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凤萍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项目化教学是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一种,它是通过学生对复杂的、真实问题的推究过程来完成一系列任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应用型课程。我们采取“项目驱动、理实一体”的项目化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完成项目任务,从而达成我们的教学目标。两年来的教学实践,从学生完成项目的情况及其个人学习总结来看,我们的教学得到了一部分同学的肯定,他们主要肯定两个方面:一是我们的教学方法的改变,教法的改变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课堂的参与度高;二是项目实施的方式,项目的实施,是靠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查阅资料、分析研究、编写程序、调试运行、项目汇报等环节,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得到锻炼,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增强了责任心。但反思教学过程,我们觉得其中还是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教学的质量。
在教学中,我们以项目小组为单位来完成任务,每个小组由3-5人组成,每个人在项目中承担一定的角色,譬如协调员、技术员、材料员、记录员、发言人等。每个项目的实施我们是按照如下六步展开:(1)资讯,在课前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去收集相关资料;(2)决策,经过系统的分析,小组中每个成员对任务的要求有一个清晰的理解;(3)计划,制定小组完成项目的进程表;(4)实施,现场听取案例示范,小组开展现场操作、任务实施;(5)检查,在项目验收前进行反复检查,对故障进行排除;(6)评价,对每组完成的项目进行验收,现场进行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
我们对项目的完成做了一定的保障性措施,譬如,我们根据学生原有的学习成绩进行分组,尽量保证每组能力水平相近;我们还预先编制了一些评价量表,包括小组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表。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大多数的项目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按照计划逐步开展项目活动。但是我们总发现一些不正常的“合作”现象,如:
(1)有些同学从不参与小组的交流活动,始终游离于小组活动之外,而且上课时经常走神。如果问他有什么想法,他都是说同意别人的观点。
(2)在有的项目小组中,每个小组成员分配到一定的任务后,各自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彼此间几乎没有交流,交上来的小组计划方案和实施方案相互矛盾。上交的每一份材料,根本不能代表小组内成员共同想法,只能代表完成此任务的同学个人的想法。
(3)有些小组接受任务后,总是由能力较强的几个同学来完成程序的编写、任务的调试,然后把正确答案告诉给组内其他同学。有些同学几乎没有经过学习和思考,就直接分享了现成的结果。
(4)小组讨论时,有的小组总是讨论不起来;有的组虽然讨论了,但总是一两个同学说了算;还有的小组总是在讨论时一遇到困难,就询问老师,把困难交给老师解决。
(5)项目验收时,每个小组总是指派那些成绩好、水平高的同学参与汇报发言,有部分同学从来没有机会参与,似乎也不敢参与汇报发言。
由于这些现象的存在,在学期结束时的应知和应会考试中,总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看着题目一筹莫展、手足无措,无论在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方面,两极分化现象依旧存在,这与我们开展合作学习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课程教学,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我们希望通过小组的有效合作,使得每个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能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对工作的责任心以及创造能力。但实际教学中出现了上述“不合作”或“假合作”的现象。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促使小组合作的激励机制。我们虽然在第一次课上强调任务的完成,需要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但促进和监督力度不够。有的小组接受任务后,成员之间进行任务分配后,各司其职,彼此间便没有交流,所以最后呈现的执行方案、实际编写的程序和汇报结果,在内容的一致性上,有时会出现很大的出入。
(2)每个小组为了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项目,有些基础扎实、集体荣誉感较强的同学主动担任小组主力军,通过刻苦研究,完成从收集资料、研究方案、编写程序、调试程序等一系列任务。但组内能力较弱及学习主动性差的同学,直接分享了他人的学习结果,出现典型的“搭便车”现象。
(3)由于能力和性格上的差异,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的小组内有部分同学总是表现得胆怯不自信,不敢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一是怕错了会遭到同学嗤笑,二是总是怀疑自己想法是错的,遇到需要发言或汇报的场合总是躲在一边。因此在小组交流时,总是听到那几个熟悉的声音,上台汇报时小组也总是指派那些经常发言的同学。
(4)小组成员来自相同班级,彼此间知根知底。学科成绩相对较差一点的同学,自知不如其他同学,在小组活动中自然而然充当无关紧要的角色,对成绩相对好的同学表现出理所当然的顺从。
上述现象的出现,归根到底原因还是在于教师。教师在课前没有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在课中没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在课堂教学管理上存在着偏差。
学校是应该帮助所有同学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地方,要给每个学生有公平的学习机会。如果学生在项目化教学活动中,始终没有表现的机会,交流时不敢发言,汇报时没有机会,操作时躲在一边,没有机会参与到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对他来说是不公平的,他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会很少。这违背了我们的教学目标。我们意识到,让学生分配到一组、坐在一起,并不一定能建立具有合作关系的小组。教师必须不断地引导和干预,才能促进小组间形成有效的合作学习。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对教学策略作了一些优化。具体如下:
课前的调查我们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与班主任老师联系,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总体情况、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二是发放调查表,了解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实际的想法,以及对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这门课程的期待。
课前调查的目的:一是为了合理分组,基本做到“同组异质、异组同质”;二是为了做好角色分配工作,在学习活动开展初期,让一些成绩相对较差、性格有些内向的同学,充当一些相对重要的角色,“小组发言人”或“小组组长”或“协调员”等,让他们有多一点的机会与同学接触交流,制造多一些的机会让这些同学参与到活动中,提高他们的自信。在后面的活动中,角色轮流担任。角色虽然不是我们的目标,但它可以支持学生的学习,促使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说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利用第一堂课,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项目化课程”的课堂与“传统课堂”的不一样。要让学生明确:项目化教学强调“小组合作”;“合作能力”是二十一世纪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项目的完成要依靠小组全体成员的鼎力合作;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扮演不同的角色,每个角色必须担当一定的责任;小组合作是有规则的。
第一堂课任课教师必须强调三件事:每个小组名单和角色分配,让每个同学明确每个角色应该承担的职责;合作评价量表,这是小组合作的规则(可以让学生参与制订),让学生明确小组合作时自己该怎么表现;项目评价量表,这是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的依据,在第一次课中展示课程成绩评定的方式,让学生从开始就明确合作的规则和要求。
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们关注的是小组的学习结果。只要小组通过努力能够如期完成学习任务,就认为我们的教学目的达到了。其实不然,我们忽略了小组合作的质量,忽略了促进小组合作的机制的确定,因而无法保证小组的有效合作,也避免不了最后在应知和应会考试中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为了激励小组形成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促进形成有效的合作,我们改变了评价策略。
1.优化了过程评价,更注重细节。把自评和自测、组内互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纳入过程评价。自评占10 %和自测占20 %,自评是学生对自己在项目完成过程中自己的表现进行的评价,自测是项目所涉及的知识小测验,要求每个小组成员独立完成,这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互评包括组内互评与组间互评,组内互评占10 %,组员对组内其他成员在表现、尽职、协作、活动参与情况的评价,而组间互评占20 %,是通过对照项目评价量表,对其他小组进行整体评价;教师评价占40 %,是教师对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的整体情况进行评价。
在每个项目的小测验之前,把题库发给每个小组,让学生在课后通过自学和互学,把每道题都弄懂。每个项目结束,我们不公布个人成绩,但会公布小组成绩的排名,排名1到3名的小组给予表扬奖励。我们倡导的是“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这样做可以促进小组内合作的加强,同时能培养小组间的竞争意识。
2.现场操作和汇报时,我们采取随机抽取的方式。如果现场操作不熟练或汇报中出现问题,这都将会影响小组的成绩。这就迫使小组成员在完成各自所分配工作的同时,能够经常地与同组成员沟通与交流,能够相互查找问题,避免影响小组成绩。克服了过去小组成员间无交流、无合作的现象。
3.优化评价量表来促进学生的有效合作
为了促进小组的有效合作,我们优化了过程评价的三大量表。合作评价量表,主要用于学生的自我评价,从是否能提问、是否能聆听、是否能提建议、是否能遵守纪律、是否能帮助他人、是否能按时完成分配的工作、遇到困难是否能尝试解决、是否能经常查阅资料、在小组讨论中是否能回应他人、是否能撰写工作日志等十个方面让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同伴互评量表,主要从遵守纪律、帮助同学、倾听他人、参与讨论、尊重同学、共享资源、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等方面进行评价,促进小组内成员在合作过程中能够相互学习、相互监督和督促。项目评价量表,是从电气接线、I/O分配、程序编写、程序调试运行、项目报告完成情况、项目总结和反思等方面做出全面的评价,这是小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的依据。
结语
自从本课程采取项目化教学方法以来,始终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有效的合作学习,达到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虽然我们也已意识到小组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且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来促进合作,取得了一些进步,但与预期的目标还有差距。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会继续在“优化”上花功夫,在教学过程中会加强监督和干预,争取不断取得新突破。
参考文献:
[1]金彦平. 可编程控制器及应用(三菱)[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186-191.
[2]马兰,盛群力. 多彩合作课堂[M]. 福建: 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8-11.
[3]刘徽. 未来社会的七个关键力——读《教育大未来》[J]. 现代教学,2014(9):77-79.
[4][美]安妮塔.伍尔福克. 教育心理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12版),2015:345-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