儒家文化,在《论语》《中庸》等著作中都有所体现,《中庸》“致中和”,《论语》“和而不同”,在此基础上,书法家孙过庭提出——“违而不犯,和而不同”,这句话出自于其著作《书谱》,孙过庭的“和而不同”观念就是借用了孔夫子的话。因此,书法艺术活动中最为关键的就是遵从“和”思想。书法中所体现的就是不激不厉,志气平和的气息,少有狂怪的意向,就算是张旭、怀素的草书,那也是讲求一气呵成,行云流水,天马行空之境,都少不了“和”的意蕴。
《书谱》提到意先笔后,即胸有成竹般的书法要旨便是所写和所想的“和”,只有两者合二为一,相辅相成,才称写出为人称道,令人惊叹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是在暮春之初,会稽山幽然静谧的环境下激发了王羲之的创作灵感,因此洒脱、流落的写意风格,在传达自我精神的基础上,必然以自然为依托,《书谱》道“潇洒流落”、“翰逸神飞”,即是忘我之境。书法与绘画两者有类似之处,最高境界便是回归自然,达到出神入化,那就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之“和”。
欣赏孙氏书法,这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还是书法道给人心智的一种升华,是艺术盛宴,是一场饕餮大餐,这是一部天人合一的创作,“和”思想贯穿于整部著作,整体雅致均衡,通过对每一纵行的左偏右移不断调整而实现。可见,这一笔一划,相互牵制,互为生发,彼此衬托;一行一字,参差各一,彼此渲染。这是中国“和”文化的价值观。
“孙氏好古博雅,工文辞,得名翰墨间,用笔刚健,要是其自得趣也作草书咄咄逼羲献,尤妙于用笔。”厚重的历史沉淀给了书法艺术肥沃的土壤,“和”文化给了书法艺术丰富的营养,既有人文传统的潜移默化,也有艺术精神的再续,这就是“古不乖时,和而不同”。所“古不乖时”,指的是书法家良好的人文精神,其中占据主导的就是《中庸》推崇的中和精神,保持对传统的继承,同时又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书法的“和”思想,并不仅仅限于对传统遗迹的摹写,而是要在传统中植入自己的理解和注释。“几十年一以贯之,和而不同”,指的是书法的时代应和,极具理性,很少有书法名作充斥着浮躁摇摆的跟风现象,表现了充实的自信和凝聚力。《书谱》中也具有“立象尽意”的艺术表达方式,中庸和谐的审美理念,和合的哲学思想,体现了孙氏的高尚人格修养,这就是人与书法的和谐统一。孙氏书法艺术是崇尚自然的,它的本性立足于自然,植根于中庸思想土壤,利用书法此种文化载体,表达自己的个人信仰和追求,审美情趣和艺术造诣。
《书谱》在中国书法历史上地位极高,其书法造诣紧追“二王”(王羲之,王献之),有魏晋遗风,极具法度,历代予以高度评价。米芾,宋代著名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初师欧阳询,柳公权,字体紧结,字体刚劲强健,体势展拓,浑厚爽劲,自谓“刷字”,他虽然对前代书法家颇为苛刻,但是对孙过庭的草书却心悦诚服,他在《海岳名言》中说:“孙过庭草书《书谱》,甚有右军法。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字,皆孙笔也。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这是思想、人品、道德操守和书法的一同品评,书法是心的流露,后世的高度评价,我想不仅是孙过庭书法上造诣高,跟其自身人品和文学修养也有着密切联系。
当今书坛理论界开始走向繁荣,普遍都是以儒家“中和”思想为根本方向和审美准则,孙过庭作为一代书法大家,他留下的《书谱》千百年来一直放射着耀眼的光芒,因为孙过庭的书法观,使中国书法在“中和”思想指导下,获得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行书与楷书之“和”有了行楷之说。俗话说:一个人什么样子,看他写的字就知道了。当然这关系到审美者和被审美者的自身修养的高低,这是一种艺术情志,所谓“内外兼修”,就是“内外之和”。欣赏《书谱》原稿,让我深感中华书法文化的博大精深,书法艺术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其中的滋味,体会书法艺术中蕴含的“中和之道”,并以此作为我们的为人处世的标准。
[1][清]徐元诰,王树民,沈长云,校点.国语集解(卷十六).北京:中华书局,2002.65.
[2][宋]朱熹,著,金良年,胡真,注.四书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10.
[3][唐]孙过庭.书谱(影印本).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20-40.
[4]王镛.中国书法简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9.
[5]陈小芬,徐儒宗,译注.论语.北京:中华书局,2015.27.
[6]李泽厚.美学三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126.
[7]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6.
[8]启功.论书随笔.北京:三联书店,1997:153.
[9]钟明善.中国书法简史.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1984:155.
[10]张潜超,主编.中国书法论著辞典.上海书画出版社,1990:287.
[11]陈振濂.中国书法批评史.杭州:中国美术学院,1997:212.
陈泳竹,女,四川宜宾人,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2014级哲学专业学生。
J292.1;B
A
1006-0049-(2017)12-02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