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金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改革生态述论(十三)
——《红楼梦》中叩云板民间有“神三鬼四”一说

2017-01-28 16:42李士金李文雅黄晓冬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
艺术家 2017年8期
关键词:金瓶梅朱熹文学史

□徐 霞 李士金 李文雅 黄晓冬 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

一、学术批评引入课堂:以批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为例

袁编云《孽海花》:“着重表现的则是中国文化心态”“从沉湎过去的自我封闭转为迎受欧风美雨这一冰泮流澌的巨变”。袁编故作高深之词甚多,实质词繁意寡,比如把“冰泮”“流澌”堆积在一起,“流澌”是“解冰”之意。《楚辞•九歌•河伯》中:“与女游兮河之渚,流澌纷兮将来下。” 王逸注:“流澌,解冰也。”“冰泮”的含义指冰冻融解;又指农历仲春二月冰融时期。《诗•邶风•匏有苦叶》云:“士如归妻,迨冰未泮。”《荀子•大略》云:“霜降逆女,冰泮杀止。”《孔子家语•本命解》中:“冰泮而农桑起,婚礼而杀於此。”衍生义为涣散、消失、险境等。可知“冰泮”“流澌”未必就是“巨变”也,堆积在一起更是故作高深。袁编云“中国文化心态”从“自我封闭”一下子到“巨变”也不符合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袁编云:“这位攀上中国科名高峰的状元,虽已置身蓊郁葱茏的现代文明中,却不敢一觑新世界的万花筒。而他无论是在官场上还是情场上,都成恓恓惶惶的败北者。他的凋零,意味着一个历史时代的沉沦[1]。”“攀上中国科名高峰的状元”的“凋零”“意味着一个历史时代的沉沦”吗?既然“置身”“现代文明中”,如何“不敢一觑新世界的万花筒”?

翁其斌、李定广撰文认为,袁编《中国文学史》的主要缺陷表现在三个方面:体例欠严谨;增补欠合理;分析欠水平。袁编《中国文学史》还有一项增补,也是郭本和章本所没有的,这就是在明、清两编里增加了部分小说在国外的影响。如第七编第一章第四节《〈三国演义〉的影响》里,增加了《〈三国演义〉在国外》;第七编第二章第四节《〈水浒传〉的影响》里,增加了《〈水浒传〉在国外》;第七编第九章第四节《〈金瓶梅〉的续书及其影响》里,增加了《〈金瓶梅〉在国外》;第八编第四章第五节《〈聊斋志异〉的余响》里,增加了《〈聊斋志异〉在国外》。在《西游记》和《红楼梦》的有关章节里,虽然没有《〈西游记〉在国外》和《〈红楼梦〉在国外》这样的标题,但也提到了这两部小说在国外的影响。第七编第十章第四节《明代的文言小说》里,还提到了明代文言小说在国外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在国外有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在文学史的编撰中增补这方面的内容也是无可厚非的。但问题是,既然要撰写中国文学在国外的影响,那就要全面地、恰如其分地反映事实,既不夸大,也不缩小;而袁编《中国文学史》只是到了第七编明代、第八编清代才突然增加“中国文学在国外”的内容,前六编都没有相关章节,即使是明清,也只限于这几部小说。难道明以前的中国文学在国外就没有影响了吗?难道中国只有小说在国外才有影响,而其他文体(诗、文)就没有影响了吗?《诗经》在国外没有影响吗?唐诗在国外没有影响吗?《史记》在国外没有影响吗?袁本的这项增补,明显地顾此失彼[2]。

二、包玉洁讲《红楼梦》介绍了很多我们平时不曾注意的细节

时间过得很快,一学期的课一眨眼又过去了,认识李老师已经快一年了,这两个学期的古代文学课都是李老师教的,李老师的课堂很特别,老师总是注重培养我们的十大能力,注重培养我们主动学习的能力,充分调动我们学习的积极性,让我们自己准备相关知识,将自己搜集到的各种资料在同学之间分享。依旧记得刚开始的时候,突然由从前那种有人安排有人监督的学习方式转变成没人管没人约束的自主学习方式,我有些措手不及,可能是由于我的基础比较差,所以一开始听得有些疲惫,但在我们每个人讲完课之后,老师都会夸奖我们,然后提出不足之处以及需要注意的地方,这种激励方式让我们有了很大的信心。经过这一年的学习,我对古代文学这门课程有了深刻的理解,这种特殊的课堂交流方式也让我印象深刻,明显感觉到了自己的变化,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得到了一定的锻炼,无论是在学文知识上还是在生活中所需的技能上。

这学期中,有很多同学讲得非常好,我印象比较深的有张敏同学讲的陆游的养生之道,因为对于养生这个话题,我很感兴趣。还有就是包玉洁同学讲的《红楼梦》,她介绍了很多我们平时不曾注意的细节,例如叩云板,民间有“神三鬼四”一说,人们常用“三”数来表示祭神或者是在一般的吉礼上,丧礼则用“四”数,因而丧音为四下……这些细节都是我们自己看书时很容易忽略的,同学之间的这种分享,让我想起了这句话“如果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假如我有一种想法,你有一种想法,交换一下,每个人都有了两种想法”,我觉得这种教学方法很灵活,让我们自己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收获颇多。老师在课堂上也会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这些都是在书中学不到的。李老师是我生命中很特别的一位老师,即使是二十年以后,我也依然会记得有这样一位特别的老师。

时间过得真快,本学期的《古代文学史》课程马上就要结束了。这是我最后一次的文学史课程,这一学期的课程,我收获颇丰,不仅尝试着给同学们讲解自己感兴趣的古代文学史的部分内容,李老师让我们自由地交流感悟这一环节也让我大开眼界。这学期的课程,李老师还是像上学期一样,以学生为主体,让我们自己讲课,老师在其中起到串联的作用,意在培养我们的十大能力。印象最深刻的是李老师给我们讲他的学习历程,很佩服李老师这种不断追求不断收获的精神,同时也对李老师所追求的圣贤之道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李老师特殊的教育方法下,班级里面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同学都收获颇多。李老师的教学方式不仅对我们接受新知识有重要的影响,同时对以后每位同学的学习和生活也有很大的帮助,我想这正是李老师的用意。同样,在我们讲课时,李老师会对我们讲的内容作出评价,他要求我们讲的尽量是我们自己的见解,细致入微但又不枯燥乏味。我觉得这样的课堂给了我们很多的经验,让我们能够学以致用,为以后的工作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学期的古代文学史即将接近尾声,李老师独特的课堂让我们每一位学生都受益匪浅。

在大三的第二学期,学校又为我们开设了《中国文学史》这门课,很荣幸这门课又是李老师为我们教授,当大家在第一节课看见李老师进入课堂时,充满了欢呼声,可见在上学期中,李老师给我们班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所以这学期还是李老师授课时,大家都非常高兴。在这学期中,李老师还是沿用了上学期的教学方式,主要采取的还是让同学按照宋元明清的顺序,轮流上台使用PPT向其他同学讲解。不过这学期采用团队的方式,增加了同学们的合作与团结。在这学期我印象最深的是周星涵同学所说的关于《金瓶梅》的讲解,周星涵同学的讲课一向十分风趣,很受同学的欢迎。这次讲的《金瓶梅》也没有让我们失望,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这部巨作。《金瓶梅》是明代的四大奇书之首,周星涵带我们从其他方面去了解了这本书里每个女人的特点与性格,以及西门庆对李瓶儿的真情。这学期最后一次上李老师的课,心中还是充满着惋惜的。李老师对于我们的谆谆教诲,我们会永记于心。

三、担负起传承圣贤文化之神圣历史使命

传承圣贤文化,理一分殊。许多具体的学科,分支细节,都是圣贤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如回顾研究朱子文学思想的历程即是传承圣贤文化。1990年以后,朱熹文学研究的文章逐年增多,但质量悬殊,许多文章出现了大量的引文错误,有的竟高达50处之多,我已经在《编辑学刊》发表了两篇这方面的批评文章。这个问题与社会大环境有关,教育学术风气与市场经济、社会环境进展同步,出现了严重的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现象。我细细阅读过从1990年到2012年发表的220余篇研究朱熹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的文章,其中也有高质量的文章,但数量甚少。从具体内容来看,研究朱熹文学思想的论文很难突破前人的陈说,研究朱熹文学创作的论文则较有新意,然质量上乘者很少。其中莫砺锋的文章资料翔实,观点中肯,论证周密,成就突出,他的系列论文成果集中体现在他2000年出版的《朱熹文学研究》一书中。朱熹散文的研究,也有不少成果,主要是俞樟华指导的研究生林怡的学位论文成果。研究朱熹文学创作的系列文章,最有成就的是胡迎建,他的这些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2011年出版的《朱熹诗词研究》中[3]。

猜你喜欢
金瓶梅朱熹文学史
《金瓶梅》里的水产:餐桌上的游龙戏凤(下)
从“影写法”看《红楼梦》对《金瓶梅》的继承与超越
当代诗词怎样才能写入文学史
作品选评是写好文学史的前提——谈20世纪诗词写入文学史问题
明清小说从欲到情的动态演变*——从《金瓶梅》到《红楼梦》
现代视域中文学史著对《红楼梦》经典化的推进(1900—1949)
YAU’S UNIFORMIZATION CONJECTURE FOR MANIFOLDS WITH NON-MAXIMAL VOLUME GROWTH∗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朱子深衣”与朱熹
简析《金瓶梅》的思想及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