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士斌 苏昌文
1.国防大学联合勤务学院 北京 100858
2.国防大学研究生院 北京 100091
军民融合发展专栏
军事后勤大数据建设军民融合发展思考
蓝士斌1苏昌文2
1.国防大学联合勤务学院 北京 100858
2.国防大学研究生院 北京 100091
近年来,我军后勤信息化建设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指导下取得巨大成就,为军事后勤大数据建设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分析了我军后勤信息化建设军民融合发展基础现状,指出了军事后勤大数据建设发展还存在思维不融合、规划不统一、机制不健全等突出问题,对军事后勤大数据建设领域构建形成全方位、全要素、成体系的军民融合态势提出具体对策措施。
军事后勤大数据建设;军民融合;对策措施
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是我党从现实国情和时代发展要求出发,统筹国防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是实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战略决策,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破解军事斗争准备难题,明确了方向、指引了路径、提供了遵循。军事后勤大数据作为后勤三大建设的倍增器,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是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思想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大数据建设质量效益的必然举措,应准确把握历史方位,加强融合设计,找准融合抓手,畅通融合渠道,推进后勤大数据建设军民融合向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发展。
近年来,全军后勤针对保障资源军民通用、业务信息军地衔接的特色,发挥后勤有标准、可量化、易规范的优势,以业务信息系统建设和跨领域跨部门信息基础工程为牵引,以后勤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推动后勤信息化军民融合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为后勤大数据建设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后勤各业务部门围绕军民一体保障要求,利用财务、卫生等业务军民结合有利条件,信息化建设军民融合发展成效显著。财务信息化以“军财工程”为抓手,在预决算管理、会计核算管理以及各类经费和资金资产管理等方面,与国家财政信息化实现了同步推进、有机衔接;在资金电子划拨、公务卡结算、银行代发工资、军队单位银行账户资金监管等方面,与银行金融信息化实现了良性互动、合作共赢。卫生信息化以“军卫工程”为突破,推动军队医院网上预约挂号、银医一卡通、医保结算等地方应用。其他业务信息化,通过被装、军粮、军油、军交、数字化营区等信息工程,与国家有关部门、地方行业机构经常交换电子信息。
采取重点工程带动整体发展策略,以军人保障卡和军事物流信息系统为重点,打破专业界限和军地界限,推动后勤综合信息系统横向集成和军地信息系统对口衔接。军人保障卡对接国家金融、社保等系统,按照“政府指导、市场运作,规范使用、互利共赢”原则,由中国人民银行发挥政府部门职能,协调多家商业银行,按照军队换防不换卡、享受政策优惠等要求,在军地联合制发卡、金融功能启用与退出、银行代发工资等环节,实现军地数据对接和管理衔接。军事物流工程对接国家地方应急物流平台,通过申请国家物联网示范工程,采取国家安排与军队配套相结合方式和“试点先行、分步实施”策略,将军地物流业务主管部门和油料、物资生产企业等逐步链接起来,构建物资油料保障链和信息链,支撑平战时物资油料保障实时可知、可视、可控。
依托业务信息系统和综合信息系统建设应用,以专业应用信息、军队人员信息、军用物资编目等为重点,不断丰富后勤信息资源开发内容,推动军地数据交换共享。专业应用信息,效仿国家行业系统建设的多个军字工程,以“信息流”引导和控制“资金流”“物资流”,与金融系统、粮食系统、地方医保、国家各级交通战备机构、市政机构等,交换共享财务、军需、卫生、军交、营房等有关业务数据。军队人员信息,如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公民身份号码等数据项,与国家人口基础信息保持一致,同步发展,横向比对。军用物资编目,通过编目标准的共建共享和生产商、供应商编目数据的注册管理,开始为军用物资和装备的研制生产、供应采购、仓储运输、维修服务等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长期以来,军民围绕架空明线、电缆网、光缆网、卫星通信系统和CDMA移动通信系统等工程建设,展开了一系列军地融合实践活动,有效解决了各个时期信息通信建设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促进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统一发展。现阶段,随着物联网、云计算、量子通信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民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广泛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手段,其信息服务支撑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军民融合领域逐渐拓宽。例如,原总参谋部依托工信部专业力量,组建预备役电磁频谱管理中心;2014年,江西省军区协调驻地电信公司和省政府有关部门,严格落实保密规定,通过光纤传输网建设、信息人才和力量共育共建等具体项目落实,构建军民融合信息传输网络,推动信息通信军民融合整体协调发展;采用军地同星搭载模式,军队一次性买断地方公司所属卫星的部分转发器,以满足军事应用需求;中星5A由原总参谋部和原国家邮电部共同投资建设管理等。
后勤大数据建设军民融合发展虽然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但对照建设任务需求,还存在发展思维不融合、规划计划不统一、协作机制不健全、需求对接不一致、安全链接不允许、数据更新不实时等问题,需要统筹研究解决。
长期以来,受制于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条块分割管理的条条框框,军地各自封闭、自成体系、各搞一套、缺乏共享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形成了制约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最大观念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一些地方部门国防意识不强,对信息化建设贯彻国防要求考虑不足,认为实现军民融合会增加投入、工作量和风险;二是一些军队单位仍然固守“小而全”“大而全”的思维定式,习惯自我建设模式;三是有的军队单位对民用技术、地方人才不信任,导致一些先进民用资源和技术难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所用。
目前,我国在推进信息化军民融合方面的总体筹划与协调管理仍比较薄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信息化军民融合的进程和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军地各自制订规划计划,缺乏统筹与协调,难以做到统一设计、统一运筹、统一建设;二是军地资源分散,军地各控一方、各自建设,缺乏有效共建共享运作方式和机制化渠道;三是军地之间各自开展技术研发,力量分散且缺少交流与协作,难以有效整合社会资源、联合各种力量协同创新。
军民融合式后勤大数据建设涉及军队后勤各个层级各个专业和国家众多部门众多行业,是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域的社会行为,目前缺乏规范融合发展的工作条例和军民统一的信息化标准体系,管理、运转、准入、交流等机制不畅通,存在领域覆盖不全面、职责界定不明确、任务目标不具体、资源流动不畅等问题,融合共建项目大多是局部性、临时性的,还处于“一事一协调”的局面,有时依靠个人感情维系,“事一完,机构散”“人一换,线就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各部门分头协调多,统筹协调少;二是临时协调多,常态协调少;二是考虑市场多,考虑战场少;四是资源协调多,智力协调少等问题。
后勤大数据军民融合发展的总需求和着眼点,是支持军队后勤各层级各专业各保障实体与地方有关部门有关机构有关行业单位的无缝业务对接。当前需求提报对接缺乏整体筹划,多头提需求、多头搞建设,甚至“狮子大开口”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业务对口沟通多,跨专业跨行业沟通少,导致系统横向需求不一致;二是业务管理对接多,数据标准对接少,导致军地数据格式不一致;三是地方属地化政策多,行业地区发展不平衡,导致不同地区驻军需求不一致等问题。
军地信息网络安全联通和信息资源安全共享是后勤大数据军民融合发展的必备条件,要求部分后勤信息基础设施必须纳入国家建设体系,同步规划、同步建设。部队运行网络的信息化保密体制与地方互联网安全体制物理隔绝,无法顺畅实施信息互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军地安全保密体制不同,数据只能离线交换而不敢在线推送;二是软硬件国产化率低,不敢联网运用;三是芯片等信息载体军地互不兼容,安全难以相互认证;四是军民融合建设项目多,安全保密怕死角。
军地有关数据的联动更新是后勤业务军民融合的基础支撑。当前军地部分数据陈旧,联动更新时效性较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军地信息资源建设水平不一致,缺少数据交换对接渠道;二是数据只能加密报盘静态维护,无法在线动态更新;三是常态维护机制不健全,缺乏数据联动更新动力。
在军事后勤大数据领域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按照习主席“四个强化”根本要求,坚持需求牵引、国家主导、市场运作,找准国家、军队、企业利益的契合点,加快形成全方位、全要素、成体系的融合态势。
要破除各自封闭、单向发展的陈旧观念,积极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统一思想认识,实现后勤大数据建设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良性互动。一是强化“大国防”观念。部队要注重研究现代战争特点,促进“现代人民战争”思想不断深入人心;组织以地方党政领导和企业负责人为对象的“国防之星”评选,激发地方支持国防建设的热情。地方政府要坚持把国防教育纳入全面思想教育总体规划,建立红色教育基地、少年军校等,促进国防教育普及;坚持开展党政领导过军事日活动,把国防建设列为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各级党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确保“人民国防人民建”的思想不断巩固。二是树立“大融合”理念。部队应定期组织理论读书班,学习党中央和习主席关于军民融合的决策指示,使团以上领导干部全部得到轮训;适时专题组织部队信息化部门和地方各省信息动员主管人员参加国防信息动员集训,进一步深化融合理念。各省应坚持以议军会为抓手把方向,以述职会为推力办实事,以现场办公会为落点破难题,使“讲融合就是讲政治、抓融合就是抓全局、促融合就是保打赢”成为军地各级领导的思想共识。三是确立“大发展”思路。按照“部队提需求、国动委搞协调、政府抓落实”的运行模式,每年年初组织地方各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协调地方政府将部队信息化建设纳入各省经济社会发展轨道,使“军地两条线、发展一盘棋”进入各级工作指导,成为行动指南。
军事后勤大数据军民融合式发展,是军队后勤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实体力量、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深层次渗透与大规模重构,在当前改革调整期间涉及利益关系更复杂,矛盾问题更突出,不确定因素更多,仅凭军队后勤难以协调解决,必须加强宏观筹划,强化战略管理。要充分发挥国家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优势,借助国家行政主导职能,运用国家行为推进军事后勤大数据军民融合式发展。一是建立军民融合式发展决策与领导机构。成员由国务院有关部委和军委、军委后勤保障部、各军兵种后勤主管机构组成,主要负责后勤大数据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统一领导、顶层设计、宏观指导。二是建立军民融合式发展咨询与督导机构。成员由军队和国家后勤信息化理论和技术专家组成,主要负责提出后勤大数据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目标总体规划、发展路径、建设标准、技术发展方向、有关攻关项目、应用技术及基础研究项目等问题的建议和论证;就后勤大数据军民融合式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技术问题组织协作攻关。三是建立军民融合式发展运行管理机制。整合国家应急体系与国防动员系统,建立专门的协调议事机构和定期沟通制度,实时掌握和研究解决军事后勤大数据建设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军事后勤大数据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有序、高效运转。
数据流是后勤保障的战略资源,是综合集成后勤保障各要素的关键。导航定向、气象水文、海洋环境、地理空间、标准时间和社会人文等公共信息,以及军事物流、作战保障与应急动员等专用信息资源的开发,国家和军队各具优势,具有较强的共享、互补性。但由于信息资源、网络平台、技术标准不一,导致重复建设、利用率不高等问题,需要统一规范。一是规范基础数据库建设标准。数据库建设在后勤大数据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是军队后勤信息系统的核心。必须统一规范军民信息网络的技术体制、数据采集的格式和数据库的建设布局,形成国家统一的建设标准体系,消除军地之间数据资源建设的技术壁垒。在此基础上,以国家科技信息网为载体,以国家物联网建设为契机,加快全国科技成果、专利、人才、政策法规、地理信息、水文气象、空间环境和供货商、运输工具、军用物资编目等基础数据库建设,为军队后勤建设和军事行动保障提供可靠的数据服务。二是搭建数据共享平台。科学分析军民双方对数据资源的需求,依托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既有设施,共同开发满足军民融合发展的信息网络系统,搭建军民数据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军民各部门、各系统间的互联互通。三是建立数据保密与共享机制。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在建立共享平台时规定共享数据的范围。要依据用户的需求和信息涉密度,规定访问、下载权限,拒绝用户对信息的越权使用,以确保军队后勤数据安全。对涉及军事后勤大数据建设核心机密的数据库,可采用单项流通技术,只允许该数据库用户通过网关访问,其他数据库用户谢绝访问。
军事后勤大数据军民融合式发展,涉及国家、军队、企业和社会诸多领域,内容包括人、财、物、科技等许多方面,没有政策引导和法律约束,无法确保顺利、有序、高效运行,也不可能实现长期稳定发展。必须建立健全与军事后勤大数据军民融合式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法规,坚持依法融合。要制定适应军民融合发展的政策,细化国防市场准入、退出和动员征用、补偿激励等相关规定,在确保国家安全利益的前提下,按着市场化机制运作,增加社会透明度,努力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军事后勤大数据建设。要建立健全适应军民融合要求的法律制度,明确参与军事后勤大数据建设各方的权利、责任与义务,规范军事后勤大数据军民融合发展中的工程招投标、专家评审、质量监督、审计验收等各个环节。要制定规范军民双方在运行环境、开发模式与技术、应用系统设计、数据库系统、集成开发环境、应用服务系统及信息防护与安全等方面的法规和标准,确保军事后勤大数据建设依法融合发展。
军事后勤大数据军民融合式发展,意识是主导,体制是基础,平台是条件,法规是保障,人才是关键。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才能力素质已成为影响大数据后勤装备和技术研发、使用、管理效能发挥的重要因素。必须着眼国家发展和军队转型需要,科学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充分利用军队和社会两种资源,建立新型大数据后勤人才联合培训体系。军队后勤的特殊性对大数据人才培养提出了特殊要求。一是坚持以保障任务需求为牵引,科学确定大数据后勤人才的数量规模和培训层次。随着军队后勤转型的深入推进和军事斗争准备的深化拓展,后勤保障任务、保障空间、保障方式、保障内容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特别是伴随武器装备技术的更新换代和新型部队的组建列编,对大数据后勤人才的需求无论是在数量规模上,还是在质量层次上,较之以往有很大的提高。科学确定信息化后勤人才培养的规模、层次,不仅是大数据后勤建设的关键,而且是影响和制约部队战斗力生成的重要问题。二是突出大数据后勤保障的特殊要求,积极完善后勤学科专业体系。军事后勤大数据建设必然引起后勤领域各专业、岗位的深刻变革,构建完善的后勤学科专业体系是培养大数据后勤人才的重中之重。否则,不仅会严重影响大数据后勤人才培养进程,而且必将引起后勤特殊专业、岗位人才的短缺,严重制约现代后勤建设的发展步伐。应着眼当前急需和未来发展,在现有基础上加快后勤特色专业的大数据建设步伐,积极研究开设新兴后勤学科专业,加强传统后勤学科专业的改造创新。三是适应军事教育训练改革要求,创新大数据后勤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军地教育资源,突出各自优势,按照“通用专业技术人才依托培养、后勤指挥人才军队合训分流培养、特色专业人才军种独立培养”的思路,本着充分发挥学科专业和教育资源优势、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培养的原则,重构大数据后勤人才培训体系。同时,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军地人才交流机制,规范大数据后勤人才选拔、引进、培养、使用和保留等工作要求,加大从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招收高、精、尖的信息技术人才力度,加快提升军队后勤大数据人才层次。
[1]毕京京,肖冬松.中国军民融合发展报告2015[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15.
[2]冯亮,朱林.中国信息化军民融合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3]龚国军.后勤大数据建设与实践运用分析[J].中国国防经济,2013(2):66-69.
The Thoughts and Measures about the Military and Civilian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Military Logistics Big Data Construction
Lan Shibin,Su Changwen
National Defence University of PLA,Beijing,100091,China
Under the guidance of military and civilian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the logistics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of PLA has acquired enormous achievement recently,and laid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ilitary logistics big data.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ogistics informatization and points out the outstanding problems of military logistics big data construction,such as lack of the integration thinking,uniform planning and sound mechanisms.Finally,some proposals and measures for developing the military logistics big data by integration of military and civilian in all dimensions are proposed.
military logistics big data construction;military and civilian integration,proposals and measures
蓝士斌,硕士,讲师。苏昌文,在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