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

2017-01-29 18:25李晓丹魏亚旭
山西青年 2017年7期
关键词:因特网高校学生媒介

李晓丹 魏亚旭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河南 巩义 451200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

李晓丹*魏亚旭*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河南 巩义 451200

随着新型媒体的快速发展,高等学校思政教育领域的发展在呈现出好的一面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弊端。新型媒体提供了更好的、及时有效的手段来促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但对高等学校讲授思政理论课程的教学难度也提出了新的高度,落差的出现容易导致学生的认知思维受到影响。

新媒体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21世纪是科技的时代,传统的教学手段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的传递方式随着因特网和移动终端以及多媒体数字化的大量应用,产生了较为多变的舆论景象,新的挑战和机会影响着高等学府的思政教育工作。使用新兴科技方式有效地开展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主要的目标是如何通过新兴的媒介使高校学生得到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旧的思政理论的教课优势不仅要发扬和继承下去,而且要与新兴媒介的讲授思政教育的作用完全的利用起来,把持续的创新和机会发展成为挑战,不断的扩大高校学生的讲授思政理论的新地点。

一、新兴媒介的主要特点和对思政教育的影响

依据历史的发展,新兴媒介传输对象的涵义和概念也在慢慢发生变化。新兴媒介进行信息传递时,与传统媒体相较而言,主要区别在于面对点的传递手段,呈现出交互性强和传播时效性强等特点。充足的信息和快速有效;信息共享性强和即时通讯性强;现实和虚幻差异性低和操作简单等都是在教育层面的优点。物质的生产来源于方式的革新,学生的教育和学习以及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改变来源于新兴媒介的数字化以及合理的信息传递思维,很好的为现阶段的教育提供了新的依据。具体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高等学校的思政教育要依托新兴媒介平台

当前新的媒介形式是新兴媒介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显现的。先进信息传递模式相互整合的数字方式和各种各样的形态,使之交叉融合且即时性强,成为因特网和移动终端,促进了数字媒体的出现,并展现出在消息的传递过程中不受地理和文化差异限制的特征。作为特别关注并积极使用新兴事物的高校学生来讲,可以通过整合新兴媒介的优点来扩大移动终端和因特网的APP功能的使用,建立讲授思政理论体系的多种平台。主要的使用手段有媒体网站和移动终端的信息推送,微博客和即时通讯工具等交互能力强的学校平台,所进行信息传输的思政理论内容要以吸引学生群体的方式,为构成信息交互的校园思政教育的传播平台而努力。

(二)不断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离不开新兴媒介的时效和便捷

新媒体传播信息的特点呈现出不受地理因素的制约,其传播方式随之改变的特点,传播的思政理念可使用终端对终端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媒体互动”和“资源同享”的手段,提高了相互连通共享的个人PC与移动终端和形式各异的浏览工具之间的融合,“流媒体”模式因此而生,很大地提高了思政教育的影响力和覆盖率,全面实现了对高校学员的全部涵盖,以及新兴媒介的使用在整个过程的渗入。高校学生收取知识和消息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和即时通讯工具等新兴媒介,而且可以不受时间和位置的限制。高校学生借助新兴媒介的平台及时地获取国内外时政和热点事件等等,对我国的各项政策解读、国际人文交流以及社会问题等进行时时了解。比如大范围传递民族爱心的四川大地震中的“大爱思想”,影响力和作用都在不同的层面均有展现。综合来讲,不断地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离不开新兴媒介的时效和便捷,扩大了涵盖范围的高校学生思政理论教育,提升了信息传递的教育理念,扎实的可靠度使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立于不败之地。

二、新兴媒介对高等学校思政教育的影响

(一)高等学校的思政教育面临西方意识形态的冲击

新兴媒介可以创造思维,构建不同观念,进行信息的传递只是其中一方面功能。因此,个别西方不同的意识形态和企图破坏我国的分裂的意识形态也在积极使用新兴媒介扩大影响力,以此来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学校各项消息的传递公告和工作中的使用,在新兴媒介融入后变得等价方便简单,但是个别欧美国家利用对因特网的控制和垄断,将不符合我国国情的思维模式和人民生活方式通过因特网向我国进行渗透传播。我国高等学校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暂未成型,这些西方的敌对意识形态以及一些不符合我国国情的信息对我国高校学生长期加以影响,将会造成学生错误价值观的形成,甚至道德沦丧,增加高等学校对学生的思政教育的工作难度。

(二)新媒体的虚拟性容易引发部分大学生出现人格障碍和认知偏差

虚拟和匿名性是新兴媒介传播中较为广为人知的特点,不仅可以使网民在网络中的人格化扩大,而且可以发展使用因特网主体的创新性。对于没有形成成熟心理和辨别能力较弱的高校学生来说,一方面是现实社会,另一方面的是虚无的网络世界,身份不断调换的同时容易引起心理上的疾病和责任感的降低;部分逃离现实世界的高校学生,在网络虚幻世界的成就中深陷不能自拔,出现不能接受网络世界与现实存在的差异性,社交能力缺乏以及心理疾病发病率高等特点,甚至更为严重的是部分学生不惜以身试法,触犯国家法律法规成为罪犯。

三、结语

综合来讲,传统的教学手段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的传递方式产生了较为多变的舆论景象,新的挑战和机会影响着高等学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常态化的教育应该与新兴媒介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同时应不断扩大高等学府优秀的传统思想的影响力,在充实讲授方式的同时主动汲取并很好地利用新型媒介为自身开展工作,以此来达到讲授水平的稳步提高。

[1]段京肃,杜骏飞.媒介素养导论[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2]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06-2l(1).

[3]赵启迪.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10).

李晓丹(1985-),女,河南巩义人,硕士,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魏亚旭(1988-),男,河南巩义人,硕士,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

A

1006-0049-(2017)07-0137-01

猜你喜欢
因特网高校学生媒介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上网
揭开“接入因特网”的神秘面纱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