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坤
美国成人化电视动画中的暴力文化
徐 坤
美国成人化电视动画中充斥着暴力文化,但也呈现出“间离而即视,幻象却真实”的暴力美学特征。美国成人化电视动画中暴力文化存在并流行的原因包括:对动画观念及其功能的多元认知,电视产业自身发展及其对商业利润的追逐,审查制度适当的保障作用与监督功能等多种因素,为各种暴力(包括色情)内容的电视动画节目提供了多元化共生的基础。
美国;成人化;电视动画;暴力文化
追溯美国影视艺术的早期发展历史,从电影先驱阿尔弗雷德·克拉克导演的《苏格兰女王行刑实录》(1895),到米老鼠成名的第一部作品《威利号汽船》与正片《打群架》的绑定播映(1928),再到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电视动画《十字军兔子》(1949)的诞生,其中一些暴力性隐示语的巧合似乎在冥冥中昭示了美国动画影视与暴力元素之间的内在渊源。
本文所言之“暴力”,侧重于齐泽克所说的“主观暴力”,亦即“由清晰可辨的行动者所展现出的暴力。”与真人影片中的高度仿真性(真实性)暴力形式与暴力内容相比,美国传统(电视)动画片中的暴力表达与一般真人影片中的暴力表达有所区别。以迪斯尼为代表的主流动画片常有意采取“回避”、“淡化”、“喜剧化”等方式来处理暴力刺激,[1]剧中很少会用具有强烈刺激性的画面来叙事表达。然而,随着动画类型的逐渐丰富与故事题材的多元化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美国成人化电视动画(节目)中,暴力元素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艺术表达也越来越直接大胆,形式上的“间离性”与内容上的“写实性”彼此交融,在呈现出独特美学风格的同时,也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影视文化形态。
本文所聚焦的“成人化”电视动画,主要指PG-14级以上的电视动画作品,*包括NC-17(17岁及以下禁止观看)、TV-MA(只适合成人观看)等。内容以成人化群体(包括15岁以上的大龄少年)的日常生活为主,其中有相对大量的(血腥)暴力、色情、裸露、不雅语(性暗示)等场面,剧作形式上则多采用注重语辞对话的情景动画形式。
考察美国成人化电视动画的历史发展渊源,大概要上溯到1928年默片《哈顿的地下宝藏》的出现,该动画以其赤裸的性爱场面成为美国历史上目前所知最早的成人(色情)动画。*可参看:[美]Karl F.Cohen.Forbidden Animation: Censored Cartoons and Blacklisted Animators in America.North Carolina: McFarland & Company, Inc, 2004.其后,1932年弗莱舍尔工作室创作的动画片《竹岛》,亦曾因其主角“甜心贝蒂”穿得过于风凉(裸露)受到警告。虽然早期美国主流动画(以迪斯尼为代表)是以成人(或家长)的监督与指导为背景的儿童动画类型,但当其逐渐发展出以成人化群体为主要受众的动画类型时,不仅传统动画的主题内容被颠覆,约定俗成的大众审美禁忌也一再被打破。1997年,卡通网络播映《热辣城市》(Spicy City),该剧被认为是第一部严格意义上为成人定制的电视系列动画(如《辛普森一家》等剧的内容皆是老少咸宜),紧随其后播出的《南方公园》更是将“成人”、“暴力”等话题发酵升华到极致。细致剖析美国成人化电视动画的整体发展状况,其中关涉的暴力内容至少包括以下四个主要方面。
(一)伦理暴力
美国政治学家伯纳德·科恩曾指出,“世界对不同的人将会呈现不同的面貌,这取决于他们所阅读的报纸的作者、编辑以及出版商为他们描绘的图景”。[2]很显然,作为大众媒介的电视同样也扮演了这一议程设置角色。以《脆莓公园》等为代表的“偏激性”成人动画,即通过电视媒体描绘了一个充满隐私暴露、伦理关系错乱、甚至直接表达歧视态度的“后儿童化”动画世界。 其一,直接关涉种族歧视,比如《脆莓公园》中时不时借小熊莫洛伊(Malloy)的口吻表达出对黑人群体(森林警察邓泽尔即是黑人)的嘲弄性歧视与讽刺;《南方公园》则常借具有纳粹倾向、喜爱人身攻击的卡特曼(Cartman)之口,攻击凯尔(Kyle)的犹太人血统与身份。其二,热衷于描述具有乱伦嫌疑的性关系搭配,比如《脆莓公园》中的森林警察邓泽尔(Denzel)就嗜好与上了年纪的老年女性约会纠缠,而被视为“动物强奸犯”的鲍比(Bobby)则喜欢同动物发生性行为,曾以巧克力为诱饵,引诱了小熊莫洛伊。同样的桥段,在《飞出个未来》中也有出现,快递员弗莱就曾与自己的祖母发生乱伦行为,成为了自己的祖父。这些具有颠覆意味的亲热画面与剧情设计无疑对正常社会的恋爱婚姻标准、伦理道德观念提出尖锐的挑衅与颠覆,让饱受正统伦理教育的观众在观看后不得不正视社会众生(尤其边缘人物)复杂而真实的生存状态。
(二)色情暴力
“性”、“同性恋”等关键词在美国成人化电视动画(节目)里,是极为常见的内容桥段、画面点缀以及修辞佐料。比如《美国老爹》《恶搞之家》中偶有裸体镜头(但对性器官有适当遮挡或淡化处理)出现,而俨然以反叛者姿态亮相的《南方公园》不仅公开讨论“性”话题(如为同性恋的合法性展开科学性的辩护),而且还常常以学校黑人大厨(Chef)等角色为中心,描述他们对性的狂热兴趣。
随着成人化电视节目的进一步发展成熟,21世纪以来,不少美国成人电视动画创作甚至索性掀开半遮半掩的遮羞布,表达更加直接暴露,比如《卡通明星大乱斗》(喜剧中心出品,2004)中,八个超级动画明星被汇集在一起,谈论各种成人世界的话题,情色内容几乎都是重要焦点,该剧中甚至还直接出现两名女主角弗克茜(Foxxy)与仙德尔(Xandir)的同性接吻画面。尤其是《脆莓公园》(喜剧中心出品,2012)中情色镜头时常扑面而来,画面十分直白;该剧中的同性恋女警康尼(Connie)一角的设计亦充满性暗示,她不仅擅长用舌头开锁,而且每当精神兴奋时,其原始动物性的一面就会被极度夸张放大。
(三)打斗暴力
“武术”、“血腥打斗”、“枪击”等是美国成人电影中常见的暴力符号形式,这种一般被传统迪斯尼动画所拒绝的暴力元素在不少成人化动画中却得到淋漓尽致地演绎。比如《南方公园》中,曾有一集描述家长为表达对电视台播放不健康动画节目的抗议,组成弹弓武器发动人弹攻击,自杀式的人体肉弹撞在建筑物高墙上,留下血迹斑斑的画面;又如该剧中有一集对电影《角斗士》的戏仿,肯尼被对方直接从头顶一剑刺死。此外,肯尼在剧中还被暴力致死过很多回,甚至曾遭受被放进微波炉炙烤等等极端刺激的暴力伤害(不过往往下一集依然活着)。在《克利夫兰秀》中,克利夫兰为了抗议感恩节吃火鸡,开枪打中一个火鸡猎杀者的脑袋,并在其血淋淋的伤口上插上抗议的牌子。在《恶搞之家》中,一个在海边游玩的女性被一头大熊活活吃掉了脑袋,剩下鲜血四溅的残肢。在黏土动画《名人大乱斗》中,暴力表达更加升级,每集几乎都由两个名人在摔跤场上进行力量角逐攻击,身体通常受到严重伤害、变形、反复击打等等。如果说这些暴力行为在《名人大乱斗》中还配合激烈的台词进行暴力叙事,那么在《欢乐树朋友们》《血腥猴子》等剧中,暴力本身则成为了主要内容,施虐的叠加与血腥的铺陈让观众直视了各种非正常死亡的惨烈现场。
(四)语言暴力
语言暴力也是美国成人影像艺术中最典型的符号性表征,考察美国成人化情景电视动画,其中最直接可感知的是大量“脏话”的运用。在此,澳大利亚语言学家露丝·韦津利(Ruth Wajnryb)的相关研究值得我们参考,她从语用功能层面将“脏话”分为了三种类型:清涤型(Catharsis)、恶言型(Aggression,侵略型)、社交关联型(Social connection)。具体包括:其一,“清涤咒骂”(无具体对象),主要通过咒骂来清除内心中的恶毒或愤怒等,比如《南方公园》,问题少年卡特曼曾以自己犯了“抽动秽语综合症”为由,肆无忌惮地在家里、商场、学校、教室等各个场合大量说脏话,说完觉得心情非常舒畅痛快。与卡特曼一样,《脆莓公园》中小熊莫洛伊也是十足的脏话爱好者,脑子不指挥嘴巴,从而为自己打造了一张“毒舌”的标签。其二,“恶言咒骂”(明确攻击),有明确的咒骂目标与实指的咒骂目的,比如《名人大乱斗》,该剧的看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暴力血腥的身体厮打与互相揭短的辱骂性语言争斗,当街头的混斗吵架场景被舞台上的各路明星、时尚名流重复演绎,现实世界与动画视觉幻象世界之间的距离也因此被模糊。其三,“社交咒骂”(非意指性),即用非实质性的咒骂性语言来强调社交情绪的欣喜,这在《恶搞之家》《脆莓公园》等中均偶有出现(比如熟人见面打招呼时)。[3]这些“咒骂性”脏话的大量使用,制造了一种语言的暴力游戏,亦因其成人经验性而成为成人动画中不可或缺的话语符号。
致力于促进孩子与家庭生活的非盈利性机构“常识媒体”(Common Sense Media)曾针对《南方公园》的社会舆论进行测评,在根据115位父母与教育者的评论作以统计分析后发现,“82%的认为(该剧)存在语言问题,80%的认为(该剧)涉性部分有问题,71%的认为(该剧)存在暴力问题,63%的认为(该剧)太多内容涉及酗酒、毒品与抽烟。”*[美]Marjorie Kase. South Park,Common Sense Media.[EB/OL].http://www.commonsensemedia.org/tv-reviews/south-park.需要说明,这是2010年12月25日查阅的结论,随着更多的家长投票,相关数字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但与之相矛盾的是,既然以“屎”、“尿”、“屁”等“厕所文化”著称的《南方公园》中充斥着“暴力问题”,那为何该剧至今仍在播出,还得到不少拥趸的追捧与宣传,并获得各种奖项呢?*比如多次获得电视艾美奖,并在2005年英国第四频道评选“100部最好的卡通片”活动中荣获季军,等等。这些评委们、粉丝们到底喜欢《南方公园》(以及其他饱含暴力性内容的成人化电视剧)中的什么呢?
美国著名媒介伦理学教授克利福德·G·克里斯琴斯等在其著作中高调指出:“在《南方公园》的世界里,启蒙运动始终如影随形。”[4]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以《南方公园》为代表的成人化电视动画剧作在暴力的外衣下其思想内容层面呈现出的客观意义与功能,当充满攻击性与刺激性的暴力内容披上区别于真实影像的动画长袍,从角色设置到语言符号、类型风格等层面合成了一种强烈的仪式感,其在描绘出了成人世界生态复杂性的同时,亦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学风貌:间离而即视,幻象却真实,荒诞内有反思,悖反中见本质。具体而言,至少可从以下层面展开分析。
(一)“萌萌哒”角色形象:描绘了可爱外衣遮蔽下表里剥离的复杂人性
与真人影视相比,美国成人化电视动画中的暴力内容常借助于非常“卡通化”的卡通(尤其是动物)形象来呈现,角色的“卡通化”特征越凸显,其外表(萌、可爱)与内在(暴力、血腥)的距离就越大,不但在形式上呈现出具有强烈对比、悖反与荒谬意味的“失距”之美,而且在内涵上构建了丰富的意指性空间,形成了独特的动画暴力美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典型当属《欢乐树的朋友们》,这是一部具有鲜明“邪典化”(Cult)色彩的剧作,全部“人物”都是被描绘得极其卡通、极其可爱的Q版动物,一共有26个基本角色,全剧没有对话(仅有伴随情绪的感叹声),每集都是从极其寻常平凡的生活片段开始,剧情逐步升华,一般以血腥的屠杀或惨烈的死亡场景结束,最后屏幕上会出现简短的警示(提示)语。当看到憨厚笨拙的麋鹿“大傻鹿”(Lumpy)扛起锤子杀人,外表可爱乖巧的臭鼬“小喇叭花”(Petunia)用土豆片自杀以及贪吃的松鼠“甘党”(Nutty)甚至吃掉别人(食蚁兽Sniffles)胳膊的时候,这些场景既嘲弄了人们昔日对于“萌”或者“可爱”的表面而肤浅的认知,也唤起了观众对人性之复杂的深入体味、外表与内里悖反的切肤警醒,以及瞬间恶念与血流成河的因果反思。
(二)黑色幽默:提供了成人化群体应对现实世界的另一种方式
根据《大英百科全书》的解释,“黑色幽默”是“一种绝望的幽默在文学上的反映,它试图引起人们的笑声,作为对生活中显而易见的无意义和荒诞的最大的反响。”美国成人化电视动画大量使用黑色幽默,常使严肃的话题轻松化,困难的话题简单化,在“绝望”中提出“希望”。如《南方公园》中曾聚焦关于“歧视”的社会现象,通过圆球状身材的卡特曼与侏儒明星几次滑稽的交手,指出虽然可以从道理上占据上风,但由于阶层或观点的固化,我们可能永远不能改变或同化他人的认识,正如侏儒明星尽管以武力打败了卡特曼,但卡特曼始终坚持对他的嘲笑,当主流的法律条文、道德规则甚至江湖规矩都无法解决这一棘手问题时,接受这种矛盾与分歧的共存也许成了可能的另一种生存方式。
关于“黑色幽默”的具体特点,有学者总结出三个方面:“恐惧与幽默的融合”、“无序的情节与有机整体的结合”及“文字的游戏”,[5]这些特点在美国成人化电视动画里亦得到鲜明体现。比如《欢乐树的朋友们》中,兔子“拥抱”(cuddle)竟然对胡萝卜过敏,死于吃胡萝卜;环保主义者兔子“笑笑”(Giggles)最终却死于玫瑰花这一其致力保护的植物的亲密接触;在描述小动物们死亡的镜头时,剧中配以欢快、活泼、开心的快节奏音乐,从而形成鲜明的反差与对比,制造出强烈的黑色喜剧色彩,使恐惧与幽默“愉快地”并存。再比如《名人大乱斗》,剧中充斥着无休止的争斗、吵架与厮打,但每集的两位主角对垒模式是明确的,随机中有序,体现了无序的情节与有机整体的结合;《南方公园》中,斯坦102岁的爷爷在生日许愿时却宣称“我想死”,践行了颇具悖反解构意味的后现代修辞;还比如《瘪四与大头蛋》以及《拽妹黛薇儿》等剧,采用极简动画的形式,通过一群“屌丝”青年人充满机锋、无厘头的语言修辞贯穿全剧,将开满黑色玩笑的文字游戏捣腾得天花乱坠。
(三)粗俗冒犯话语的大量使用:释放了社会个体的叛逆性情绪与负面能量
《瘪四与大头蛋》《脆莓公园》以及《恶搞之家》等剧,都曾因其脏话连篇而著名。尤其是《南方公园》,“用语几乎到处是放屁、呕吐与暴力,(一度)平均半小时就会出现126次关于性、暴力或脏话的内容”[6],达到“每分钟4.2次(负面内容),甚至包括广告时间在内”。[7]《恶搞之家》亦如出一辙,裹着尿不湿的小儿子斯特威·格里芬是一个被宠坏的孩子,虽然年幼,但是邪恶,老想着怎么暗杀他的母亲露易丝, 此外满嘴粗口,毫无教养可言。当一个没有摆脱尿布遮羞的孩子在言辞上表现得比成年人还老道圆滑甚至野蛮的时候,他就不再仅仅是个孩子,按照拉康的“镜像理论”,他成了一个重要的宣泄媒介或“越轨行为”的卡通代言,释放出创作者与观看者自己内心的种种叛逆情绪,或是被现实压抑的愤懑,或是无法承受的精神重压,或是其他种种现实欲望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负面能量等。个中貌似絮絮叨叨、邪恶如梦魇般的粗俗话语,大多裹挟着现实中不宜公开言表的观点与立场,当“超我”失语,“本我”的一面迎来了歇斯底里的喧嚣与狂欢,从这种去意义秩序化的后现代世界语境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法国哲学家巴迪欧所说的“无调世界”(Monde Atone)的鲜明“在场性”。*[法]巴迪欧在《世界的逻辑》一书中提到的“无调世界”,缺乏“一个(将有意义秩序强加给混乱的现实多元性的)主人能指”的干预。转引自齐泽克《暴力:六个侧面的反思》,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版,第31页。
(四)多元暴力叙事:揭示了伦理道德规制下的多元化社会共生现状
与以《辛普森一家》为代表的几乎老少咸宜的“主流动画”作品相比,《南方公园》《脆莓公园》《名人大乱斗》等这些相对具有“纯粹性”意味的“小众型”成人动画更加擅长于通过各种层面来进行“暴力叙事”。
首先,比如形象设计,《辛普森一家》为了避免种族问题的外界干扰,一开始就在角色形象设计上做出有效规避,即所有的白人主人公都是黄皮肤,淡化了黑人之“黑”的敏感性(剧中成了棕色),亚洲人的存在除了长相与口音,也减少了“皮肤颜色”上的争议。与之相对,典型的成人动画却往往刻意地要将这些形象上的种族(族群)差异揭示、暴露出来,直接送到人们眼皮底下,让“不闻,不问”变得有闻有问;主流媒体想要悬置与遮蔽的东西,在这些成人动画中几乎都能找到。其次,就意识形态立场而言,《辛普森一家》中以丽莎为代表的“道德之声”始终占据叙述的制高点,种族歧视、人群歧视(比如肥胖人群)以及阶层歧视等社会现象常常作为被批评否定的反面典型,但是《脆莓公园》《卡通明星大乱斗》《恶搞之家》以及《名人大乱斗》等剧则高举起“社会挑衅者”的大旗,以“非主流”的直接、大胆姿态对抗或拷问“主流”价值观念的正确性、文明性与普世性。因此可见的结局是,《辛普森一家》中各种关涉暴力层面的“错”终将被纠正(包括亵渎上帝会被惩罚,比如荷马对基督的冒犯),在《脆莓公园》等剧中,“错”(比如各种去伦理规范化的行为)则常常依然在“错”着,正如前述《南方公园》中即便侏儒明星以武力打败了卡特曼,也无法改变卡特曼对残疾人群的歧视态度与偏见立场,“错”与“对”建构了共生、复杂、多元的社会生态。无可否认的是,这一“立场不积极”的结局正是对草根民众生存境遇的切实描绘与逼真折射。
当影视作品中的暴力内容、观念与暴力美学(仪式)相结合,形成一定范围的创作风气与类型化的创作模式,并受到相对稳定的受众认可、宣传与大力传播时,则建构了一种特殊的“暴力文化”。就《南方公园》《卡通明星大乱斗》到《暴力监狱》《脆莓公园》《纽约屁民》等剧而言,美国成人化电视动画中“暴力文化”之形成,并不是一个从创作到输出的单向度结果,从结构主义立场来看,由于各层面多项因素的共同作用,才造就这一结构性文化现象之生成。
首先,对动画观念及其功能的多元认知,为“暴力文化”的形成提供了认识基础与可能。动画是一种媒介载体,也是一种艺术形式,在功能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此在美国诸多动画师与观众的观念里,动画作品可以像低龄儿童喜欢的《芝麻街》《天线宝宝》一样,作为自然常识、科普教育的传播工具,可以像少女们喜欢的《小马宝莉》《小仙女叮当》一样,描写纯洁的友谊与团结的力量,可以像男孩们喜欢的《星际迷航》《恐龙特工队》一样描写奇幻的宇宙世界,同样也可以用来表现成人以及成人化世界的思想情绪与生存状态,如《南方公园》《脆莓公园》《飞出个未来》以及《暴力监狱》等,运用放肆而大胆的言辞将现实中不便公开直言的话题一一曝光于公众面前,在这些系列动画中,性关系、个体隐私、血腥暴力、种族歧视等等关涉文明社会伦理禁忌与道德限制的内容,都被裹上一个游戏性的动画长袍,通过亦真亦假、亦哭亦笑的“Cosplay(角色扮演)化”叙述,最后全都被毫无保留地撕裂开来,就像超人撕裂外衣以露出胸口那个“S”时一样毅然决然。
其次,电视产业自身发展及其对商业利润的追逐,对成人化电视动画中“暴力文化”的流行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根据20世纪80年代一项名为“电视与行为”的调查研究,其中得出有关收视效果的结论是:打动人心的电视剧必须有能引起强烈反应的刺激,而性和暴力则往往是其中最主要的刺激。[8]由此,细分市场,明晰定位,是大部分成人化(尤其成人)电视动画节目被推出的初衷。相比主流电视动画的老少咸宜,成人化电视动画主要以成年人(适当包括大龄少年)为基本受众,收视界线分明,也有利于制作方充分把握艺术想象的自由高度与伦理道德底线之间所限定的局促创作空间。比如,福克斯集团推出的《飞出个未来》,该剧最初在福克斯电视台播出(1999-2003),但因为收视效果渐差等原因,后专门定位于成人观众,该剧被移至卡通网络的晚间成人档电视节目《成人游泳》(2003-2007)中播出,关涉暴力(尤其色情)的成分大大增加。在此顺便提及,除了卡通网络,美国以播放成人化动画闻名的电视台还有喜剧中心频道、福克斯电视台,此外HBO电视台也播放过描述黑暗混乱的都市现实生活的成人动画《纽约屁民》等,获得不俗的收视率。
从理性逻辑来看,荧幕上的暴力影像与实践中的暴力行为并不具备必然联系,但是一味追求收视率或(广告)利润而纵容“暴力内容”的社会后果可想而知。可以说,相对宽松的舆论环境与相对严格的分级制度,为各种动画类型的出现提供了一张通行证,即正是因为审查制度适当的保障作用与监督功能,为各种暴力(包括色情)内容的电视动画节目提供了多元化共生的基础。
美国影视审查制度的历史,几乎与其影视发展历史一样长。1894年,美国电影史上第一次出现内容审查,主要针对有色情意味的表演。[9]1925年,出现美国动画史上最早的问题内容审查,因为动画片《爱丽丝解难题》(迪斯尼工作室制作)中出现不恰当的情节内容。1928年,“在美国发行的579部故事片中,只有42部在全国上映时免遭某种删节。”[9](44)1930年《海斯法典》(Hays Code)颁布,其中有各项严格的规定,比如不能出现裸体、不能渎神、不可鼓吹暴力等,该法典虽然没能遏制“地下影院”或“夜场”的播放内容,但是却对许多动画工作室的创作造成了直接影响,比如“贝蒂小姐”(弗莱舍尔工作室制作)就由一个衣着短裙的性感辣妹变成了身穿长裙的“家庭妇女”。[9](66)1968年,“儿童电视行为组织”成立,对电视动画中可能出现的暴力动作片段进行干涉压制,也在同一年,美国电影分级制度(由美国电影协会与家长们组成)建立,对包括电视动画在内的影视作品开始了大规模的审查。尽管就本质而言,美国电影(视)审查与分级制度的建立,可以认为是电视行业、地方政府以及宗教团体等多种力量间博弈与权衡的结果,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由于有分级制度的保障性存在,动画大师拉尔夫·巴克希创作的《怪猫弗里兹》《浣熊皮》等成人动画得以公映,且造成深远影响,甚至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美国电视动画中成人类风格题材的持续性发展,并由电视媒体走向了网络平台。
应该指出,美国成人化动画中某些“唯暴力化”的倾向,或者纯粹以暴力为噱头的风格类型的确值得批判,比如近些年播出的《超级监狱》等,就曾以其黑色(black)与血腥(blood)在注脚“快感政治”的同时,亦让观众大跌眼镜。但对于美国动画中“暴力文化”,或者对于美国电视动画中“成人化动画”之存在,我们很难对其进行简单的价值评判,单纯地认为其好或者不好,仅从传统道德层面出发去彻底否定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也会有失偏颇。
美国电视动画“暴力文化”之形成既是社会性生成的结果,是电视商业化发展的结果(获取更多层次的收视群体与更高的收视率),一定程度上也是在不违反法律与政治稳定的前提下,对成人世界审美兴趣的迎合以及对暴力作为基本人性经验的尊重,正如国内有学者指出的,其是“在保护儿童和不同意的成年人的权利的前提下,将道德判断和选择的权利归还个人。”[10]作为成人观看的电视(动画)节目,制作方对之的预设是:正常的成人具有辨别是非对错、合理应对影视暴力的知识,也有控制个体行为的能力,并不一定需要在剧中做出直接的说教,或是生硬的规劝。对于“媒体暴力”可能涉及到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全美教育协会的罗克姗妮·布拉德肖的观点是:“我们对审查不感兴趣。我们感兴趣的是重新教育我们和孩子们对于电子媒体(包括影像媒体)的态度。”[4](235)
反观我国(电视)动画领域,这些年来电视台一直以播出低龄化风格的作品为主。制作方若稍有逾矩,便需承担后果,如《熊出没》曾因“10分钟有21句脏话”[11]而被投诉抗议内容与语言问题而多次修改,《喜羊羊与灰太狼》曾因有一名江苏儿童模仿剧中情节火烧同伴而遭到法律控诉,导致“法院判决动画片制作方承担原告损失的15%”。[12]这些案例的出现,其背后有诸多层面的原因,比如与我国分级制度的缺失密不可分。不过,如果说分级制度的相对完善主要让暴力性的文化内容在制作层面基本可控,那么相关配套管理措施与监护制度的建立,则可在一定程度上将暴力文化内容的传播受众进行相对严格的限制与分流。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1934年成立)就曾规定:2000年以后生产的电视机或机顶盒必须安装分级芯片,家长可以通过遥控器(如设置密码)限制少儿观看的节目类型,如果孩子观看成人动画节目,作为监护人的家长将承担不慎失职之责,严重者甚至会被剥夺监护权。考察国内目前诸多家长们“监护人责任意识”缺失的现状,这一管理制度也是值得我国参考与借鉴的。
[1]聂欣如.动画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113-114.
[2][美]迪林,罗杰斯.传播概念[M].倪建平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5.
[3][澳大利亚]露丝·韦津利.脏话文化史[M].颜韵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08:49-60.
[4][美]克利福德·G·克里斯琴斯等.媒介伦理(第九版)[M].孙中有,郭石磊,范雪竹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259.
[5]游南醇,徐特辉.黑色幽默特点探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6):76-80.
[6]徐坤.美国主流与非主流动画片审美教育传播——以《辛普森一家》与《南方公园》为例[J].当代电影,2012(6):150.
[7][美]John M. Higgins. Loose Standards Shock, Broadcasting & Cable[J].January,2002(16):28.
[8]陈龙.在媒介与大众之间——电视文化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186.
[9]李铁.美国动画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6-66.
[10]詹庆生.欲望与禁忌——电影娱乐的社会控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17.
[11]王国强.《熊出没》将剪掉“暴力脏话内容” 曾遭家长抗议[EB/OL].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3/10-14/5374298.shtml. 2013-10-14.
[12]苏文洋.北京晚报:为后人留下精彩判词辩词[EB/OL].人民网,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3/1223/c1003-23922193.html.2013-12-23.
[责任编辑:詹小路]
本文系2016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一般课题“美国电视动画文化专题研究”(2016BWY008)的阶段性成果。
徐坤,女,副教授,文艺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 传播学院,上海,200241)
J954
A
1008-6552(2017)05-009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