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金云霞
传承社会记忆的流动画卷:《老照片》
文 / 金云霞
文章选取、梳理了《老照片》丛书中部分照片和随附文章,从社会记忆功能角度论述了《老照片》丛书的社会记忆再现功能、社会记忆校验和补充功能、社会记忆历史相传功能。
社会记忆;历史记忆;怀旧情绪;老照片
《老照片》丛书创刊于1996年12月,是山东画报出版社的“镇社之宝”。《老照片》图文并重,以文释图,以自己独有的图文结合方式,为读者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图书样式。它将一段段历史记忆,用故事展现在读者面前。目前该丛书共出版了100多辑,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为庆祝建国60周年,《老照片》丛书曾被《中华读书报》列入“共和国60年60本书”书单,曾被中国书籍出版社选入《60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600本书》系列丛书。
《老照片》丛书的编辑冯克力回忆,策划《老照片》丛书的时候,定位为一本有趣的书,不一定能畅销,因此第一辑首印仅10000册。没想到《老照片》销售得相当好。该丛书的第二辑、第三辑陆续出版,数次加印,每辑发行30多万册。
许多读者致信《老照片》编辑部,表达对《老照片》的喜爱和期待。《老照片》激起了广大读者强烈的“怀旧”情绪。他们包括著名学者、文化名流、名人之后和普通百姓。该丛书的读者纷纷将珍藏的亲人、朋友、同学、战友的老照片拿出来,回顾曾经的岁月,讲述着一个个感人肺腑亦或平淡温馨的亲情、友情、爱情故事。让老年读者陷入深深的回忆之中;让年轻读者穿越历史,聆听遥远的声音。
《老照片》是百姓真实的社会记忆。21世纪之初,曾经在北京某高校任教的美国学者爱德华·克雷布先生撰写过一篇名为《新近中国的旧事物:关于历史记忆的出版物》的论文。《老照片》丛书引起了他的浓厚兴趣。他在文中谈到:“《老照片》中的照片和文章将读者导向这样的观点:对普通人物来说,形成自己对历史独特理解是人们过去所欠缺的,这一观点,对中国政治和国家的将来有深刻暗示。”[1]88
《老照片》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证明社会记忆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著名艺术家陈丹青先生把《老照片》视为“全体国民的私人照相薄,人人会在其中找到既属于亲属又属于国家的记忆”[2]255。
历史像一根长长的链条,特定的场景与细节,便是穿在链条上的一个个环节。社会记忆的历史瞬间,正像是这样一个链环。《老照片》的社会记忆是立体的,既纵向贯穿历史,又横向覆盖某一特定空间,纵横交错之间,一个立体的社会记忆工程让读者身临其境。《老照片》丛书呈现的记忆,从清末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跨越100多年。照片人物分布于社会各阶层,记录了不同年代社会各阶层人物真实的瞬间,刻画了中国人100多年的记忆。从构建社会记忆的角度审视,《老照片》丛书无疑是一本有趣的教科书。
《老照片》呈现的真实社会记忆,再现了近代中国100多年社会原貌的点滴。有读者这样评价《老照片》:“这本朴素低调的读物完成了中国期刊史出版史上一项前所未有的事业,与其说它用过往的照片来记录历史或社会的变迁,还不如说记录人的命运”、“《老照片》是以记忆反抗遗忘之举”、“《老照片》以直截了当的影像记录,守护的不仅是个体记忆,每一个个体命运的背后,也是整个民族共同体的命运”、“这些真实的记忆,感动过千万读者,透过个体的记忆,看到的却是整个民族在已过时代里面的苦难与担当、卑贱与高贵”[2]2-3。
台湾老照片收藏与研究者秦风先生提供的一张照片拍摄于1935年的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照片拍摄在学院操场上:在整洁平坦的草坪上,一位身穿碎花棉旗袍的年轻女教师和十余个活泼的幼儿手牵着手围成一圈,欢快地做着游戏。从画面人物穿着和建筑物投射的光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阳光和煦的冬日,温暖的阳光洒在孩子们笑靥如花的脸上,年轻女教师微笑着注视天真活泼的孩子们,画面温馨而祥和。这张照片之所以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缘于它向读者真实地展示了抗日战争爆发前夜中国社会特定人群的生活状态。人们从电影、电视、报刊以及前人的口述中获得的民国时期的社会信息,大都是民不聊生的惨状、众志成城的抗日战争、荡气回肠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国民党官僚的腐败和蒋家王朝的垂死挣扎等历史片段。人们很少能够全面了解到上述惊心动魄历史以外不同阶层百姓的庸常生活。这张照片让读者看到民国时期还有别样生活的中国人。
《老照片》对某些片面的、选择性的社会记忆给予了很好的校验和补充,使社会记忆更真实、更全面、更多元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老照片》所展现出的历史真实感,让孜孜探求事实真相的读者感到醍醐灌顶、拨云见日,使残缺的记忆有所修复,使模糊的记忆渐渐清晰。
1949年解放军车队进北平,民众所了解的照片场景都是锣鼓喧天、红旗飘飘、载歌载舞的欢庆场面。《老照片》选用了一张照片里几位身处镜头前景中的人物:他们年龄不同,身份各异,肢体语言也各具意味,尤其画面正中那位戴礼帽、穿毛呢大衣的中年男性,任由军车从面前隆隆驶过,低着头,皱着眉,若有所思。他的神态与整个画面的气氛形成巨大反差,给人留下许多联想。《老照片》刊出了一组北洋人物的照片,包括担任过中华民国总统的冯国璋、黎元洪,著名的卖国贼章宗祥、曹汝霖、陆宗舆,皖系首领段祺瑞。面对这组照片,这些历史教科书中曾熟知的人物,变得陌生了,人们很难将照片上的人与心中的颟顸武夫、卖国小丑画上等号。这种疑惑的出现,不仅是因为照片上的他们个个戎装革履,而且在于他们眉宇间自然流露的英武或儒雅的神情。这些照片直观地说明,“作为个体生命,军阀也可以英武不凡,有卖国行径的政客也不妨风度翩翩”[2]188。
《老照片》让读者看到了一些没有被矫饰的场景,了解到一些被正史忽略的东西。它用琐碎的私人化的东西,用多元的记忆,补充了正史的不足,让后人感受到更加丰满、鲜活的历史。
《老照片》以社会记忆载体的形式,讲述着中国近代100多年历史发生的故事,使读者对历史的了解更形象、更直观、更全面,让读者从历史中享受文学,从文学中了解历史。这种形式的社会记忆传承是生动有趣、容易被民众接受的。《老照片》通过对社会记忆的收集、排列、解读,对承载着社会记忆的每一帧照片,以一种全新的表现形式,传递着珍贵的社会记忆。
《老照片》在入选“共和国60年60本书”时的评语是:“《老照片》以朴素而温情的独特方式记忆和见证历史,使我们得以重新想象遥远的过去,重新认识和反思切身的社会生活。”《老照片》采用了“文学”这一表现形式传递着历史。这种方式被广大读者接受并喜爱,他们在珍藏《老照片》丛书的同时,将100多年乃至更长的社会记忆一并珍藏相传。
《老照片》创刊不久,内蒙的一位白姓老先生给编辑部投稿,内容是上世纪二十年代河北一所女子小学的师生合影照片。他在来搞中回忆自己的两个姐姐就读于这所小学的一些往事以及学校兴办的艰苦历程,为那个时代女子教育的发展历史保留了珍贵的记录。《老照片》丛书是社会记忆相传的最好载体之一。《老照片》丛书的出版,相当于建设了一个庞大的无形的中国社会历史档案馆,让历史记忆不再因作为载体的照片本身的损毁而消失,并因《老照片》丛书的出现而获得了更大的传播空间。
《老照片》通过照片和文章的形式,唤醒了很多人心灵深处的某些记忆,让后人观看记忆。一本精致低调的丛书,不自觉间承载了社会记忆构建的重任,成为社会记忆传承的流动画卷,堪称社会记忆的经典力作。这就是《老照片》的魅力所在。
[1]《老照片》编辑部.老照片特辑 一同走来[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5.
[2]冯克力.当历史可以观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C912.6
A
1005-9652(2017)04-0151-02
(责任编辑:虞志坚)
金云霞,山东省血液中心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