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和
本真阅读:农村中学名著阅读的回乡之旅
李善和
名著阅读教学是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但在现实的名著阅读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从而使名著阅读教学成为“鸡肋”,陷入了两难的尴尬境地。因此,开展多样的“导读”活动指导学生进行高效阅读,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应是广大语文教师在名著阅读教学中最应该积极思考及探索的问题。
笔者任教于一所农村中学,大部分学生阅读名著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往往仅凭自己的爱好和直觉来选择,阅读动机主要是“作消遣”“欣赏文笔和惊险离情的情节”。另外,学校的阅读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名著阅读教学缺乏有效的“导读”活动,学生阅读的“功利化”倾向较为严重。近阶段,笔者通过访谈学生、问卷调差等途径,对“农村中学名著阅读教学低效化”这一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调研。
名著阅读的真正目的应该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人文教育与知识传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水乳交融的阅读效果。名著中大量的经典文本都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积极健康的价值追求,是滋养学生成长最好的精神食粮。但遗憾的是,现在的初中学生往往对经典名著中的人物有距离感,对经典名著中的思想有隔世感。他们读高尔基《童年》的时候,总感觉生活过于苦涩;他们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时候,总认为保尔太过执着,不知变通,不会享受生活。
其实,中学生对于社会发展和生活现实的认识,除了通过师长教导和自身经历去了解之外,从名著中去感悟体会也是其获得认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阅读浮于表面,感受只停留在于文本上,对经典名著的这种距离感,就要求教师尽可能地找出经典名著与中学生生活的共同点,帮助他们建立同名著之间的密不可分联系,使学生从自身境遇出发,善于体察名著中人物的命运,让学生自觉地走进作品,同作品中的人物,同作者一起或喜或悲。
随着互联网越来越发达,接受资讯的方式变得越来越便捷。放眼书店,各种所谓的无障碍阅读学生版名著和精细导读版名著琳琅满目。学生也乐意买这样的“快餐名著”,试图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多部名著的重点内容恶补一下,以求考试顺利过关。殊不知,这样的“快餐名著”,往往经过了编者的二次“创作”,许多编者只是从各种研究论著中摘得只言片语,内容零散无序。学生如果长期都以这样一种浅层次的阅读方式去阅读经典名著的话,收获暂且不谈,其养成的浅尝辄止、得过且过的习惯,将会对其产生更多不良的影响。
1.制定计划,循序渐进地阅读
由于中学生存在明显的升学压力,因而在时间分配上,名著阅读必须协调好与其它学科学习之间的关系。只有制定科学、合理,易于操作的阅读计划,才可以让学生真正做到阅读与学习的有机结合。例如,制订一个学期的阅读计划,就明确一个学期阅读名著的数量、品种、进度安排等,把阅读名著这一必修内容贯穿到学期学习的这个过程之中。
2.激发兴趣,快乐愉悦地阅读
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说过:“天才就是对兴趣的顽强的入迷。”他还说:“制造庸人的方法是极为简单的,那就是不让孩子热衷于某一事物,只这一点就够了,对任何事情都不着迷,都不感兴趣,这就是庸人的特征。”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之后,他才有可能产生阅读的欲望,进而阅读活动才能起步,取得阅读的实效。
3.学会动笔,规范高效地阅读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对于一名读者,书光读不行,读,只能让你“进去”,使你懂;而“动笔墨”才能使你读透,让你“跳出来”。圈、点、勾、画、批注等都算是“动了笔墨”。例如,朱熹注释孔孟,编辑《四书》,使得儒学得以传承;金圣叹批评《水浒传》,使得《水浒传》得以流传;脂砚斋评点《红楼梦》,使得《红楼梦》得以保存。
4.磨砺意志,静气凝神地阅读
阅读就是一个与自我心灵对话的过程。而往往在这段苦旅之中,很多学生会因为孤独、单调而对名著阅读产生畏惧感,因而不能将阅读坚持下去,有的甚至半途而废,草草了事。究其原因,名著凝聚着作家对人生、对社会、对时代、对自然的严肃思考和独特看法,主题重大,意义深远,往往显得沉重,让学生产生害怕的心理。
因此,教师应该培养学生静下心来读书的心态。读名著,首先需要一份沉静的心态,需要在阅读中思考,需要品味文中精妙的语言,形象鲜明的人物形象,深刻的社会主题。学生一开始拿到一部名著,也许会产生放弃的念头,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我们要让学生明白,读名著不能急于求成、贪多图快,而要细嚼慢咽、慢慢品味。
屈原曾言“路漫漫求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求索之路如此,名著阅读教学之路更是如此。正如高晓松写的那句歌词“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虽然有时也会因名著阅读教学存有的种种问题,而心生困惑与无奈,但我们的生活也应该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求索的路上,能有阅读和实践是充实的,而能有名著和学生的相伴则是幸福的。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郁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