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延
激趣 玩味 意义
——以《废园外》为例谈阅读课的教学目标设定
邢 延
相较于专题复习课,阅读课的教学目标更为丰富多样。因为文本本身的不同,再加上教师理解的差异,如何确定本文本、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它更考验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认真程度。
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传道受业解惑”,更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阅读课的教学目标,最终还是以文本解读为基础,所有阅读课一个相同的教学目标是:给学生带来文本阅读的兴趣,在阅读中不仅获得知识,更获得能力。
这个激趣,不是靠插科打诨,而是靠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来乎文章,高于众人。在常人的阅读认知之外,有着合乎事理情理但又出乎意料的认识。
那么,我们教学目标的确定,就要确定谁是阅读主体。诚然,课堂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不能让教师的判断直接左右学生的认知;但是因为师生的这个“共同的目标”并不共同,阅读中知识、经验与情感的不对等与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生阅读经验的匮乏与方法的欠缺要求教师也要有主导作用。这个主导作用,不是直接灌输文本的意义,而是要以自己的阅读引领学生,在学生无疑处设问,在无趣处激趣。
就巴金的《废园外》而言,这篇文章的时代特征明显,作者的精神立场明晰,就阅读内容而言,并不存在很大的困难,但是要把这篇文章上得精彩,让学生从中获得阅读的兴趣,还是需要教师的激趣。比如将这个作品与其他反映西南联大时期的抗战小说、散文的比较阅读,获得对这个时期国家风貌、民族情感的普遍认知;也可以认识巴金,认识知识分子的“良心”与责任感……
教师要有对“趣”的追求,并不能停留在文本的单纯解读层面,不能只满足让学生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更要能发掘作品中学生未能发现之处,与其说老师是在讲解文本,不如说是在激发学生对文本的热爱。从这个意义上说,塑造学生的阅读人格比单纯的文本教学重要得多,让学生形成阅读伦理比知晓具体的文本知识重要得多。
现在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因此,网上的现成的教案很多。一方面,固然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便利,另外一方面,如果满足于教参,我们也便只能在课堂上不断重复前人之言,看似轻松,保证正确,实则无聊、无趣、无味。
因此,阅读课堂呼唤教师的文本深度阅读,只有深度阅读,才能催生个性阅读。而教师个性阅读就体现在教学过程的“玩味”之中。
当然玩味也有法。教师一方面本身要有阅读的热情,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解读方法,以此推动阅读向深度探寻。
按照传统的文本分析方法,我们可以看出《废园外》的反战抗日的主题,而能不能再看出一些东西呢?比如对美与生命,悲天悯人的社会意识?
结合巴金的一贯创作倾向及他的写作特点——作者对年轻生命被扼杀的无限痛惜和对凶残的日本侵略者的无比愤恨,坚信正义事业必胜的信念。
《随想录》(《小狗包弟》《怀念萧珊》……巴金直面自己的灵魂,说真话说实话。解剖自己、敢于说真话的勇气和度量,进而可以引发人们对过去那个年代甚至当今时代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心理的探讨和拷问,这因为巴金这样严格地拷问自己的灵魂,所以才被公认为“世纪良心”。
如果我们暂时搁置这些“知人论世”的信息,教师采用新批评主义的阅读方法进行文本细读,带着学生沉潜文本,专注于文本的小环境,得出属于自己的发乎文、生乎心的阅读认知。
我们可以看到,这篇作品中,值得玩味的地方有好多:
文中花草的意义及作用,陈家三小姐的人物形象,花草与人的关系,家的含义,废园外的题目含义,我的情感内蕴特征及价值,作品的艺术构思……
发现这些可供玩味之点,体会深究这些语句的内涵,其实也可以看作是对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人物的设定,通过问题驱动,带领学生沉入文本,在细节处细品,在忽视出驻足,我们的阅读方法不需要全新的颠覆,巴金,还是一个传统的文人,作品,还是常规的解读。但是,有了文本细读,有了对教学目标有味的追求,我们就会有属于自己的阅读发现。
我们的目标不能局限于文本本身内容的解读,某种程度上讲,我们对文本的解读,是把文本看作一个封闭的系统,在这其中徜徉,有所发现,有所心得。而我们追求教学目标的有意义,则是要联系社会与现实,思考阅读对于学生的实际意义。
从《废园外》中看出一个关于美的生命的被破坏的悲剧,联系现实生活,我们发现,这样的悲剧一直会有。在九寨沟地震中,一个买好糍粑准备分享的女实习生——一个年轻生命的消失,当我们将这样的社会事件与文本结合,我们一方面会触摸到文本的描写的真实。另一方面,对于平常生活中的事件,也更能激起沉重的情感体验,产生共鸣。
其次,作品的反战主题,它并非通过激烈的战争场面、曲折的情节来表达的,这样的含蓄表达主题的方式,也可以让我们联想到其他的作品,从而通过两者或多者间的比较,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比如同样是表达反战主题的纪录片《二十二》,它也是安静、压抑的表达。幸存的老人说的“中国人和日本人永远不要打仗,因为一旦打仗,会有许多人失去家。”纪录片的观感与作品的阅读感受交织在一起,学生对于那段历史的认识与反思也会更加深切。
而当我们读到最后,巴金回到“漏雨的家”,这个细节,一方面让我们解读出战争破坏的普遍性,一方面,也让我们思考,住在“漏雨的家”中的自顾不暇的巴金,却还在关心着那个惨死的女孩,关心着这片苦难的土地,这样的强烈的社会意识,悲天悯人的情怀也能促使我们对现实的关注与思考。
江苏海门市证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