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钻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探析
王钻
校外兼职教师队伍在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就目前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基于校企合作平台,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从建立完善兼职教师资源库、教学合作形式多样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培育兼职教师群体文化等方面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和措施。
高职院校;兼职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
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创新工作中,校外兼职教师队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兼职教师利用自身的前沿技术和实践经验,与专职教师形成互补,同时,也是学校和企业合作的纽带和桥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师资团队,是高职教育实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目标的有力保障。[1]因此,从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入手进行分析,试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对建设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进行研究和探索。
(一)整体规划不完善及聘任管理制度不规范
根据高职院校自身发展需要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文件要求,高职院校要聘请相关行业或专业的兼职教师,所承担专业课或实践课教学任务达到30%以上。[2]因此,部分高职院校为达到相关文件的要求,即解决当前问题,没有综合各专业的人才培养、专业发展、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合理规划,也存在相关聘任标准和程序不完善的问题,有些兼职教师是由学院领导或系主任,通过个人的社会关系联系聘请的。高职院校片面追求兼职教师数量和缺乏聘任管理制度,导致兼职教师的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对兼职教师的整体规划不完善。
(二)兼职教师队伍不稳定及教学能力不足
部分高职院校在聘请兼职教师时,一般是根据课程的任课教师缺少情况,聘请相关行业或专业的人员来担任教学任务。聘请的兼职教师在所属单位有繁重的本职工作,只能利用业余时间来完成教学任务,当本职工作与教学任务相冲突时,让步的往往是教学任务,因此,调课停课情况频繁,正常的教学时间安排难以保证。[3]以致兼职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不足,专业课或实践课的授课延续性不能保证。
在选聘过程中,高职院校一般侧重考核兼职教师的学历、学位、专业技术职务等硬性指标,对教育教学能力、课堂管理能力等软性指标的考核比较少。兼职教师在教学时间安排和任课聘期存在不稳定因素,高职院校未能对兼职教师开展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培训,因此,兼职教师普遍缺乏教育教学方法和教育理论知识,在给学生传授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时,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兼职教师队伍缺少归属感和成就感
因自身的工作时间限制,兼职教师较少参与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工作中,导致很多兼职教师不明确自己担任的专业课或实践课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作用和课程衔接等,所以在专业课程方面缺少归属感。[4]部分兼职教师之所以来担任教学任务,经济方面和友情方面有很重要的因素,而他们本身有各自的所属单位,因此,在高职院校中缺少组织归属感。另外,有的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的沟通机会比较少,他们自身虽把握的专业前沿理论知识和技能经验,但没有与专任教师交流分享;有的兼职教师只是按时完成授课任务,没有参与到专业教学教研活动,不能有效提高专业教学能力,也没有感受到团队精神,导致兼职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缺少个人成就感。
(一)建立教师资源库,完善队伍整体规划
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和企业本着合作共赢的原则,共建教师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一方面,企业通过校企合作,既提高了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又促进了社会经济效益的增长;另一方面,高校通过校企合作,为企业提供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毕业生,同时,也可以对企业员工进行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降低企业的用工成本。[5]在良好的合作氛围和利益驱动下,企业自然会愿意指派专业人才或技术骨干参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高职院校在建立健全优质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基础上,进而再对兼职教师队伍进行整体规划建设,综合考虑兼职教师的职称、年龄、学历和专业特长等因素,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专业培训,培养组建一支高素质高技能专业化兼职教师队伍。
(二)多样化合作形式,提升兼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高职院校与企业在互利共赢平等合作的基础上,采用多样化的合作形式,相互开放、联系、依赖和促进,共同规划、共同培养以及共同服务。
在共同规划方面,兼职教师作为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利用自身的实践经验优势,结合行业企业实际需求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确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及实践课程的比例和授课计划。[6]在共同培养方面,根据兼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差异,学校可以采用专兼职教师分段主讲、主辅双讲和兼职教师独立主讲等多种形式的授课方式,目的是为了兼职教师更好的发挥自身优势,将实践经验以适当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有的校企合作采用订单式的培养模式,兼职教师的教学行为,有目的地为企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储备。在共同服务方面,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以校企合作为契机,精诚合作,共同研发课题,实现服务社会的目的。
(三)以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一方面,学校根据行业企业发展和岗位设置,培养适应行业企业生产和发展的优秀人才,为行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和人力资源储备;另一方面,企业在学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为学校提供人力和物力支持,发挥企业在行业技术和实践经验上的优势,校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标准,加强人才培养方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样可以使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各类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和行业企业的发展,这正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目的和社会价值所在。
(四)培育兼职教师群体文化,发挥兼职教师主观能动性
高职院校要重视培育兼职教师队伍群体文化,提升组织归属感,激发主观能动性。(1)高职院校通过制定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形成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合理的竞争机制,提高课酬待遇,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能力培训,从而提升兼职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和组织归属感;(2)高职院校要注重与兼职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建立多渠道的沟通机制,促进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相互融合,形成良好的情感环境和教学环境,激励兼职教师教学积极性;(3)兼职教师作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的特殊成员,他们更关心的是社会需要和自我需要,以及个人与集体的相互融合。
总之,建设一支专业优质的兼职教师队伍,在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人才培养以及社会服务等各方面,都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校企合作平台,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建立规划结构合理的兼职教师资源库,企业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高校为企业发展提供优秀人才。而多样化的合作形式,提升了兼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激励了兼职教师教学积极性。进而形成校企共同培育良好的兼职教师群体文化,形成相互认同的教学规范、专业理念和价值观,实现兼职教师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1]巢新冬,刘桂林.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的现状与对策[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3(3):25-28.
[2]王振洪,邵建东.构建利益共同体推进校企深度合作[J].中国高等教育,2011(Z1):61-63.
[3]刘敏敏.基于考核与激励机制的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J].人力资源管理,2012(3):112-113.
[4]曹钰.基于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2(3):43-45.
[5]孟英伟.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47-49.
[6]王春社.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责任编辑 秦 涛]
王钻,女,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实习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
G715
A
1674-7747(2017)14-00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