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网络诈骗:90后为何专坑40岁大叔
此前,全国首个反信息诈骗联盟发布了《2015年度反信息诈骗大数据报告》。基于大数据技术挖掘了信息诈骗的产业链条和高发特征,对作案者及受害者的画像进行了高度还原。
据统计,2015年全国接到诈骗信息的人数高达4.38亿,占总人口32%。全国每3人中就有1人接收过诈骗信息。其中,仅短信诈骗一项,就有至少2.8亿用户接收过,占腾讯手机管家8亿用户总数的35%。
中部、东部、南部是全国信息诈骗的高发区域,其中广东是受信息诈骗影响最严重的省份,占全国受影响人数总量的18.53%。
报告提到,在全国恶意电话分布中,固话和常用手机号码段骚扰电话情况最为严重,而信息诈骗则主要分布以在400、17x开头的虚拟运营商号段上。
同时,伪装运营商客服号码的情形也非常严重,在收到信息时一定要慎重甄别。
在电话诈骗中,仿冒公检法这一行骗手段的欺骗性最高,涉及案件也最多,占到了案件总数的38.22%。而诈骗危害性最高的则是“网上购物诈骗”,其损失金额占总金额的21.12%。
时间上看,报告显示,作案者通常选择事主独处或者正在忙于工作时行骗,一天当中的两个最活跃时间分别在11点和16点左右。而在18点之后,事主下班回家与家人等在一起,此时作案者活跃度低而且趋于平稳。
从全年的分布来看,信息诈骗在各类法定假日、寒暑假,还有双11、双12等大型促销活动日异常活跃。此外,年底银行公司结账、年终奖发放时节,也是信息诈骗的高发时段。
此外,报告中除了上述一些问题外,还有一点让人吃惊,就是90后小鲜肉成为当下信息诈骗作案的主要群体,在成长的年龄,他们更熟悉互联网、更强的学习能力,也更容易被金钱诱惑。一批“迷途的羔羊”向对网络知识匮乏的叔辈伸出邪恶之手,对互联网环境陌生的40岁以上中年男子成为主要受害群体。
数据显示,信息诈骗已呈现年轻化态势,90后作案者占犯罪人数的八成以上。90后的年轻人,熟悉互联网,灵活使用各种软件,容易受利益驱使,部分作案者集中的区域更是彼此影响,成为比例最大的一群人。
同时,报告显示,40岁以上中老年男性防范意识较弱,对互联网环境陌生,冲动好面子,容易轻信各类诱骗信息,成为最容易中招的人群,占受骗总人数的62%。
尤其是在损失超过5万元的诈骗案件中,中老年人所占比例更是高达75%。而与之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们在受骗后却往往不愿意声张,选择报案或向警方求助等的比例远低于40岁以下人群。
在所有的受害人中,男性受害人的比例高达63.7%,是女性受害者(36.3%)的1.75倍。
从受害人职业来看,信息诈骗最容易发生在事业单位职工、无业和离退休人员三大群体当中,所占比例高达总数的90%。而在损失超过5万元的诈骗案件中,他们仍然是主要的受害群体,其中离退休人员受骗的情况相对更加严重一些。
大叔为什么容易被骗?从受害人的角度看,大部分受害人都在一定程度上为骗子制作了可乘之机。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缺乏必要的防范意识和常识,对突如其来的惊喜或恐吓,完全不加怀疑;不良的上网习惯,习惯性点击陌生链接,往往成为病毒木马入侵的对象;粗心大意,忽视了恶意软件的篡改和仿冒的短信;不了解银行及相关机关的工作流程,进入骗子设定的场景,冲动行事,转款之前不去确认。
预警提示:
人群:40岁中年以上男性要特别提醒,尤其是独处时接到的信息,涉及转款一定要反复确认;
时间:节假日、购物节以及年末结账等高发期,特别防范突如其来的“惊喜”;
意识:高危号段要记牢(400、170等),11点与16点前后接到的陌生电话或短信,大多有诈;
软件:智能手机一定要安装安全软件,不点陌生链接或诱导性链接;
动作:事发之后,第一时间应该选择报警,不宜沉默。
(《每日经济新闻》20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