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三力”推动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

2017-01-28 19:17:54王志勇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7年17期
关键词:三力军民融合

任 蕾 王志勇

海军工程大学 湖北武汉 430033

借助“三力”推动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

任 蕾 王志勇

海军工程大学 湖北武汉 430033

为了让军民融合能够有深度的发展,应该做到思想融合、实践融合、制度融合。因此,借助导向力、助推力、保障力“三力”,全方位、多要素的融合发展,坚持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军民行动、破解融合难题,增强融合动力,共同为军民融合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军民融合;导向力;助推力;保障力;“三力”

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必须同心协力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篇大文章”。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是事关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重大课题。军地共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军地做好双拥工作、加强军政军民团结的时代课题和重要抓手。

1 理论指导:增强思想导向力

军民融合发展应有大视野,不仅要立足国内,放眼周边,也要走向国际,放眼世界[1]。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多变,错综复杂,即给军队履行任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也给国家经济环境带来严峻挑战,合力先合心,共振要共频。实践证明,思想上的融合是军民融合发展的首要导向力。

1.1 军民融合是国家安全发展的内在要求

当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外部势力虎视眈眈,海外利益不断扩展延伸,国家安全关乎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发展[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统筹内部与外部安全,国土与国民安全,维护与发展安全,坚持保护国家总体安全第一要务,这就给军队完成使命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迫切需要社会各界力量共同维护家园的美好与安全。军队的未来作战,不只是陆地、海洋、天空,作战的区域更加模糊,看不见的网格线愈演愈烈,网络、信息、太空、科技、经济等都是主战场,需要更多“不穿军装的战士”参加,维护国家安全,需要融合各类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的力量资源。军民融合是国家安全发展的内在要求,努力构建以军队为核心,社会其他各界力量共同参与,凝聚国家意识,筑牢国家安全发展的重要基石。

1.2 军民融合是国家经济、综合国力做大做强的必要选择

历史经验表明,世界大国的崛起与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工业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大国变为强国,要实现从生产能力走向创新力的改变,规模效益转变质量效益,从产业链条最底层走向最顶层,提升价值的最大化。在大国向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如果国民经济与国防工业建设协调发展,必然会加快转变步伐;如果国民经济与国防工业建设失调发展,必然会成为转变的绊脚石,迟滞国家的发展步伐[3]。我国正处于转变初期,大而不强的历史时期,目前产能过剩、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新的增长点不多等问题较为突出,通过国家政策,“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等以国民经济发展为依托,围绕军队联合作战需要,加强军民融合布局规划,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在通过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在国民经济有巨大拉动作用的航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后勤保障等方面也作用于国防建设,将国民经济与国防工业建设协调发展,调整产业结构,联合转型,联合升级,为军队建设提供新的技术支持,为国民经济提供新的增长点。

1.3 军民融合是有效开展国防工业的迫切需要

当前,新一轮的军事革命与科技产业革命交错发展,现代武器装备的先进性、复杂性和成本效益不断提高,如何降低成本、提高装备建设实力就迫切需要利用社会资源、高新技术成果,保障武器装备发展建设。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内企业民品资源汇集了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其科技发展力已经达到了与国外“同台竞技”的水平,部分技术领域已经走上了“高、精、尖”。只有坚持军民融合,寓军与民,把民用工业部门“请进来”,国防工业“走出去”,建设“小核心、大协作”,提升国防协同创新,将专业化、聚集全社会创新资源开放性的,武器装备进入装备科研生产体系,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支撑。

2 拓展途径:发挥实践助推力

2.1 现代科技方法的互融

科学技术是军事发展的助推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军地互融的特点,把国家最新、最前沿、最尖端的科技尽快转化为军需应用技术,应用到装备物资、装备后勤、装备储备等建设中,向科技要战斗力。军队国防工业吸收民用企业高效、高质的技术标准和流程,民用企业融合国防工业的高标准和严要求,通过思想的碰撞和方法的互融交流,实现“三个转变”,由传统的军民分家独立保障,向以军民技术和装备融合保障为主的转变;由人力密集型保障,向以创新性智力型保障转变;由以经济效益融合保障,向以国家安全利息融合为主转变。当前世界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和突破;许多颠覆性的技术正在不断涌现,必须牢固树立前瞻思维理念,以更加宽阔的眼光和更加开放的胸襟主动适应科技的发展局势,努力使我军国防工业建设在军民融合发展中彰显“中国特色”。只有把拓展途径,用于实践作为支点,努力探索、深入挖掘更多更有效的方法途径,用好这根杠杆,就能不断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2.2 信息化建设资源的互享

互联网已经不是新兴课题,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打赢信息化战争,必须具有信息化的保障能力。而信息化建设,军地需求共性强,要充分利用军民融合的发展契机,推进信息化建设水平[4]。信息化建设分为基础设施建设和军地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第一,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军队充分利用和引进国家光纤骨干网、物联网、条形码、无线射频等先进技术和经验,依托民用信息基础设施、结合军需要求,改进和完善军需信息基础设施的思路,提升军队信息化建设硬件和软件基础,做到事半功倍。第二,目前军民融合发展中,缺乏信息共享平台和共享接口,存在需求生成提报程序不清楚、传输数据不及时、对接主体不明确、服务落实不跟进,军民信息格式不统一等问题。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民营企业对军队总体融合需求不清楚,保密和信息共享矛盾尚未解决好,重复建设等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由于缺乏必要需求信息的获取、传输、交换和输出,信息渠道不畅通的弊端使大多数经济组织如民营企业对国防工业了解不多,深入不多,导致领先的技术优势“融不进,用不了”。因此,要适应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加快融合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共享平台,拓展渠道,互融资源,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实现国家资源、企业资源、军队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整体应用。

2.3 人才培养模式的互学

人才是兴国之本,也是强军之本。部队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各类军事人才。军队院校作为培养军事人才的主阵地,浓厚“姓军为战、爱军精武、崇尚荣誉、敢打必胜”的军事和文化氛围。随着国家经济、安全环境的不断发展,军队人才培养模式也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复合型”人才已经是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军队倡导的“实战化”教学[5],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目标等都在不断地推进和变革。针对军队院校与地方大学培养方法上的“开放性”“融合性”等特点,将更多军队人才纳入国家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大系统,实施“开放性”培养。兄弟院校互通交流,军地学子合作共享,教员互融教学条件、教学设施、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学子分享学习经验、学习心得、学习资源,同时最大限度地把各领域的专家、领军人物,各界精英、学术带头人吸入融合方阵,为高新装备研发、社会政治思想、技术服务保障广集言路,建言献策、切实实施军地共育,为军地合力培养复合型人才贡献力量。同时注重精神文明的导向作用,坚持深入挖掘“感动集团军新闻人物”“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社会主义道德模范”等一大批生长在驻地的军地优秀个人典型,联合举办事迹报告会、经验分享会,共同加强宣扬引导,充分发挥辐射、带动和酵母作用,让正能量地传播在部队与地方之间相互渗透,形成崇拜英雄、追求先进,崇德尚武、向上向善的浓厚氛围。

2.4 文艺交流互动

习近平主席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当前军地文化资源空前丰富,推动军地文化互融共促,是做大做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凝聚各族人民实现强军梦、中国梦的内心需求。军地双方要站上高度充分认清文艺的地位和作用,可利用重大节日或重大活动等时机,为优秀的军地文艺作品提供平台,开展“军民联欢”“军地书画展”“爱国影片下乡”“特色文艺表演”等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宣传军队历史、武器装备等国防教育,创新国防教育形式,在互动交流中,弘扬先进文化,丰富军民精神生活,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滋养作用,传递军地融合的正能量。同时也建议地方行政管理部门,结合实际,不断完善法规制度,聚合力量积极为部队排忧解难,主动协助部队子女上学、退伍安置等影响部队建设大局的好事难事。部队也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持续做好扶贫帮困、捐资助学、卫生防病、维稳处突等活动,为地方发展建设减轻压力、提供保障。

3 建章立制:提高机制保障力

健全的法规制度是融合共育有序推进的重要支撑,高效的执行落实是提高工作质效的有力保证。

3.1 强化组织领导

军民融合要紧跟时代步伐,坚持大事大抓,把融合共育工程纳入党委工作筹划,纳入年度建设整体规划,纳入双拥共建重要内容,形成权威、统一、对口的执行机构,全面负责本单位军民融合共育活动的组织、实施和督导。自觉服从军委集中统一规划和资源统筹分配,要注重内部工作的协调,及时上传下达,消除消息滞后,需求滞后,决断滞后,在工作中要转观念、转职能、装方式、装作风,探索新的工作模式和措施方法,给军民融合的工作立好新导向。

3.2 构建评价体系

逐步健全军民融合共育的内容标准和评估体系,军民各方必须按照规划明确责任,细化工作任务,推动规划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把融合共育成效作为双拥考评的重要内容,一并纳入党委政绩考评、纳入职能部门绩效考核,对于不作为、乱作为的单位和个人追求责任,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增强军民融合实施的刚性约束和执行力。同时,积极挖掘、树立和宣扬典型,形成军地各方积极投身军民融合共育的良好风尚。

3.3 着力法制保障

军队融合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涉及国家、军队、企业、社会诸多领域,相关工作有时要靠感情维系,要靠思想政治推动,但是最为根本是要靠法制保障。当前有关军民融合的法制建设相对薄弱,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在国家稳步向前之际,加快法制建设步伐,真是使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国家安全和人民安全、维护与发展安全平衡发展,依法规范军民融合领导、经济责任制、配套保障等问题,提高军民融合发展的法制化水平[6]。将涉及军民两地两大系统相互融合,统筹部署,优化顶层设计,实现战略目标。目前,全国人大已启动了《军民融合促进法》的立法程序,军民融合法基础和条件已经成熟,国家出台军民融合发势在必行。

法律的权威性来源于落实,加强法制宣传工作,提高法律执行力,维护法律的权威性与严肃性,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保障、约束、引领等作用,持续有效地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党中央要积极推行简政放权政策,加强对民间组织的支持与指导,同时给予政策性的补助和优惠,在军与民之间建立纽带和桥梁,军地各级也会变“要我融”为“我要融”,军民融合发展才能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1]张子昂.契合“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J].后勤学术,2016(1):32.

[2]张建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引擎在优势互补互利双赢[J].发展战略,2016(1):16-17.

[3]李梦杰.推动军民融合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J].企业技术开发,2015(8):127-128.

[4]张笑.关于“十三五”时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初步思考[J].发展战略,2016(1):28.

[5]徐火平,孙炜,刘志勇.运用双融模式创新装备指挥人才培养实践性教学[J].院校教育,2016(2):47-48.

[6]王文华.培育经济中介组织,助推军民融合发展[J].国防科技工业,2016(3):51.

With the "Three Forces" to Promote Depth Development of Military and Civilian Integration

Ren Lei,Wang zhiyong
Naval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Wuhan,430033,China

In order to make the integration of military and civilian have depth development,we should achieve the integration of thought,practice and system.In this paper,we use guiding force,assisting force and guarantee force.With this "three forces",all-round,multi -element integration development,adhere to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to lead the military and civilian action,solve integration problems,enhance the integration power,and jointly contribute to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ilitary and civilian integration.

military and civilian integration;guiding force;assisting force;guarantee force;"three forces"

任蕾,硕士,讲师。

猜你喜欢
三力军民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36
以“三联”促“三力”共建共融谋振兴
奋斗(2021年19期)2021-12-07 09:07:24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 07:10:34
“三力”并举,提升学术期刊舆论引导力
传媒评论(2017年9期)2017-12-20 08:07:58
军民融合 新引擎
军工文化(2017年12期)2017-07-17 06:08:14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
军工文化(2017年12期)2017-07-17 06:08:04
让军民融合之花绚丽绽放
军工文化(2017年12期)2017-07-17 06:07:54
用力的合成和分解方法求解三力作用下物体平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