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平 阎 军
1.大连工业大学,辽宁 大连 116034;2.大连理工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3
浅析新媒体语言的产生与发展
王 平1**阎 军2
1.大连工业大学,辽宁 大连 116034;2.大连理工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3
本文介绍了新媒体语言产生与发展的历程,剖析了新媒体语言的特征、盛行的原因、弊端和规范的办法。
新媒体语言;特征;发展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手机、数字媒体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的概念应运而生,它实际上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的媒体而言的。尤为重要的是,新媒体语言的出现,对传统的媒体语言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不同程度上打破了传统语言规范性、简洁性和刻板性等,形成了一道独特的语言风景线。
在当今这样一个网络信息化时代,形式简单、含义丰富的语言形式似乎更容易被人们,特别是年轻人所认可和接受。新媒体语言具有新颖性、简约性、亲切性和互动性四个主要特点。
(一)新颖性
首先,在新媒体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新兴网络词语,出现了很多通过谐音和拆音方式创造出来的新词语。例如,“酱紫”(这样子)、“蓝瘦香菇”(难受想哭)、“歪果仁”(外国人)、杯具(悲剧)、果酱(过奖)、油墨(幽默)、灰常(非常)。此外还有一些词语是在语义上进行创新。例如,“土豪”是指有钱而喜欢炫耀的人,有贬义;“本宝宝”代表第一人称我。“打酱油”表示与我无关的意思。“菜鸟”表示新手或生手。其次,新媒体语言在句子和语篇表达形式上也与传统的语言表达截然不同,其中,被动语态的使用频率增强。例如,“被就业”、“被选举”、“被结婚”。另外,仿写也是新媒体语言的一个创新渠道。比如,“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有一种爱叫望穿秋水)。
(二)简约性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人们也更热衷于用简单的文字来表达丰富的含义,达到“省时省力”的目的。新媒体语言在字形变化上、语法规则上大胆突破,力求最大程度的“简约性”:使用数字、字母、外来词、缩略语、语码混合等各种表达方式。例如,“520”(我爱你)、“3Q”(谢谢)、“欧巴桑”(日语,指老妇女)、“PPL”(people人们)、“IC”(I see,我知道了)、“I服了U”(我服了你)、“hold住”。尽管形式简单,但新媒体语言并没有影响到语言深层含义的表达,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使“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产生了共鸣。
(三)亲切性
与传统的媒体语言相比,新媒体语言具有活泼、自由、幽默的特点,非常贴近生活,让“说话人”和“听话人”都倍感亲切。比如,在新媒体语言中,“东东”(东西)、“屁屁”(屁股),“萌萌哒”(可爱)。这种把小孩子般的口语引入成人的语言世界中,显得十分俏皮和亲昵,也增加了语言的韵律,朗朗上口。这种“叠音”式的新媒体语言很容易产生轻松愉快的感觉,为严肃的工作生活增加了一抹亮色。新媒体语言所产生的“亲切性”非常有助于将“听话人”引入相关语境,使其对所传达的信息能够快速记忆、反应与传播。
作为新媒体文化的重要载体,新媒体语言之所以盛行,既有外在因素,也有内在因素。外在因素主要指近年来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根据《CNNIC:2015年第35词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调查结果发现,截至2014年12月,中国共有网民近6.49亿,网络普及率高达47.9%。网络上任何的语言变化都会引起上亿网民的关注、模仿与传播。微博、微信等聊天工具的普及更是加大了人们对“接地气”的、平民化的语言的需求,而这种迫切需求反过来又推动了媒体语言的改革与发展。
新媒体语言的盛行也有其内在因素。在创造和使用新媒体语言的过程中,人们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特别是年轻人更是找到了“话语权”。如今;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压力和焦虑。在创造和使用新媒体语言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打破传统语言的束缚,享受创造语言的自由感和成就感。新媒体语言的青睐者更多的是年轻人,特别是“90后”们,经济上还不够独立、缺乏一定的“话语权”。但是新媒体语言使他们在成人主宰的世界里拥有了自己的“话语权”,为新媒体语言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尽管新媒体语言普及迅速,广受推崇,但是自身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简而言之,新媒体语言破坏了语言规则和交际规则。在语言规则的破坏上,新媒体语言将语音混同,即使用相同或相近的语音的词汇替代正确规范的汉字,造成了句子的语义模糊;在词汇方面,新媒体语言通过随意缩略、随意叠音、随意赋予旧词新义的方式来“随意改变”词形或词义,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不规范性,容易造成“听话人”的理解困难和错误。
在交际规则方面,新媒体语言造成了人们交际表达的虚拟化。人们会不自觉地忽视或逃避现实中的人与事,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表现出冷漠,造成交际表达的虚拟化。由这种交际表达的虚拟化所产生的“语言失真”混淆视听,乃至产生语言暴力。而且,新媒体的虚拟性也会造成交际表达的模糊化、粗俗化。
汉字已经有着几千年的使用历史,拥有其系统、规范的语言逻辑和使用规范。倘若人们长期地、大量地使用新媒体语言,难免造成语言表达的“失真”与“失范”,进而影响汉语的健康、有序发展。鉴于此,必须要对新媒体语言进行正确地引导与规范。一方面,国家相关部门可以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标准对新媒体语言加以规范。另一方面,因为新媒体语言的规范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网民的自身素质。每一个网民都应该自觉遵守语言规范、维护新媒体语言健康发展。
总之,我们要对新媒体语言进行必要的引导与规范,让规范的汉语在新媒体语言中焕发光彩。
[1]王进安,曾燕婷.新媒体语言特点及规范.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5.10.
[2]李海红.媒体融合背景下新媒体语言特点及传播机制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6).
2015年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基于语料库的新媒体语言的语用和规范化研究”(项目编号:L15BYY003);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项目编号:JG16DB034)。
王平,硕士,大连工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阎军,博士,大连理工大学,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学。
H
A
1006-0049-(2017)12-003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