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鹏飞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简析我国业余自行车赛事的盈利模式
戴鹏飞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业余自行车赛事的盈利模式进行深入的剖析,旨在为中国业余自行车赛事的组织运营者提供参考,希望中国业余自行车赛事能形成稳定的盈利模式,为中国自行车运动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业余自行车;赛事;盈利模式
业余自行车赛事作为大众参与度最广的运动项目之一,它的发展壮大源于自行车运动在中国的蓬勃开展。越来越多的赛事组织者加入自行车运动中来,促进了该项赛事对盈利模式的多样性的诉求。自从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46号文件后,体育市场犹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体育赛事、运动健身、体育俱乐部齐头并进,共同响应国务院的号召。在这些项目中体育赛事表现得尤为突出,而在体育赛事中,自行车与马拉松更是势不可挡。目前,由于我国职业自行车赛事的举办是从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多方面进行考虑的,市场上大部分业余自行车赛事都是由一些中小型体育公司运营。因此,他们对体育赛事的盈利方式与方法具有很强的需求。本文从经济效益方面探讨我国业余自行车赛事的发展,就业余体育赛事的盈利模式展开分析与讨论,希望能为一些业余自行车体育赛事运营公司提供一定的建议。
1.1 研究对象
我国业余自行车赛事的盈利模式。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维普期刊资源整合平台查阅业余自行车赛事方面的文章,近10余篇,通过整理和归纳,为本文从事业余自行车赛事研究提供相应的理论研究支持。
1.2.2 专家访谈法 通过访谈参与从事多年业余自行车赛的资深经理人及国内业余自行车赛的APP行者负责人,共同寻找业余自行车赛事的盈利模式。
1.2.3 实地考察法 笔者通过参与了“京张挑战赛”“额济纳环胡杨林国际自行车邀请赛”的策划与执行,对自行车赛事的盈利模式有清晰的认识。
1.2.4 逻辑分析法 通过对业余自行车赛事进行深入剖析,总结出了目前国内业余自行车赛的主要盈利模式及业余自行车赛事全面盈利点的分布。
2.1 业余自行车赛事的发展现状
根据法国调研公司NPD公司发布全球自行车市场报告显示,中国2014年的自行车销售量已经接近3 211万辆,占全球的1/4;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全国举办的大大小小的自行车赛事、骑游活动,总量已超过3 000场。与之对应,我国骑行爱好者总人数多达2 000万人,且每年以50%的速度增长。国内分布着2 200家自行车俱乐部,主要集中于东部和中部。这充分说明,骑行正从代步的功能转变成一种大家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形成一个全新概念的“自行车大国”。但是目前中国并不能称为自行车强国。一方面,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钟天使、宫金杰才在奥运会上为中国夺得奥运会的第一块金牌,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竟然不能在大众极为普及的项目中在世界上夺魁;另一方面,2014年中国的运动自行车人口只有600万左右,仅占总人口的4.6%,并且注册的职业运动员仅1万多,而在英国、德国,这个比例已经达到了40%。由此说明,中国自行车运动开展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只是停留在量的层面上,并没有质的提炼。那么就需要业余赛事来带动职业赛事的发展,只有金字塔的底端厚实了,顶端才能发展得更高、更远。
2.2 我国业余自行车赛事的盈利模式
中国目前的自行车赛事主办者主要来源于4方面:政府体育局、旅游局主办、企业或者个人主办、社会团体自行发起。这4方面的主办方主要是企业或者个人主办,其对赛事的收支平衡甚至盈利的需求极强,因为他们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就目前而言,他们的盈利模式主要是靠政府资助,政府通过举办自行车赛来带动相应的旅游及提高当地的知名度。抛开政府的大手笔投入,目前我国业余自行车赛主要来源于2个方面。
2.2.1 关于报名费的收取 目前,主要业余赛事报名费在80~200元不等,报名费主要包含的物品有赛事包、水、号码簿、计时芯片、能量棒、选手参赛指南等,几乎所有的业余自行车赛千篇一律,无任何明显的区别。业余比赛的规模也基本上在100~2 000人不等,因此在业余比赛中赛事主办方基本上只能收到很小的一部分收入,毕竟这其中包括对选手的服务成本。
2.2.2 赞助商 赞助商的收入是中国业余赛事的一项重要的来源,就中超而言,根据全攻全守公司2012年《中超联赛商业价值报告》的统计,中超联赛2008—2012赛季的收入构成中,赞助收入是主体,占到了84%,达到31.02亿人民币, CBA每年在赞助商收入的比例达到了90%左右。业余赛事由于没有经过专业的数据机构统计,但是就采访的一些业余赛事经理表示,业余赛事的赞助商收入基本上是业余自行车赛事的支柱,因为参赛报名费收入有行业内的标准,因此很难有较大的突破,转播商基本上没有,只有尽力多拉赞助,让更多的企业加入到业余赛事的阵营中来。
2.3 未来我国业余自行车赛事的盈利模式
未来关于业余自行车赛事的盈利模式,相信同足球、篮球等市场化发展程度较高的项目一样,无论是在赞助商、媒体、广告、虚拟产品开发、衍生的产品及其他的开发都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2.3.1 赞助商 赞助商作为赛事最重要的环节,无论哪个体育项目及地区都得到了极高的重视,环法顶级赞助商的金额已经达到了1 200多万欧元,环法的拥有公司ASO每年净收入2亿多欧元。因此,体育赛事对赞助商的需求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怎样让赞助商愿意掏一笔钱赞助到你这个赛事当中,就成了主办方应该思量的问题了。企业赞助体育赛事有多方面动机:树立企业品牌形象、借助比赛推销企业产品、获得相应的礼遇招待、借助赛事媒体平台进行广告推广等。中国的赞助商们看重赛事的媒体平台。例如,上海文广集团在2003年以5 000万人民币的价格取代了央视,获得了中超接下来10年的赛事转播权,因为地方卫视的广告商业价值完全无法与央视相比,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中超的商业价值严重缩水。因此,作为业余自行车赛事,应当开发本赛事的多方面功能,而不能仅仅依赖于媒体平台的宣传,这样赞助商才能在赛事投入上感受到“双赢”。
2.3.2 媒体 目前国内的业余赛事80%的收益来自于广告赞助,现在的比赛就是谁的比赛参与人多,谁的比赛覆盖面广,谁的比赛转播做得好,谁的比赛就有盈利空间,同时,节约成本就意味着增加赢利。大家传统观念可能无法理解为什么媒体还可以赚钱呢,正常媒体不应都是作为赛事支出的一部分么?其实不然,在国外一些成熟的赛事体系中,媒体转播权基本上都能占到30%甚至更高,当然业余赛事的对抗性、观赏性无法与职业赛事相比,但是赛事其实是呈现一个微笑曲线。作为业余赛事也在曲线的另外一端,因为业余赛事的大众参与积极性广、受众多,传动效应特别明显;在朋友圈、社交圈传播极为广泛,业余自行车赛事的媒体转播也是一块不小的蛋糕。
2.3.3 广告 对体育赛事来说,广告的收益市场是巨大的,体育赛事广告与电视广告、电影广告及线下的实体广告具有先天的劣势,毕竟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还是后三者占比较大。但是作为业余自行车赛事广告,他不但能够实现线上线下全覆盖,还能给公司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毕竟体育传递给观众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作为广告的投入商,还可以围绕赛事开展一系列的营销活动。
2.3.4 虚拟产品开发 虚拟商品是具有非实物性质的商品,其非实物的性质注定无法像实物一样进行运输。体育赛事的虚拟产品可能大家了解的还不多,目前在国内做的也比较少,但是相信未来将是体育赛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笔者通过相关市场的调研总结出虚拟产品开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运动员参赛相关视频及照片的出售。关于这方面的尝试,国内已经有一部分赛事公司开始尝试去做了,目前收到的效益还比较小,究其原因,还是中国对这种无形资产的版权意识不浓。因此,导致他们根本不愿意掏这一部分钱,相信未来这将是一个收益的重要部分。(2)现场VR观赛体验。VR是近2年才发展起来的一个项目,但是与体育的结合已经发展得相当迅速。VR对观众感受现场气氛、亲身体验参赛感觉是一个极好的方式。甚至还能加入到运动员的模拟训练中。(3)关于现场其他一些相关影像资料的售卖。在比赛现场可以围绕游客、观众开展一系列的赛事主题的影像资料的生产及售卖。
2.3.5 衍生产品的开发 体育衍生品是指为体育赛事制作发行的纪念品和为迎合体育爱好者及体育迷心理而设计制作的日常用品。对业余自行车赛体育衍生产品可谓丰富多彩,主要有赛事纪念服装、赛事骑行服、赛事吉祥物、赛事纪念币、纪念邮票等,在这些实物产品成本价格的基础上加上赛事的相关信息,加以制作对外销售,这将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毕竟业余自行车赛事特性就是参与度极广。因此,对现场的消费群体完全可以保证。当赛事发展到一定程度,可以搭建属于自己的官方网站,这样参与度及关注度就更加广泛了。衍生品的开发在西方国家已经发展得相当普遍,最为典型即为球衣的销售,每年的球衣销售额较高的可达到上亿元美金。因此,对中国及其消费市场衍生品开发将是赛事组织者一个重要的财富宝地。
2.3.6 其他相关收入 其他相关收入主要包括主办方为了举办该项赛事必须支付的承办费用。例如,环法作为每一站的起点或者终点,必须支付50万欧元不等的承办费;报名费也是主办方不应忽视的一项收入,在报名费的收取方面可以增加报名费的附加价值。例如,包含住宿、餐饮和接待等所有的服务打包成报名费统一收取,这样无疑会给主办方在费用收取的方面争取更多的主动权。
业余自行车赛事的举办,将不断扩大中国的自行车爱好者数量,当从事自行车运动的人口上升到一定层次时,爱好者对赛事的诉求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是促进中国业余自行车赛事的进一步发展,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通过赛事组织者不断在办赛过程中的总结与完善,政府不断转变角色与职能,引进更多的专业赛事组织运营人员,吸引更多社会的力量投入到自行车运动中;同时,提高运动员的实力,增加赛事的吸引力,增加舆论宣传力度。相信中国业余自行车赛事在未来一定能形成稳定的盈利模式,为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添砖加瓦,为自行车的发展助力。
[ 1 ]清风.浅谈业余自行车赛[ J ].中国自行车, 2013(3).
[ 2 ]一个全新概念的“自行车大国”正在成长—“2015最具影响力自行车赛事排行榜”分析报告[ J ].中国自行车,2016(3).
[ 3 ]马小明,宋卫.环法赛与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事比较研究[ 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3).
[ 4 ]闵彬彬.环法自行车赛及其启示[ J ].体育文化导刊,2011(12).
G812.2
A
1674-151X(2017)01-136-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01.070
投稿日期:2016-11-20
戴鹏飞(1990—),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经济与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