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 娜
(南京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社会建制与音乐审美自律性的相互作用
仲 娜
(南京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西方音乐的社会建制可以从教堂音乐和音乐会讲起;中国音乐的社会建制最早的应该是西周时期推出的“礼乐制度”,中央集权统治下的礼乐制度,使音乐成为礼制的附庸。在结构性历史中社会建制与音乐的审美自律性相互影响,社会建制与音乐作品共存的同时,与其审美自律性的产生却有可能是非同时的,在这种非同时性的同时性状态下,社会建制也可以与音乐审美自律性在新的环境中发生关联并出现新的发展。
社会建制;礼乐制度;审美自律性;结构性历史
“建制”是指为了实现和满足某些基本的社会目的和社会需要而形成的相关社会活动的组织系统,由彼此联系的各种规范所组成,它植根于一套共有的价值观,通行于某一社会或社会群体,作为共同的行为、思维和感受方式。[1]
中国历史上的“礼乐制度”,中心思想便是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运用音乐缓解社会矛盾。最初礼乐制度具体表现为“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灌输君权至上无人能与之抗衡的等级制度思想,从而巩固统治地位。在这种目的明确的社会建制下,音乐开始成为礼制的附庸,配合礼制进行音乐创作、表演,使音乐失去了自身的张力与活力。然而,事物自身的发展本身是不为人所控的,君王的统治再封建再强权,事物自身的发展势如破竹。所以随着“礼崩乐坏”、改朝换代以及新思潮的兴起和民间音乐的发展,这种僵化繁琐的典礼音乐便日益衰颓不振,趋于没落。由此可见,音乐的审美自律性在于:音乐应该以自足的权利供聆听鉴赏,而不是在一个占据支配地位的非音乐过程中服务于某种功能。建制固然重要,但若阻止了音乐自身的发展,违反了音乐的审美自律性,建制也是会被改写的。
结构性历史写作中的社会建制相当于一种社会体制,具有约束力,也是音乐作品的外在表现的基础。一方面,作品要与社会建制共存,与作曲家、观念等要素一并形成音乐史事实上的中心内核;另一方面,音乐作品从被创作到被人们接受,最终实现某种程度上的教育教化作用,从创作——聆听——教育的过程,都必须被社会建制所支持。否之,该作品的接受就可以说是出于偶然全凭运气。这在社会学中是一个常识。
西方音乐会体系开始于18世纪,但直到1815年以后的拿破仑封建复辟时代才开始完全建立。到19世纪中叶,该体系达到最接近于“理念型”状态,即在公共音乐会中引入深奥的室内乐。我们承认,音乐作品的创作——聆听——接受的整个过程,聆听是音乐自身的存在价值,是音乐“精神实体”的外在表现,是唯一可使音乐被合理接受的方式。这种审美形式最终变成了音乐会的行为规范。音乐会中存在着社会性和仪式性的方面,存在着从观看炫技中获得的快感,也存在着资产阶级自我炫耀的需要,但审美自律性的理想却是19世纪音乐中的一个关键性的发展。19世纪中叶,正是由于这一发展的带动,严厉的艺术要求成了交响音乐会保留曲目的规范,其典型标志是独奏音乐会转型成为“交响”音乐会。正是审美的方面迫使社会建制发生转型,这种转型的发生是循序渐进的。“社会建制在维持不同的作品和体裁时其有效方式和有效的程度是不同的。”[2]教堂音乐与音乐会恰恰相反。在这里,礼仪的功能,以及能够在音乐中最准确地体现这个给定任务的风格,两者都被社会建制从外在的方面事先决定了。审美价值,似乎更多的是对这类体裁的基本特性的附加,而不是从自然中生长出来的,但是这种附加也不是多余的无用处的。
对于结构性历史,存在着一个最困难、最棘手的问题,即所谓的“同时现象的非同时性”。结构性历史不仅包括社会建制及其社会角色,而且涉及作曲规范、美学观念以及其他的一些组成音乐历史结构的因素。其中音乐史学家在寻找结构的过程中所联系起来的现象,在年代上并不是完全同步的。实际上,这些现象的兴衰恰恰在同一时间,更多的是例外而不是规则。确定的时间往往是模糊不准确的。在某个貌似具有内在和理性的关联对应中,一个因素却出现在另一个因素之前,或者前者持续的时间比后者更长久,就好比中产阶级音乐会建制的出现就早于音乐自律性原则占据上风的时代。但是这种非同时性的两种现象就发生断裂了吗?
“不是同一时代起源的事物,在后来的阶段中产生对应联系,这完全可能。现象完全可以通过形式和功能上的改变以适应新的环境,但同时又不牺牲它们的本来身份特征。”[3]这个解释是说,非同时间产生的事物,在之后的发展阶段中将产生新的联系,去适应新的环境,与此同时它们自身的特性特征并不会因此而发生改变,做出牺牲。例如上文所描述的19世纪中产阶级的音乐会生活与审美自律性原则的相互作用,便是一种自律理想的建制化体现。
综上所述,社会建制的出现在某个特定时期可能是早于音乐审美自律性的,但这种先后关系、兴衰更迭并不会影响社会建制与音乐审美自律性的相互作用,非同时性的音乐现象在新的环境下也可以产生新的联系,从而实现新的发展。社会建制影响审美自律,但审美自律又在某种程度上使社会建制发生转型,以适应新事物的发展,从而达到社会建制与审美自律性非同时的同时性发展。
[1]刘丹霓.达尔豪斯音乐史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
[2]达尔豪斯.音乐史学原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
[3]达尔豪斯.音乐史学原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
J6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