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邸敬存
试论新媒体技术成熟背景下媒介融合的三个趋向
文/邸敬存
在研究“媒介融合”时,应该关注新媒体技术对新闻传播领域基本规则的重塑。其中,有三个重要倾向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新闻生产中将出现兼容不同新闻样式的新闻生产组织,多样式、小组合作生产将成为一种重要的工作方式;新闻传播将融入社区网络,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融入的途径则可能是自主建立社区信息服务平台或者嵌入他者的平台;网络技术还重塑了民间新闻传播,赋予它与专业新闻传播相抗衡的话语权。
媒介融合 新闻样式 社区网络 民间新闻传播
最初,“媒介融合”只是美国研究者对传媒未来可能状况的一种实验。这一术语传入中国后,成为中国学界热烈追捧的话题,学者、专家、从业人员纷纷撰文探讨。有文章认为,网络融合就是增加新媒体渠道;新媒体则是基于既有传播规则的渠道更新或丰富,和传统媒体相比,除了出现时间较晚,其并不异质。同时,也有一些文章对“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提出了质疑,认为它只不过是基于善良愿望的想象与假设。
其实,以新媒体技术成熟为背景的“媒介融合”,绝不是媒介形态或渠道的更新或增加那样简单,它更是对既有传播规则的全面颠覆和改写。基于这一视角,笔者以为,在我国当下新闻传播领域,应该对媒介融合中正在成为现实的三个重要趋向给予足够重视。
新闻生产体系内部的融合表现为媒介界限打破和多样式合作生产的可能。“媒介融合”的最初设想就与此有关。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布莱恩·布鲁克斯曾说:“关于未来的新闻工作,我们有一种大胆的设想,媒体将大规模合并与联合。记者必须跨平台承担不同媒体交给的工作。98%的工作将和今天要做的极大不同。媒体将穿越不同的形式,打破藩篱,创造出媒体融合的新平台。”
在大众传播时代,根据介质形态的不同,先后出现了四种主要的新闻样式:文字新闻、静态图片新闻、声音新闻、动态影像新闻,它们分别以文字、图片、声音、影像为介质。对应四种新闻样式的是三类大众传媒: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出现后,它实现了四种样式的初步融合,即在互联网上四种样式互补共存。在前网络时代,新闻样式往往不能逆向兼容。比如,文字新闻可以在广播、电视中存在,但声音、影像新闻却不可以在报纸上实现。同时,即使在广播、电视中,其对文字新闻的兼容,也是补充性质的,甚至文字新闻还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消解广播、电视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因为新闻样式不能完美兼容,所以,前网络时代,新闻生产必然是分立的。
互联网出现以后,各种新闻样式则都可以在同一平台发挥自身的优势而不至于互相干扰。此时,新闻生产必然要走向多样式、跨媒介生产。以单一样式为主的大众传媒还会大量存在,但多样式、跨媒介的新闻生产机构迟早会成为新闻生产的主体。这样的媒介组织将不再有报纸、广播、电视、门户网站等单一媒介的概念,其核心部门将是一个多样式新闻的策划、生产、统筹、调度平台。这种新闻生产机构也建立在信息接收终端多元化这一现实基础之上。从本质上讲,报纸、收音机、电视、电脑等无非是一个信息接收终端,当接收终端的形式丰富多元之后,以满足受众信息需求为目的的新闻生产,自然有必要建立跨媒介的生产平台,而不再局限于生产单一样式的新闻产品。
与新闻生产组织平台化变革相适应的是具体生产方式的变革。在传统新闻生产领域,纸媒以记者的独立劳动为主要生产方式,有时也有配合,电视以小组的方式从事生产,但它是单一新闻样式生产中的合作,未来则会大量出现多样式的新闻合作生产。
目前有一种观点,认为在未来,一个记者要精通各种新闻样式的生产技能,以备在同一新闻现场生产出不同样式的新闻作品;一些人甚至认为这将是未来新闻生产的主要模式。其实,这绝对是一个禁不住推敲的观点。它首先违背了社会越发展就越要走向分工协作的这一基本规律。技术越是发展,熟练掌握某一技术的难度也就越高,个体同时兼顾不同工种和环节的可能性也就越小。将来,大多数新闻人或许通晓各种样式新闻生产的基本原理,但一定只有少数人能够娴熟驾驭多种技能。即使一个人同时掌握多种技能,从生产效率的角度来讲,分工协作的效率也一定远高于单独工作,更何况,那些需要以多样式新闻形态呈现的,一定是较为重大的新闻事件,没有较多工作人员的配合是不能取得较好传播效果的。所以,在以快速为基本追求的新闻传播领域,异质技能小组的合作生产将会成为未来新闻生产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未来,现实社会的整个社区将被新媒体技术链接成一个开放的网络,新闻生产与传播也将成为这个网络一个内在的有机组成部分。具体而言,新闻传播将成为社区网络中的一个信息节点。
未来的新闻生产至少有两种重要模式需要关注:一是专业化生产模式,其以内容的专业和深度赢得受众的青睐;二是平台式生产模式,其以满足受众大规模的新闻需求为取向,并兼顾一般信息服务。确切地讲,第二种方式已经超出了单纯新闻生产的范畴,它本质上是一个社区信息服务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新闻传播、资讯服务与社区关系融为一体,受众可在这个平台上享受一站式信息服务;同时,这又是一个社交平台,通过平台,个体将获得强烈的社区身份认同感;而媒体也就通过这种平台实现了对社区的融入。
在平台式生产模式中,新闻被免费提供,成为黏合受众关系的黏合剂,其他的服务项目则可以赢得利润。在这样的关系网络中,新闻一定是面向社区绝大部分受众的,它必定内容丰富且与社区利益或兴趣息息相关,其深度也一定是以普通大众为标准的。在这个平台上,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硬新闻和严肃的话题也一定存在,但不是主体,因为生活更需要娱乐和谈资,而不是严肃的思考。
在平台式生产模式中,资讯更是不可或缺的。这本来就是受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们需要将新闻和资讯打包消费。如天气、购物、出游、饮食、交通、甚至是医院床位、超市促销等,越是和受众生活紧密相连的就越有价值,也就越能盈利。这就要求未来的媒体工作者转换角色,由单纯的新闻报道者转变为信息平台的搭建者和实用信息的提供者。相当一部分媒体人的工作将不再是传播新闻或者说与其关系不大,除了做好平台的维护之外,更重要的是具备实用信息的筛选和推送能力,为受众提供系统而有序的生活信息。当然,有相当一部分工作是要依靠技术自动实现的,但人的角色依然很重要。
除了自己搭建社区信息服务平台外,专业化的新闻生产机构则可以坚守做内容,再把内容嵌入他者的关系和平台。这时,媒体凭借的是自身不可取代的内容优势。这种嵌入式合作是通过平等协商实现的,它不同于现在的网络平台对内容生产者近乎免费的剥夺,将实现内容生产者和平台经营者的双赢。内容生产者通过与平台的合作分得利润,而平台则可以通过嵌入优质内容来吸引并留住更多的优质受众,从而提升自身品位和影响力。这时的内容生产者,实际上是在尝试从渠道退出,而更专注于内容。
在这个合作平台上可能有市场化媒体,也可能有专门以“硬”新闻为主要价值取向的非“市场化”媒体。这些非“市场化”的媒体秉承专业操守,关注国计民生,注重思想,坚守品味,是新闻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品质,其生存当遵循垄断产品的规则,而不是一般的大众商品的规则。所以,只要在平台上出现,自然就有受众。
无论哪一种方式,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均不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相对封闭的信息传播系统,而将成为社会网络系统中的一个信息节点。当然,这个节点的嵌入最终能否成功,能否在运行中产生影响,内容将再次成为关键。
专业化的新闻传播是指通过媒介组织进行的新闻传播,民间新闻传播是指社会个体之间自发形成的新闻传播。民间新闻传播是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存在的,在大众传媒发达以前,它是新闻传播的主要方式。到了大众传播时代,专业化的新闻传播开始处于垄断地位,而由于传播能力的弱化,民间新闻传播的主体价值几乎被遗忘。
网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新媒体技术的成熟,重塑了民间新闻传播。匿名、分散的大众被重新关联,他们以兴趣、地缘、学缘、利益等各种因素聚合,组成一个个网络部落社区,这些社区又通过各种因素相互链接,最后,整个社会被链接成有着无数节点的大网络,而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都可能成为新闻的生产点和传播点。于是,民间新闻传播话语权空前活跃,已经获得抗衡大众传播的力量。
民间新闻传播一经重新崛起,必然与专业化的新闻传播既相互补充又相互抗衡。首先,在时效性上,民间新闻传播往往扮演新闻首发者的角色,这与其无处不在的特性相关。专业化的新闻传播则往往从民间新闻传播获取新闻线索,作为进一步跟进报道的起点。其次,在新闻真实性上,民间新闻传播则对专业化的新闻传播构成质疑和监督。在民间新闻传播如此发达的当下,任何虚假或不实报道,甚至是被遗漏的信息,都能在极短的时间之内被修正或补充。在真实与时效这两个最重要的环节上,民间新闻传播对专业化的新闻传播既是互补又是制约。再次,民间新闻传播中存在大量的流言和不实信息,这是它的天然缺陷,这就需要专业化的新闻传播及时修正。因此,民间新闻传播与专业化的新闻传播已经不可能做到泾渭分明,它们必然要走向融合。
专业化的新闻传播与民间新闻传播的融合,至少要考虑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在传播平台的搭建上赋予民间新闻传播话语空间。这里需要克服的一个观念是 “融掉”民间新闻传播,从而重塑专业化的新闻传播的垄断地位。民间新闻传播既然已经借助强大的技术力量实现崛起,将它再次摧毁或矮化的任何努力都是违背规律的。从短期来看,虽然重建专业化的新闻传播的垄断局面也可能实现,从长远来看,却是行不通的。较为可取的做法是,在传播机制设置上为民间新闻传播预留话语空间。也就是说,新闻生产领域必须有民间自我生产的内容。这部分内容还不完全等同于网络论坛、贴吧等散碎的民间新闻,而是通过机制设置和平台搭建获得和专业化的新闻传播同等重要地位的自生产内容。没有从机制上对民间新闻传播的认可将谈不上真正的融合。二是在专业化的新闻生产一侧完善互动环节。互动的设置不只是专业化新闻传播的装点或是对受众交互愿望的满足,更应该提升到意义再生产的高度来理解它。在网络时代,一条重要新闻的交互反馈所提供的民间智慧有时甚至是专业传媒人士都无法超越的。这些精彩的内容虽然大多是碎片化的存在,但它们对受众的启发甚至超出新闻文本本身,这实际上是进入了一个新闻意义的共同建构过程。新闻的意义在传播中被丰富或被发掘,这就延伸了新闻的传播价值,它也是专业化的新闻传播和民间新闻传播相互融合的象征。
总之,新媒体技术的重要性不在于改写了既往新闻传播领域的某一局部特征,而在于其引进了新的文化规则。无论是新闻媒介界限的破除,还是新闻传播对社区网络的融入,抑或是专业新闻传播和民间新闻传播的抗衡与互动等,这些都是新技术带来的必然变化,而新技术对整个新闻传播领域的重塑还在行进中。
作者系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4级博士生
[1]高钢,陈绚.关于媒介融合的几点思考[J].国际新闻界,2006(09).
[2]孟建,赵元珂.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J].国际新闻界,2006(07).
[3]周建青.对“媒介融合”的质疑[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
[4]张利平.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介融合渠道与路径选择——以《华尔街日报》为例[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5]黎泽潮,刘传雷.再谈媒介融合——基于媒介融合理论和现实的重新考量[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