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纯梓
(江汉艺术职业学院,湖北 潜江 43100)
高职声乐教学中多种唱法的共融与科学运用
刘纯梓
(江汉艺术职业学院,湖北 潜江 43100)
声乐作为一种艺术,是人类文化意识发展形态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对声乐的审美也有了不同的变化。目前在高职声乐教学中,应该要融合多种唱法,并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本文就高职声乐教学中多种唱法的共融与科学运用进行分析。
高职;声乐教学;多种唱法;共融;科学运用
声乐教学,主要是指在一段时间内,老师按照规定的教程、练声曲、教材,通过采用教学方式等一定的形式指导学生进行歌唱技巧方面的训练,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和认识能力。对学生进行声乐教学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听力进行声音的练习,在歌唱的过程中表达歌曲的思想内容,提高声音的表达能力。老师在教学中要保护学生的嗓音,引导学生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歌声,树立声音观念。
在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使培养的学生能够在日后发挥他们的才能,更好地适应工作单位的要求。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使学生能够发挥不同唱法的特点,根据唱法的选择,取长补短,将多种唱法进行共融。本文就声乐中的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进行分析。
美声唱法演唱过程中比较偏向于唱“声”,在日常的教学中可以采用训练基本功的方式进行教学。美声唱法强调音质与共鸣的重要性,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要注意发声的科学性,这样才能够减少或避免出现声带疾病的发生。美声唱法源于西方,它与我们本民族的一些审美观有差异,所以还不能被所有人广泛接受,尤其是在中小学阶段美声唱法不容易传授,在我国属于曲高和寡的一种声乐演唱形式。目前随着我国不断普及和推广美声唱法,大多数人已经开始接受并欣赏美声唱法了,院校还应该要不断传播和普及美声唱法。
民族唱法在教学中更注重声音所带有的民族特点,在练习中强调字正腔圆、以情带声、吐字清晰。民族唱法要求歌唱者嗓音中带有亲切感和止呕感,要符合民族审美要求,这种唱法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在教学中老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演唱能力。
通俗唱法崇尚口语化,它对声音的要求主要是偏向于“情”,要求演唱者发声自然,注重平与直,它也要求演唱者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乐感。通俗唱法能够表现出强烈的感染力,采用平易近人的表演方式十分受大家的喜欢。高职声乐教学中可以以此作为学生练习的方法,根据三种唱法各自拥有的特点,采用科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职院校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进行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的综合训练时,要注意采用科学的方式进行教学,具体主要是注意以下两点:
(一)尊重不同作品的风格
不同的声乐艺术具有不同的风格,主要是体现在唱法的不同,不同风格的声乐艺术根据不同的唱法创造出不同的声乐作品,而一种特定的唱法在声乐作品中不一定表现出自身具有的随意性和适应性。从声乐艺术广义范畴上可以看出,声乐作品中不同的艺术风格主要是取决于歌者多样化的演唱方式,单一的唱法无法有效地满足声乐艺术中的多种风格,因此在高职院校进行声乐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只对学生进行单一的声乐唱法教授,应该要根据声乐作品中含有的风格和特点,适当地进行唱法调整。老师和学生要尊重不同声乐作品中表达的风格,比如说我国的民族民间声乐作品大多是将民间民族旋律作为基本的调子。然后对方言、韵律、行腔、吐字等特定的风格组成因素有一定的要求,还有一些约定俗成需要,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声音润色,也就是进行“润腔”。
(二)寻找不同唱法的共性
声乐艺术中无论是哪种唱法,都有其共性。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训练,根据不同民族、不同风格、不同语言的欣赏习惯,将声乐作品中体现的唱法特色和个性表现出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唱法的训练。在高职声乐教学中,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将不同唱法的长处发挥出来,在教学中融合不同唱法的共性,提高学生声音的可塑性和表现力,使学生能够做到“唱有法、唱无定法”。
总而言之,在声乐的艺术发展过程中,声乐唱法与作品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一种声乐作品中含有的风格是多样的,因此声乐的演唱形式即唱法是可以相互并存的,单一的唱法无法表现声乐作品中的多种风格,在表现形式上也无法满足声乐作品及听者的需要。所以针对不同的唱法,如美声唱法、原声唱法、通俗唱法、民族唱法等,以及随着时代的发展应运而生的各种流行唱法,都是声乐艺术的重要表现方式。这些唱法都有其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和重要性,不同唱法之间是相互借鉴、相互并存、相互融合的关系。高职院校在进行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因势利导,根据大众的审美要求,对学生进行多种唱法的指导,将学生声音中美好的音色充分发挥出来。同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使学生能够成为具有多种才能的综合型人才。
[1]邹本初.歌唱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2]姜家祥.歌唱与声音训练[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3]李艳梅主编.通俗歌曲演唱技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曲歌,丹红,琚军编著.声乐知识300问 [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6.
J616
A
刘纯梓(1973—),男,汉族,湖北潜江人,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高职音乐教育,主要是音乐表演,声乐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