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羽佳[江苏理工学院人文学院, 江苏 常州 213000]
区域文化
常州古桥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翟羽佳[江苏理工学院人文学院, 江苏 常州 213000]
常州地处江南水乡,古桥数目众多。常州古桥文化作为常州地方文化的载体,其古老悠久的历史沉淀、独具江南特色的桥梁设计和完美贴合水乡风格的桥身雕刻,在文化交流、传承、演化等作用和功能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如今的保护模式下,常州古桥的保护现状仍有许多不足之处,针对此类不足采用对应的解决方案,立体化对待更有助于常州古桥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常州古桥 文化 保护 发展常州地处江苏南端,有着延陵、毗陵、晋陵、兰陵等古称,更被誉为“三吴襟带之邦,百越舟车之会”。背抵京杭大运河,江河湖溪贯穿着常州的各个角落,形成了江南文化的代表性景观。但在谈论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时,江河湖溪则成为文化和文明沟通的严重阻碍,此时“桥”的应运而生,成为常州文化彼此联系的重要载体和凭借物。
一处古迹便是一段历史,其无论兴衰与否,都承载了一定时期人们的希望和回忆,这便使其拥有了独一无二的人文因素。尤其是古桥,走过风风雨雨,成为一座城的标志和印记,成为一座城的历史见证者和无声传承者。但经过3200年的岁月变迁,常州多处古桥因缺乏适当的保护措施,或经受自然腐蚀,或遭到人为毁坏,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耗损,有些古桥甚至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其负载的文化也无从考证。
常州古桥这种融文学、建筑学、民俗学、雕刻、书法、绘画等于一体的文化集合,不仅是常州地方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江南文化的主要体现。如今,学术界多从江南文化入手,或从常州文化概而论之,其实常州古桥文化虽成长于前二者的土壤之中,但随着时光更迭,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所以,良好的保护以及合理的开发对于常州古桥的传承与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常州古桥历史悠久,其萌芽时期从春秋末期开始,由于大运河的开通,运河两岸的人们沟通变得十分不便,从而促使了桥的产生。到了宋元时期,桥梁得到不断完善。宋朝大兴水利建设,常州内部的水系和运河贯通;元朝开凿城南渠,拓宽了常州城区的空间。这段时期,常州大量的桥梁被建造出来并得以沿用。明、清两代则为其兴盛时期。明朝修桥技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这一时期建造的桥梁大都留存了下来,如文亨桥、兴隆桥、白家桥等。清朝重修重建的古桥占了小半幅江山,在此期间也修建了大量知名的古桥,如万福桥、芦墅桥、锁桥等。常州古桥的衰落时期以辛亥革命为起点,以新中国成立为终点。革命后的民国时期,拱桥这种只能供人、马、船走的桥已经不能承载诸如自行车、三轮车、小汽车等新型交通工具,桥梁开始向平板桥转换以方便人们的出行。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加强桥体稳固度,出现了钢筋水泥混凝土的现代桥梁,古桥的历史画上了句号。
常州古桥作为江南文化的旁支,兼收并蓄了大量的水乡风格特征。根据现存古桥的调查汇总,可从材质上和桥型上划分为两大类。按照材质划分,一类为常州目前不多留存的木质古桥,另一类为具有良好保存价值的石质古桥。木质古桥是常州古代桥梁中最早形成的桥型。其结构为梁为上柱在下,有单孔、三孔和五孔的建造形式,桥面一般由木板、碎石或泥土构成。木质古桥的两端一般设有栏杆,确保人们的安全并方便其出行或工作。但也有小部分古桥没有栏杆,桥面极窄,仅容单人通过。石质古桥一直在常州古代桥梁中居重要地位。其结构看具体桥型来定,也分为单孔、三孔、五孔甚至更多的建造形式,桥面由整面石板或碎石构成。石质古桥较木质古桥来说,桥面要相对较宽,通常栏杆与桥身融为一体。石质古桥多数以青石、花岗岩、金山石、麻石为原料,在保存程度上除去酸性物质如酸雨和人为因素,大部分石质古桥都留存了下来。
常州古桥中,木质古桥的桥型基本上是一致的,而石质古桥则主要分为石平桥和石拱桥两大类。石平桥即平板石梁桥,多为单孔和三孔,其桥面是大块石板,一般为三块条石横放拼接为一个平面,其桥柱也为三块条石,但此时是条石作柱,中有间隔且各自是竖立状态。石平桥和石拱桥相比,其共同的作用是下面过船,上面行人。而两者最大的不同就是桥体,石平桥是平铺连接对岸的,而石拱桥更具有观赏性,其桥身呈拱形,下面更方便乌篷船和其他中大型船只通过。石拱桥的桥孔不定,以单孔、三孔居多,但也有五孔、十五孔的形式。常州古桥中三孔石拱桥有五座,五孔和十五孔各一座。
常州古桥的文化意义在于它独一无二、不可替代,它包含了丰富的地方文化,反映了历史变迁政权更迭,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涵盖了多种艺术形式。
(一)文化价值
常州古桥的文化价值在于其融合了民风民俗、名人轶事、政治宗教等地方文化,为常州地方文化、江南文化都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单从一座桥,我们便可了解到它的历史和各类文化。如坐落在武进区横林镇与遥观镇交界处红联村西侧的二贤桥,其建造于宋朝,是为纪念赵联芝和赵缄如两兄弟不为强暴,积极为民请愿之举。现在,二贤桥已经坍圮,但这座桥上的文化故事和精神却永远地流传了下来,称为横林镇乃至常州市为人称道的历史,其富含的文化价值由此体现。(二)政治价值
常州古桥建造时间集中在明清两代,这段时期也是古桥最为繁荣和兴盛的时期。但是,明清两代积累下来的千座古桥现在遗留数量及不可观。如坐落在溧阳市经济开发区昆仑村北的观莲桥,两侧桥墙上保留了明、清修建观莲桥的17块石刻功德碑,这些功德碑组成了碑亭,这在江南现存古桥中极少见到。然而不幸的是,在“文革”时期这些功德碑被当作“四旧”遭到人为的严重破坏,石刻上的文字基本荡然无存,面目全非,仅有紧靠地面的几块碑刻文字尚能略辨一二,赋予了古桥更多的沧桑感。(三)经济价值
古桥为社会带来了很多便利和极其宝贵的财富,其经济价值自古及今都对常州影响深远。在古代,古桥对于乡镇、城市经济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大多数古桥的功能和现代的高铁、飞机是类似的,往往一个城市的繁荣兴盛与其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桥梁的出现,打开了城市的建设,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如坐落在天宁区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街东和平路旁的新坊桥,这座建造于元代的单孔石拱桥,是常州极为重要的桥梁,它连接了青果巷两端居民的往来,带动了双边的经济发展,其桥下运河段是常州水运的必经之路,更为青果巷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四)艺术价值
在结合建筑学、美学、文学、艺术学、民俗学等文化学科后,常州古桥形成了一件件独特的艺术品,其中的艺术价值经过历史变迁和沉淀,变得不可估量。如其栏板、望柱上雕刻的如意、祥云、仙桃、绣球、莲花等图案,各个朝代雕刻的还不尽相同。另外,常州古桥传承了江南特有的设计理念,空间安排上错落有序,精巧别致,组合灵活;建筑构造上力求精准,达到和谐对称;物体触感上讲求温润如玉,令人回味无穷。如坐落在天宁区篦箕巷京杭大运河处的文亨桥。文亨桥是对称排列的三孔石拱桥,其桥面正中央镶有一块浮雕式莲花图案的方形巨石,其顶端的望柱为浮雕式祥云纹。文亨桥桥体高大,桥拱为半圆形,在河水的倒影下形成三个大圆环。每至圆月之夜,月亮从三只桥孔穿孔而过,这便形成了“文亨穿月”之景。常州为“苏锡常”中的“常”字,比邻苏州和无锡,经济发展势头较好。在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新兴力量不断冲击着传统文化。在常州,古桥文化其实已经成为常州文化乃至江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除去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和常州市文物保护控制单位的统计,从2007年至2013年,常州市政府开展了历史建筑名单统计,共上榜226处。但是,作为政府对未入选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常州市文物保护控制单位的历史建筑的补充,这份名单并不全面。但从仅仅上榜10处的古桥来说,便有太多古桥被人们遗忘在了脑后。
常州古桥正在以每年5处左右的速度消失,其中人为拆除占到一半以上,形势极其严峻。其保护不足主要体现在政府管理不够高效化和有效化,缺乏统一管理和合理规划。同时,大量工业污水遏制了长远发展,对古桥资源未能挖掘、开发和利用也是其保护不足的一大重要体现。
(一)缺乏统一管理
统一管理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对古桥保护的统一管理,另一类为对古桥数量统计定级的统一管理。首先,对于古桥的保护措施,并没有一个完善适用的解决方案。对于已经记录在册的62座古桥,除了立碑和定期检查桥体老损程度,并无其他具体保护方法。常州水系纵横,所以桥梁也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统一管理确实给政府带来很大的难度和压力。但是,在政府首先未能带头引领的情况下,当地居民也未能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文物倒卖行为屡禁不鲜。有不少非法分子钻法律的空子,利用其古桥未有载入名录、政府也未派专人管理来趁机倒卖其零构件,以此牟利,以小利益来毁坏集体的大利益,这明显是不得当的。(二)缺乏合理规划
常州古桥保护现状可总结出的“开辟新桥,保护老桥”模式、“古桥扩建”模式、“古桥按照原貌重新修缮”模式、“古桥移建”模式、“古桥整体保护”模式,这五种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尤其是运用最广的“古桥按照原貌重新修缮”模式,其在拆除时往往将一些古构件抛弃掉,而让建筑师再按照原版进行复刻,这便是未合理规划的结果,从而导致常州古桥文化出现了不小的断层,用新技术仿制的古桥虽模样神似,但从实质上来说,已经完全失去了其所拥有的文物价值。其实古桥之所以称之为古桥,是因为它们年代久远,如果原汁原味,该老则老,该破就破地呈现在人们面前,那么一种历史的沧桑感会让人们肃然起敬。所以,合理的规划显得尤为重要。(三)缺乏长远发展
常州桥梁基本上是依水而建,但在古桥保护上,常州的目光还仅仅局限在眼前的古桥,但古桥保护多数是与周围环境相辅相成的。随着温室效应的加剧,多处河流出现了干涸的现象,其上的桥梁因为无水多数已经荒废。与此同时,大量工业污水也着实影响了大部分常州水系,常州出现了多处古桥惨遭污水侵蚀或因刺鼻气味而无人问津的情况。另外,常州还出现了因古桥处于两地交界处而无人问津就此荒废的现象,如坐落在武进区寨桥乡夏坊村与宜兴天一度假村交界处的五洞桥,桥身现在已成为摆设无法通行,其下成为村民存放杂物的仓库,其上则成为堆放垃圾之地,而桥梁的另一端因长年不通杂草丛生,目前整座桥梁处于完全荒废的阶段,而反观其高超的造桥技术和背后的文化故事,可谓相当可惜。(四)缺乏挖掘资源
常州古桥数量和江南代表苏州、无锡相比,并不在其之下。但是,常州对于古桥资源的挖掘工作仍需改进。首先,根据记录在册的古桥保护来看,除去相距较近或者同属一片小区域的古桥,有一部分古桥因为周边只此一座而得不到相应的保护措施。在走访当中发现,有大量的村民只知古桥之名,不知古桥之识。其次,未记录在册的古桥资源则更为饱经风霜。如坐落在溧阳市戴埠镇横涧村横涧自然村45号旁的弓背桥,这座约建造于宋元时期的老桥,桥梁磨损严重。最后,是政府对于常州古桥文化整体需要进行发掘,不论是已列入保护名单的古桥,还是不知名未上榜的古桥,政府都应充分挖掘其宝贵的文物价值,利用好古桥文化带来的教育影响和文化传承,对当今社会进行追根溯源,返璞归真。
常州古桥蕴涵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各方面的价值均不可估量。为了防止常州古桥在人们面前渐渐消失,保护与发展古桥必须因地制宜,合理运用好各种方法,对古桥做出最合理的保护措施和发展规划,让古桥可以和现代都市一起见证城市的前进。
(一)“四位一体”的保护手段
“四位一体”指的是创新保护模式、协调多方工作、绿色修缮、开放吸收意见同新媒体相结合。同新媒体结合最重要的一点是引起青少年对保护常州古桥文化的共鸣,让历史不再枯燥乏味,而是他们打从心底认同的,想要去保护的东西,从小培养孩子的文化归属感。创新保护模式是指在五种模式中,通过结合或者引进新方法的方式,来对常州古桥进行更好的保护。如在几座临近古桥旁开一间小博物馆,定期有引导员讲授古桥文化知识。协调多方工作则指政府或相关部门协调多方工作内容和项目,确保每人有专用,每项有专人。绿色修缮是保护的首要前提,在进行保护的同时,一定不能对周围事物造成损坏,因为这是和古桥相辅相成的。开放吸收意见要拆分为二,开放既指对各方意见和建议的广为采纳,也指古桥切勿封闭保护。一座桥的生命在于人们应用它,如果将其封闭,杂草丛生,那么古桥也就失去了它文化传承的价值。(二)“三管齐下”的保护规划
“三管齐下”指的是责任、技术和资金的强强联合。常州市政府、各区政府一直到村委会,都要承担起保护常州古桥的责任,不断听取多方意见,完善保护措施,做到尽善尽美。在技术上,多加参考苏州、无锡、安徽等江南文化所在地的保护方式,取其可用之处。还可以参考国外的成功案例,文物保护在国际上相通之处有很多,要善于把握要点,并结合城市规划来开展技术上对古桥文化的支持。例如,无锡在古桥规划上做的较为突出。如无锡的惠山古镇,无锡市政府利用无锡得天独厚的江南特色,进行适度规划,形成了古镇与新城区并存的对比景象,其中的古桥文化也因此得以保存并弘扬开来。常州与无锡的资源是极为相似的,所以基于无锡惠山古镇成功的基础上,常州市政府可以仿照无锡的保护规划模式,再根据自身实际,从而更好地开展保护规划工作。资金是古桥文化保护中相当重要的一环,为了进一步保护古桥文化,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来进行古桥保护,切实保障保护经费发放到位。结合责任、技术和资金,开办专家听证会来综合制定科学的常州古桥保护规划。
(三)“合二为一”的捆绑保护
常州古桥看似是以个为单位的人工建筑,但在长期的岁月更迭中,它已经成长为环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不仅要做到保护古桥,还要做到保护古桥所处的环境,这样古桥保护才算是成功,古桥也才能称作为古桥。目前,常州市区的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便是基本上采取了这类方式,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聘请大量专家学者进行现场指导,使青果巷的修缮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并形成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与市中心南大街的交相辉映,新老文化彼此并不突兀地结合在了一起。作为其中的古桥,也因此得到了保护重视。如青果巷巷头的新坊桥,政府在桥北专门立碑,并定期有专人检查桥体保存情况,定期修复,目前新坊桥依旧在发挥着桥梁的纽带作用。
(四)“一生万物”的开发资源
古桥作为一个集多种文化于一身的建筑物,其承载的资源可以说是源源不断的。开发古桥从古桥的文化内涵入手,方可进一步挖掘其背后的“万千事物”。所谓的“一生万物”便是不单单从一座桥的桥梁、桥墩、桥面等客观景观入手,而是结合其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赋予其更多富有神秘色彩或者故事性的主观意象,对其进行合理的解构和并构,并结合古桥本身的多种文化特征如雕刻、书法等进行资源开发。常州古桥文化资源开发的渠道总体可划归为以下四种:第一,文化科普游。这种旅游方式目前在我国逐步兴起,人们不再局限在单纯的游玩上,而是希望从旅游中可以了解当地的文化。作为诸多地方文化集合的古桥无疑可以成为不错的选择,政府可以适度开发一些具有浓厚历史文化色彩的古桥来进行常州古桥文化科普游,这对于儿童、青少年乃至成年人都是一种文化的提升,同时也对常州古桥文化进行了传承和弘扬,可谓一举多得。
第二,以古桥为中心的文化博物馆。常州古桥分布较为松散,但按地区和城镇来具体划分,其古桥分布还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按照这种规律性,可以发现在大运河流通的区域古桥相对集中,由此可以开发以古桥为主题的古桥文化博物馆,这样可以更加系统地展示古桥的文化底蕴,古桥也由此得以保护。
第三,古桥构件陈列展览馆。第三种渠道与第二种有一些类似,但在具体操作上还是有很大不同。古桥构件陈列主要是陈列已拆毁古桥的部分残存零构件,而古桥博物馆中的古桥基本选取的是保存完好、各构件完整的古桥整体。古桥构件的陈列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完善已残缺的古桥历史,对于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的诸多古桥可以进行追溯。另外,按照历史陈列的古桥构件也有助于学者、专家更好地对常州古桥文化进行系统化研究,从而制定出相对更优的保护方案,同时也帮助广大人民群众丰富对地方文化尤其是古桥文化的认知。
第四,以古桥为中心的市民公园。这一种方案与第二、第三种方案又有相似之处,即都是以古桥或其零部件为中心,但古桥公园与古桥博物馆不同之处在于,古桥公园在古桥的选取上将侧重于依旧有使用价值的古桥,政府可以围绕其修建人民公园,一方面可以妥善地将古桥融入市民的现代生活之中,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古桥继续发挥其利用价值,不至于杂草丛生,失去作为桥梁的意义。相当于说,古桥公园可以更好地保护还有使用价值的古桥,更好地实现古桥的对外开放,与此同时,拉近传统文化与新兴潮流的距离,让传统文化成为提高常州市民素质素养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古桥公园与古桥构件陈列馆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为整体,即原汁原味的古桥对外开放,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在考验现代科技对于古代桥梁的保护力度,可以说是彼此促进,共同发展。
常州古桥呈现了一个汇聚地方文化与各类学科为一体的新兴世界,从最初连接两岸的凭借物到后来承附多种文化的物质载体,历经春秋末期到新中国成立几千年的更迭,常州古桥成为常州乃至江南历史强有力的见证者。其代表木质古桥和石质古桥更是成为常州文化、江南文化与外部文化交流的纽带,为常州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常州古桥的文化意义主要体现在其融会贯通、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价值,具有朝代更迭和警示作用的政治价值,推动古今双边发展的经济价值和富有极强的美学和设计感的艺术价值。目前,常州古桥保护到了一个瓶颈期,原有的“开辟新桥,保护老桥”“古桥扩建”“原貌修缮”“古桥移建”“整体保护”五种保护模式并没有得到合理运用,导致古桥文化的断裂和消失。在这种形势中,妥善的保护与合理的发展成为弘扬与继承古桥文化的关键。
常州古桥文化的变迁其实也是人类生活的变迁,二者相互依存。现代社会与历史文物的有机结合不仅更好地有利于人们追根溯源,同时也代表着现代发展观念的进步,不再局限于新兴科技,而是放眼历史,学会古今交辉。不可否认,常州古桥文化是对常州地方文化以及江南文化的反映,三者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熠熠闪光。
[1]严波,张勇.苏南城市规划中古桥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以常州古桥遗产保护为例[J].江苏地方志,2016(4).
[2]赵中原,杨庆伟,黄毅松.常州古桥的历史变迁[J].美与时代(上旬),2014(7).
[3]李永乐,程玲.大运河水工建筑遗产空间分布及其旅游开发——以江苏段为例[J].中国名城,2012(3).
[4]朱铁军.江南古桥设计选址的地方美学特征[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5]董月兰.加强古桥保护 留存城市记忆 [J].城建档案,2008(1).
[6]张新荣.常州明清石桥探微[J].山西建筑,2007(36).
[7]李燕,束有春.远离古桥建新桥:江苏古桥保护模式[J].东南文化,2006(4).
[8]王其明.中国古桥艺术评述[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0(1).
[9]孙晓锋.常州地名故事[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0.
[10]包立本,陆开宇,徐伯元.常州文物古迹[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
[11]江苏省武进县县志编纂委员会.武进县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本文系2015年江苏省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校级重点立项项目“常州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开发研究”(项目编号:KYX15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 者:
翟羽佳,江苏理工学院人文学院本科生。编 辑:
赵红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