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金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改革生态述论(十五)
——顾梦雪讲苏轼和颜刚讲《三国演义》中的续命现象精彩纷呈

2017-01-29 21:37刘晓南李士金赵文朱洪敏汤荣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
艺术家 2017年9期
关键词:博学儒林外史上台

□刘晓南 李士金 赵文 朱洪敏 汤荣 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

一、学术批评引入课堂:以批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为例

袁编赞扬《儒林外史》“按生活的原貌描绘生活,写出生活本身的自然形态,写出随处可见的日常生活”,应引起我们思考,这符合《儒林外史》的文本实际吗?《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体现在哪里?难道就是“生活的原貌”?就是“生活本身的自然形态”?就是“随处可见的日常生活”?袁编在同一页写道:“全书写了二百七十多人,除士林中各色人物外,还把高人隐士 ……[1]”前文中,袁编说“以时间为序,写出了一代二三十个人物的形状”。袁编云:“《儒林外史》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吴敬梓能够真实地展示出讽刺对象中戚谐组合、悲喜交织的二重结构,显示出滑稽的现实背后隐藏着的悲剧性内蕴,给读者留下双重审美感受。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马二先生对御书楼顶礼膜拜,王玉辉劝女殉夫的大笑……这些瞬间的行为是以他们的全部生命为潜台词的,所以这些瞬间的可笑又蕴含着深沉的悲哀,这最惹人发笑的片刻恰恰是内在悲剧性最强烈的地方。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人物的瞬间行为,把对百年知识分子命运的反思和他们瞬间的行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讽刺具有巨大的文化容量和社会意义。”上述语言造作可不论,但联系前文“按生活的原貌描绘生活,写出生活本身的自然形态,写出随处可见的日常生活”,显然矛盾百出。袁编云:“《儒林外史》将中国讽刺小说提升到与世界讽刺名著并列而无愧的地位,这是吴敬梓对中国小说史的巨大贡献。[2]”

黄老于新浪博客上的《试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二版)〉》一文中批评袁编说:“深沉的忧患意识,使宋代作家很少用文学来歌功颂德。(三卷,6页,倒14行)这里说的‘很少’,其实是‘没有’的含蓄说法。书中对汉唐、明清诸朝,均无类似提法,故不存在谁多谁少的比较关系。其实,任何一个封建王朝统治下的文人作家,只有依附、投靠于皇权之下才有出路。因此,歌功颂德的文学作品,无论汉唐、明清诸朝,都必然存在。而宋代不仅不能例外,反而会更多。因为宋朝一开始就推行‘右文’政策,朝廷提出要‘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所以宋代作家的忧国意识、爱国意识、谋国意识比其他王朝的作家更加强烈,用文学来歌功颂德,也会比其他王朝更多。而且,忧患意识与歌颂意识,并不总是相互排斥的,有时反而可以相互转化,例如,当国家忧患被主政者以某种措施所排除,即使只是暂时消退,忧患意识就有可能立即转化为歌颂意识。例如,宋金绍兴和议后,风雨飘摇的南宋得到暂时的苟安,金人册封高宗为皇帝,并放还其生母韦太后,高宗便下诏命词臣作诗颂之,朝野文士响应者超过千人,并有包括范成大在内的多人获奖。在此后一段时间内,歌颂秦桧辅助高宗实现‘中兴盛业’,成了南宋初期作家在文学创作中的常见主题,成为当时文坛的主导倾向,甚至连秦桧的生日——12月25日,照例年复一年地成了歌功颂德的盛大节日,成为每年阿谀谄媚的高潮。四方‘献投书启者,以皋夔稷契不足比,拟必曰“元圣”或“大圣”。’(《三朝北盟会编》220卷)甚至包括某些主战派爱国作家也被这股潮流所裹挟,不得不卷入歌颂队伍之中,如胡寅就称颂秦桧为‘命世大贤,兴邦元佐’(《代张子期上秦大师启》)。著名词人张元幹亦在词作《瑶台第一层》中赞美秦桧为‘千官师表,万事平章’,并谀之曰:‘腊余春色早,兆钓璜,贤佐兴王。对熙旦,正格天同德,全魏分疆。’连秦桧的生日那天都显得那么吉祥,这种歌颂十分露骨。其实,北宋也一样,无论新党旧党上台执政,为了加强对异党的排斥,除了讨伐书外,还需要赞美诗。宋徽宗用蔡京为相,立崇宁党人碑,又建大晟府,一些大晟词人都以‘歌咏盛德、铺扬宏休’为能事,歌功颂德的词作成为这一时期以大晟词人为代表的词坛主流。袁著说宋代‘很少’歌功颂德文学究竟有多少史实作为根据?这一结论是靠考察研究得来的呢,还是仅凭逻辑推理所得出来的?[3]”

二、让寡闻的人博学,让博学的人更博学

转眼间,16周的文学史课即将结束了。经过一学期的学习,笔者收获颇多。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模式,李老师的课堂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即学生讲课、教师评讲的模式。这就要求学生每个人都积极参与进来,让每个人都有事可做、有课可讲。一学期结束后,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收获。就笔者个人而言,上台讲课是一项艰难的挑战,因为担心自己讲不好,而害怕上台讲课。一直以来,笔者尽量回避上台讲课。这学期讲课按学号排序,笔者轮到的题目是“黄庭坚的诗歌”。在此之前,笔者只知道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创始人,对他的诗也只记得《寄黄几复》。在完成这一题目的过程中,笔者多次去图书馆借阅书籍,在网上查阅资料,终于做出了自己满意的课件,也比较顺利地完成了讲课。从这次讲课中,笔者不仅更多了解了黄庭坚与江西诗派,更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这样的课堂模式让寡闻的人博学,让博学的人更博学。在讲课过程中,笔者感受到了同学们的风采。印象最深的是顾梦雪同学讲的苏轼和颜刚同学讲的“《三国演义》中的续命现象”。他们讲课有一个共同点,即不拘泥于传统讲课方法和观念,更多地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不得不说,听他们讲课是一种享受、一种收获。李老师强调“尽信书不如无书”,但是大部分学生仍比较传统,包括笔者在内,不论是讲课,还是在平时的学习中,都过分相信书本、依赖书本,缺乏创新,缺乏独特见解,往往没有自己的观点。这也是这一学期学习后,笔者意识到的问题。“为己之学,为人之学”,这是笔者听李老师文学史课的最大收获。

三、很难达到老师的要求,纷纷遭遇“滑铁卢”

早在这学期开课之前,就听闻文学院有位胡子飘飘的高人,据学妹所述,长胡子、高领毛衣、西装,外加一个旧的不能再旧的布包,是这位李老师的“官方标配”。如今一见,果不其然。自这学期开课以来,这位老师的“配置”从未改变过,长胡子也依然飘飘扬扬。与笔者以前的上课模式不同,这学期的文学史课完全是学生自主的课堂,与之前的课堂尤其不同的是,每个人都有讲课的机会。在以前的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学生是观众。而现在的文学史课堂,学生成为主角,教师是“导演”。自从入学以来,上台讲课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但对于很多从来没有上台讲过课的学生而言,这既是机会,又是挑战。学生们可以上台锻炼自己的胆量,克服胆小怯场等问题,对于以后的生活与工作而言,是非常好的磨炼机会。但李老师的要求很高,既要简洁明了,又要生动形象,而且不能照本宣科,这对于很多学生而言难度极高。很多学生的课件往往过于烦琐,所以很难达到李老师的要求,于是纷纷遭遇“滑铁卢”,学生很是灰心丧气。就笔者而言,不太赞成李老师打断学生个人讲课进度,而强行要求学生改变原有的思路,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完成课堂讲述的这种行为,这对于课堂进度和演讲者个人来说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学生们辛苦查资料做出的课件,虽说质量可能不尽如人意,但毕竟是个人的劳动成果,无论优秀与否,都值得被尊重。而打断别人讲课本身就是一种不尊重的行为,据笔者了解,很多学生在课堂上被打断后感到气馁,认为自己的辛苦付出毁于一旦。这已经对学生的信心造成打击。更何况,不是每个人都天生就是优秀的讲课者,总是经过一次次的锻炼才不断成熟,不断熟练地掌握课堂。

眼看一学期的文学史课程要结束了,这是大学里第一门以学生为主的课堂,学生们感到十分新颖,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自己。一开始这样上课时,学生们感到不习惯,抓不住老师的喜好。李老师鼓励大家讲一些自己想讲的、不按照教科书来的、比较生僻的东西,这对学生而言难度很高。但是,学生一旦达到这一高度,便会感受到这些内容的趣味,就被这些内容深深吸引。

四、担负起传承圣贤文化之神圣历史使命

文化传承者需要具备广博的学识,物理与“天理”的关系说明了“天理”的太极意义。许多社会生活中的经验都可以通过数理分析获得更为精确的认识。物理创造性思维方法与生活密切相关。以科学的理性反思中国教育问题,便不难发现,中国教育发展复杂无穷,需要实实在在的改革。中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由来已久,也有专家研究应对“战略”。这是我们必须了解的中国基础教育的一个事实状况。

猜你喜欢
博学儒林外史上台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儒林外史》的吃播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儒林外史》戏剧演出资料考辨——兼谈《儒林外史》创作中的明清互现
上台说汉服
博学笃行 锐意进取——江苏沭阳县长庄小学
单宝塔诗
给您推荐两部值得珍藏的宝贵医书·博学奇书
多识由博学博学以成道
你是如何面对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