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享铭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服务与管理学院,浙江 宁波 315199)
浅析音乐鉴赏中的柱式听觉
张享铭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服务与管理学院,浙江 宁波 315199)
在非专业音乐类高职院校中开设的《音乐鉴赏》课程,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赏析音乐作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但是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听辨音乐时感到无从下手,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过程,提出通过培养学生的“柱式听觉”,获得更佳的审美体验。
音乐鉴赏;柱式听觉;审美体验
柱式和弦,它是相对于分解和弦来说,在五线谱上同时把和弦中的不同音高,共同排列在同一竖上,并使之共同鸣响的一种伴奏和弦。而本文提出的“柱式听觉”正是借助柱式和弦的概念,要求学生在进行音乐鉴赏之时,能够运用横纵向的多线条模式,在把握主旋律流动的同时,尝试聆听共同发声的其他旋律线条,感悟音乐的丰富性与完整性,培养良好的听觉习惯,提高艺术审美的高度。这种听觉习惯的培养与形式,是音乐审美的积极投入状态,它要求我们在聆听的过程中,不仅要把握音乐的主旋律,还要主动去聆听和挖掘其他声部的旋律;同时,柱式听觉也是一种理性的认识活动,它要求我们在听辨时应该共同思考,展开美好的想象空间,打开音乐的耳朵。
在声乐作品中,歌名和歌词一般都是对于作品的高度概括与凝练,这种文字的形式能够直观的体现作品的基调。作为鉴赏者来说,剖析文字内容就能对声乐作品的内涵有一定的认识。但是,也正因为声乐作品中歌词的主导性,使鉴赏者在听赏的过程中,无意识的会把审美的重点放在了对歌词和主旋律的把握上,造成了单线条模式的审美体验。而大部分的声乐作品在曲式结构的安排上极具多样性,除了上下起伏的主旋律以外,还有平行性、阶梯性和跳跃性的伴奏旋律。这些乐音运动的轨迹里关乎音乐的基本要素如节奏、力度、速度、调式、和声、织体等的不同安排与表现,这些变化穿插交织在一起,最终才形成了作品完整的艺术效果。因此,在鉴赏声乐作品时应该强调使用多线条模式的柱式听觉来完成音乐审美,同时听辩其作品的体裁是属于咏叹调、山歌还是摇滚乐,其演唱形式是独唱、重唱还是合唱,其唱法是属于美声、民族还是通俗,而歌者的音色是属于炫技派华美的高音,还是温柔倾诉着低沉的中低声等。
近期获得第59届格莱美“最佳世界音乐专辑奖”中的《Going Home》,由丝绸之路合奏团录制而成,作品改编自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E小调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中第二乐章的慢板旋律,与中国作品《念故乡》有异曲同工之处。作品以中文和英语二重唱的设计,以两个段落的演唱形式,配乐由班卓琴、笙、大提琴、小提琴、单簧管共五件乐器来合奏,表现出浓烈的思乡之情。作品分为两个段落,第一段落用叙述性的手法变现乐曲旋律的变化,第二段落用抒情性的手法凸显乐曲主题。在听赏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柱式听觉的方式强调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强调把握人声与乐器的互补关系。不仅要听辩女声为主导的旋律线条,还要听辩出乐器的伴奏,大提琴、小提琴和单簧管相继奏出悠长低沉的线条,强调学生寻找作品中平行但不相同的旋律线条,感悟不同声部共同表现的作品情绪。同时还要注意听辩不同乐器的主旋律线条的重心转移,以及不同乐器的离调与解决等;第二、强调把握男女二重唱的变化。不仅要在作品中听辩女声的独唱和男声的独唱,还要听辩以女声为主旋律线条的男声伴唱,以三度音程关系的伴唱使和声效果显得更加丰满,男女声线的不同和音域的高低起伏,为音乐增添了感染性。
在器乐作品中,因为缺少了歌词的直观性,学生如果在没有相关乐器与作品常识的知识储备之下,审美体验会显得更为糟糕。作为鉴赏者来说,听赏一首独奏曲尚可大致把握其主旋律和情绪要点,但是如果听赏一首交响曲时,大多数人的情况就是一片模糊。而多数器乐作品不仅是独奏之时讲究曲式结构的变化,而且在重奏时更有丰富的不同音色、风格、织体的变化来体现完整的音响效果。要尽量把握作品的整体与细节,才是真正美好的审美体验。因此,在鉴赏器乐作品时更应该强调使用多线条模式的柱式听觉来完成音乐审美。同时听辩独奏作品中乐器的音色如何,听辩合奏作品中各类乐器的配合度、合奏音色乃至整体音效如何,解读作曲的题材特点与曲式如何,解读主旋律的乐器演奏与伴奏类型如何等。
对于使用柱式听觉的方式进行赏析时,应当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可先欣赏部分较为简单的器乐独奏类作品,再到器乐重奏类作品。也可欣赏一些学生耳熟能详的音乐作品,如久石让的交响曲演奏版本《能看得见海的街道》(动画电影《魔女宅急便》主题曲)。作品讲述了小魔女琪琪外出修行的故事,表现出少女在青春时期的快乐与懵懂。交响乐的演奏版本主要由弦乐器充当抒情旋律,管乐类、弹拨类与打击类乐器充当伴奏类型。作品音乐风格属于新世纪音乐,同样会给人一种心绪的平静与和谐,如果辅助对电影片段的了解和视觉效果,给听众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听赏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柱式听觉的方式强调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强调把握音响效果的平衡。不仅要听辩弦乐为主导的旋律线条,听辩拨奏、连奏、断奏等不同的演奏手法,还要尽量听辩出不同乐器的音色,如大提琴、竖琴与短笛等。最主要是强调感受主题音乐陈述的变化,如首先由弦乐陈述主题,如同少女的呢喃;再由管乐来陈述主题,如同少女的澎湃等,不同的音色叠加宛如少女的心情变幻,把音乐故事推向了高潮,情绪也得到了升华;第二、强调把握想象的空间。在交响乐的演奏中,无歌词限制后的音画感不断增强,置身于音乐之中,仿佛插上翅膀在音乐的天空中自由翱翔。此时的想象空间也就显得广袤无垠,有的感受到了作品描绘的虚幻飘渺,有的感受到了作品的童真无瑕,有的却感受到了淡淡的忧伤。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为教师,只要点拨学生正确的音乐聆听思路,限制和要求他们统一思维并非明智。
[1]宋瑾.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04).
[2]刘亚琼.浅析歌曲旋律与音乐形象的关系——旋律线的探索[J].中国体卫艺教育论坛,2008(08).
J627
A
张享铭(1986—),男,浙江宁波人,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服务与管理学院专任音乐教师,助教,研究方向:声乐表演艺术及其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