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文学社团的发展

2017-01-29 15:55:56杨茜
山西档案 2017年4期
关键词:壁报冬青诗社

文 / 杨茜

西南联大文学社团的发展

文 / 杨茜

文学社团成就了相关作家、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对西南联大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西南联大文学社团的发展,呈曲线前进的态势,与当时主要的政治事件密切相关。西南联大文学社团的组织形式包括向学校申请成立和依托一个刊物而存在。社团成员出于相似的艺术追求结合在一起,但由于身处特殊的战时环境,这种追求也就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西南联大;文学社团;组织形式;文学追求

1938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所大学的师生跋山涉水经长沙再到云南,组成西南联合大学。战时的环境、物质的困窘并没有消磨师生们的意志,反而激发了他们的思考,并使他们把这种思考诉诸实践。在文学领域,西南联大出现了一大批文学社团。据统计,西南联大存在的纯文学社团共有十余个,分别是:南湖诗社、高原文艺社、南荒文艺社、冬青文艺社、布谷文艺社、边风文艺社、文聚社、耕耘文艺社、文艺社、新诗社、十二月文艺社等。这些文学社团不仅给我们留下了许多重要的文学作品,而且组织了各种丰富的社团活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绽放的一朵高原之花。

一、西南联大文学社团的发展概况

总的来说,20世纪40年代的文学跟当时中国整个社会的大环境密切相关。西南联大的文学社团也不例外。受益于联大自由宽松的校园环境,再加上当时云南主政者龙云对联大师生的庇护,联大有“民主之堡垒”的称号。文学社团以作品为媒介,或直接或间接地呼应着国家与民族的重大事件。整个西南联大时期,对文学社团发展影响比较大的有两个政治事件:皖南事变和“一二·一”运动。这两大事件直接造成了联大文学社团的曲线发展。

西南联大前期的文学社团有南湖诗社、高原文艺社、南荒文艺社、冬青文艺社等。从南湖诗社到高原文艺社再到南荒文艺社是一脉相承的,甚至可以说它们是同一社团的不同发展阶段。他们的主要负责人相同,创作体裁从最开始的诗歌扩大到散文、小说等,成员从校内扩大到校外,载体从壁报扩展到知名报纸的副刊,这对后来文学社团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奠基作用。这一时期是文学社团发展的黄金时期。校内环境比较自由民主。南荒文艺社在1940年随着社员的逐渐离校而自然解体。继南荒文艺社之后比较有影响力的社团是冬青文艺社。它是由综合性社团——群社下属的文艺股独立出来。

皖南事变后,国民党政权加强了对学校的控制。国民党当局在西南联大大肆搜捕进步学生,许多社团被迫停止了活动,社团活动进入沉寂期。比较有影响的群社纷纷解散。皖南事变后不久,群社的机关刊物《群声》出了“终刊号”,群社解散。冬青文艺社也随之将活动转向校外。但是其在校内的活动一度沉寂。1941年整个西南联大本部鲜见社团活动,只出现了一个纯文学社团——文聚社。直到1942年“倒孔运动”发生后,联大的学术气氛才有所恢复。1944年随着中国抗战的节节败退,联大的壁报墙又开始活跃。耕耘社、文艺社、冬青社、文聚社、新诗社是这一时期主要的文学社团。

“一二·一”运动是对昆明学生运动的直接镇压,极大地阻碍了西南联大文学社团的发展。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全国人民欢欣鼓舞,可是随之而来的内战浇灭了人民的热情。为了准备内战,杜聿明在昆明发动政变,免去龙云的职务,昆明也一度处于动乱之中。在当年联大的校庆中,同学们疾呼:“在中国走向光明或黑暗的歧途,我不能放弃自己的责任。环境的恶劣是不顾的。”[1]61《现实》壁报、《生活》壁报等发出了行动的呼吁,各社团纷纷响应,结果受到国民党当局的镇压。“一二·一”运动后成立的文学社团有十二月文艺社,以及由文艺社、剧艺社和新诗社联合成立的“艺联”。“艺联”成立于北返前,但其活动仍然是在原三社的基础上分别展开,也没有统一组织活动。

西南联大文学社团的发展呈曲线形前进,既有高峰也有低谷。西南联大本身的学术气氛极其活跃,这种曲线发展和当时主要的政治事件密切相关。可见,联大师生从没把自己封闭在象牙塔中,即使是它下面的文学社团,它们的目光也始终关注着社会现实。

二、西南联大文学社团组织形式及其活动

西南联大的文学社团在组织形式上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正式向学校申请成立,另一种依托一个刊物存在,以刊物命名社团。前者组织形式比较正式。西南联大的行政机构有总务处、教务处、训导处。训导处的工作包括办理学生社团、壁报的登记。“学生组织社团,创办壁报都必须向训导处申请,填写表格,写出两个负责人的姓名、系别、年级,并邀请一位教授作导师。手续很简单,但不去登记,或手续未办全,而贸然出版壁报时,训导处就毫不客气地予以没收,等办好手续再发还。”[2]37这样看来,能够长期在“民主墙”上粘贴的壁报肯定都已经在训导处做过登记。南湖诗社、高原文艺社、冬青文艺社、边风文艺社、布谷文艺社、耕耘文艺社、文艺社、新诗社等都属于这一类社团。后者依托一个刊物存在,以刊物命名社团。其比较突出的代表是文聚社。文聚社诞生在皖南事变之后,鉴于当时“昆明的文坛太沉寂了”,几个热爱文学的学生商量办一个文学刊物。在同学和老师的支持下,1942年2月15日《文聚》杂志问世。文聚社没有在训导处申请,虽然得到了朱自清、沈从文、李广田、冯至、卞之琳等多位老师的支持和指导,却大多是因为私交完成,没有正式名义上的指导教师。可以说,文聚社是一群文学爱好者的群众组织,但这并不能抹去它的成就。十二月文艺社也属于一种以刊物为依托、以稿件交舍友的组织形式。

为了把好壁报或期刊的质量关,各社团大多会举行审稿会议。这种会议一般是小型的,主要目的是商量出刊、审稿事宜。除此以外,文学社团还经常组织各类学术活动。最为常见的有座谈讨论会、学术讲座、诗歌朗诵会、纪念会等。社团的成立本来就建立在共同的旨趣上。社团举行的各类活动就是社团成员交往交流的重要渠道。以文艺社为例,除了出版刊物《文艺》壁报,经常进行的活动就是集体学习。在讨论会上,生活、文学、世界观等都可以成为议题。1945年,随着文艺社的不断扩大,成员达到六十余人,讨论会主题除了优秀文艺作品,还包括社员自己的习作。甚至“六十几位社员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参加诗歌,论文书评,散文杂文,或小说四组之一或二组。每组每月有一次讨论。因为每星期都有一个讨论会在举行着,不只一次,在讨论会上曾引起了激烈的辩论”[1]170。文学社团举办的各项活动不仅带来社团成员之间的思想碰撞,而且吸引着很多志同道合的文学爱好者,是文学社团向外界传达社团理念、扩大影响的重要方式。1944年文艺社准备主办五四文艺晚会,原定晚会由罗常培、闻一多、杨振声、朱自清、李广田、沈从文、冯至、卞之琳等人举办演讲,结果到会的人特别多,原定的教室容纳不下,不得不改至5月8日在大草坪上举行。同样,新诗社是朗诵诗的提倡者,非常推崇田间的“鼓点诗”,曾举办过多次大规模的朗诵会,听众也是多达千人。可见,社团活动在读者中的影响力非常之大。

三、西南联大文学社团的艺术追求

文学社团的形成往往是一批志趣相投的文学爱好者自发组合的结果。具体来说,西南联大每个文学社团虽然艺术追求不尽相同,但都热爱文学,追求文学的艺术性。由于身处特殊的战时环境,它们的文学理想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西南联大文学社团的艺术性不用赘言。从这些社团里走出了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九叶派诗人,培养了汪曾祺等知名作家,此外还有一大批文学批评家、翻译家、语言学家等。以九叶派诗人代表穆旦为例,他先后参加了南湖诗社、高原文艺社、南荒文艺社、冬青文艺社、文聚社。他在这几个社团刊物上的作品反映了其创作风格的日渐成熟与转变。他的代表作《还原作用》、《我》、《五月》、《诗八首》、《赞美》、《滇缅公路》等,都发表于这一时期。虽然这些文学社团都是学生社团,可是在艺术上达到的高度却让整个文坛无法忽视。

除了对艺术的追求,抗日和救亡这两个40年代文学突出的命题,也是西南联大各文学社团关注的焦点。南湖诗社是西南联大成立以后出现的第一个文学社团。诗社成立的初衷非常简单,就是以诗会友。社团并没有明确的宗旨,从他们的作品,却可以看出社团以研究新诗、写新诗为主要方向。闻一多曾经对社团发起人之一的刘兆吉说:“现在,没有活力、没有革命气息的作品,不要介绍给青年人。”因此,刘绶松曾经为诗刊投的稿件,虽然质量不错,却由于是旧体诗而没有被采用。就连标榜“纯文学”的《文聚》杂志,追求的目标也是“政治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在1943年法西斯德国进攻莫斯科时,《文聚》于头条发表了《我怀念你呀,莫斯科》;“一二·一”运动后,又刊发了“一二·一”运动特辑。可见“纯文学”这个口号,除体现了社团对当时文坛部分口号式文学作品的反思外,还是身处白色恐怖环境下社团的保护色。在联大文学社团发展史上,还有一次著名的文艺观念论争事件。这就是以《耕耘》壁报和《文艺》壁报为主要阵地的文艺究竟是“为人生”还是“为艺术”的讨论。耕耘文艺社“反对‘为人生而文学’,反对‘文以载道’,主张为艺术而艺术”[3]141。而文艺社明确追求“为人生而艺术”。两个社团围绕“为人生而艺术”还是“为艺术而艺术”,展开文艺观的论争,吸引了很多读者,也“使全校的各种壁报几乎都牵入漩涡,而绝大多数的是和文艺壁报站在一条阵线上”[1]169。这一个论争最终也没有得出结论,却极大地提高了双方的思想认识。我们可以从当时《耕耘》壁报的孤立境遇看出,在当时的西南联大,为“人生而艺术”的文艺观占据着主流的思想地位。

从当时的社会现实来看,联大文学社团这样的艺术追求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联大号称民主堡垒,是整个西南大后方民主运动的策源地。联大知识分子始终关心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的苦难,但是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学生又不能直接参与政治。这个时候,文学社团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关注社会事务、积极发声的平台。哈贝马斯曾经提出,在国家和社会之间有一个调节的领域,这个领域就是“公共空间”,它“以公众舆论为媒介对国家和社会需求加以调节”[4]137。知识分子利用社团出版物隐晦地对时代发出呼声,既是对知识分子的保护,也是知识分子对社会事务进行舆论监督、主动干预的一种手段。例如,冬青文艺社,除了校内的出版物——《冬青》壁报、《冬青小说抄》、《冬青诗抄》、《冬青散文抄》、《冬青文抄》外,还在校外粘贴《街头诗页》,主要是为了反映现实、配合抗日宣传活动,启蒙教育民众。“它抱定文艺并不超然于政治的观点,而唯有艺术水准愈高的作品愈有政治的作用”[1]161,这代表了西南联大大部分文学社团的文学观。

西南联大文学社团的起落常常伴随着政治事件的影响。西南联大文学社团都是学生社团,它们的定位比较低调,并不是以一种革命、激进、先锋的姿态在文学史上出现,却以他们特有的方式对文学发展做出了尝试和探索,对国家危亡、社会发展做出回应和思考。

[1]除夕副刊.联大八年[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

[2]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北京大学校友联络处.笳吹弦诵情弥切[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

[4]汪晖,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G649.29

A

1005-9652(2017)04-0171-03

本文系国家社科青年项目“西南联大文艺社团出版物研究”(编号:2013CZW071)、云南民族大学校级青年项目“西南联大文学社团出版物研究”(编号:2012QN10)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虞志坚)

杨茜(1982-),女,湖南新化人,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民间文艺学。

猜你喜欢
壁报冬青诗社
朱冬青:大房建、大基建、旧改维修是行业未来5年的3大机遇
中华建设(2020年5期)2020-07-24 08:55:14
诗社撷英
中华诗词(2019年5期)2019-10-15 09:06:06
诗社撷英
中华诗词(2018年9期)2019-01-19 01:10:54
诗社撷英
中华诗词(2018年5期)2018-11-22 06:46:16
英国冬青
诗社撷英
中华诗词(2018年1期)2018-06-26 08:46:38
蒙古冬青
——致坚守奋斗的你
壁报
“新潮社”在湄潭
红岩春秋(2015年11期)2015-09-10 22:38:25
新疆沙冬青植物群落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