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书法与绘画间的关系

2017-01-28 20:17谭蕊馨山东大学威海
艺术家 2017年7期
关键词:用笔技法书法

□谭蕊馨 山东大学(威海)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中国书法与绘画在历史发展上有着紧密的关系。两者使用相同的工具,在技法和审美情趣上也出现了融合和发展。关于书法与绘画的关系,唐代张彦远在其《历代名画记》中做出了阐述,在此基础上,人们发展出了“书画同体”“书画同源”“书画同法”等观点,且二者的关系也是众多绘画论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其重要性。本文将从中国书法与绘画的历史发展、表现技法、审美鉴赏等方面进行论述思考。

一、书法与绘画的历史发展

书法的起源离不开文字的产生。文字经由远古的“图画文字”、甲骨文、金文的象形,发展至东汉、魏晋开始走向自觉,变为一种脱离现实、供欣赏的艺术对象,形成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尤其是后期草书的发展,笔画更加具有抽象性、符号化的特点,使得书法可以更多地摆脱客观世界,表现作者本人的内心世界。它来源于具象,脱离于实用。

中国绘画也起源于象形,由原始的“图形”发展为“画”,相较于书法,它保留了物象的形态和气质。谢赫六法中的“应物象形”,指出绘画在对物象描绘的基础上,进行了概括提炼、想象与夸张。汉代是一个艺术大发展的时代,也是我们讨论书法和绘画关系的分水岭[1]。随着汉代鸿都门学的建立,书法与功名利禄结合,人们开始重视书法教育并将其上升为艺术,但此时绘画还停留在教化功能,并未完全脱离实用。至唐代,山水画的发展才使绘画进入艺术层面,因此书法的成熟早于绘画,为绘画用笔等技法的形成提供了借鉴。也是在汉代,尤其唐代之后,开始了对“书法”和“绘画”真正意义上的讨论。

二、书法与绘画的表现技法

中国书法与绘画使用相同的工具——毛笔,就意味着二者在工具使用、技法等方面可以融会贯通,可见画法与书法相通。

书法比绘画的成熟时间较早,用笔等方面也为绘画提供了发展基础。东晋顾恺之的线条受到篆书的影响,流畅有力;唐代受到行书、草书的影响,吴道子用笔注重提按、用笔方折、重视节奏的快慢变化。中国绘画讲究用笔,其用笔与书法相通,“以书入画”。书法中书写的快慢疾驰、停顿转折等都为绘画所用,融入“写意”的意味,将书法的抽象写意与绘画的造型相结合,脱离了书法用笔的绘画,不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绘画。

中国传统书法“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是符号化之后的产物,不像绘画一样再现客观世界,而是致力于表现主体的内心世界。书与画都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但书法摆脱了客观世界,也更多地展现出作者的宇宙意识、生命意识与时代意识。

中国绘画与书法在用墨方面也有相通之处,强调“墨分五色”,追求墨色在作品中的变化。除了追求墨色外,绘画也有色彩的运用。除此之外,都强调画面的整体布局。中国画强调“虚实相济,疏能走马,密不透风”,与书法强调知白守黑、疏密虚实、干湿方圆等,有异曲同工之妙。

宋代赵希鹄在《洞天清禄·古画辩》中指出:“善书必能善画,善画必能书,书画其实一事尔。”

三、书法与绘画的审美鉴赏

中国书法与绘画有同样的发源地,受到相同历史文化环境、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在审美情趣上有着共同的追求,除对专业技法的评判之外,更加追求精神思想、哲学层面的意义,以及真善美的追求。

就书法而言,画家所做的书法,文人学者所做的书法与书家所做的书法,是不同的。画家相较于书家,其作品笔画融入了更多的绘画意味,将书法看作一种形态来对待,追求笔画的造型、结构;文人学者的书法作品,则更多的是内在文化的传达,文人气息更加浓厚。

唐代朱景玄在《唐代名画录》中提出了四品“神、妙、能、逸”的品评标准,以“逸”为最高的品评标准,而“逸”离不开画面和作者的“境界”“气韵”。人们在初学书法绘画时,最先掌握的是传统的技法,掌握技法之后深入探究,并尝试表达不同的观念和精神,开始追求画面的构成。但有许多人在习得技法之后,盲目追求技法,使画面过于浮躁甚至走向媚俗,其作品并不能得到历史的认可,甚至被抛弃。中国绘画与书法的学习,更多的是作者本人自身的修养提升,是对哲学“形而上”的追求,是自我甚至整个社会的修炼。单纯地掌握精绝的技巧,不能使艺术家在这一领域中长久立足。

猜你喜欢
用笔技法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不要用笔去玩电风扇
用心用笔 一起战“疫”
不可“烘染太过”——用笔过猛,反倒弄巧成拙
中国画技法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作品一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书法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