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强 武文锋,2 刘 建
1.火箭军工程大学 陕西西安 710025
2.空军工程大学 陕西西安 710051
科学规划 创新标准 严密组织构建军队院校新型实验室体系—以火箭军工程大学实验室改革重组为例
吴 强1武文锋1,2刘 建1
1.火箭军工程大学 陕西西安 710025
2.空军工程大学 陕西西安 710051
以火箭军工程大学实验室改革实践为依据,分析了当前军队院校实验室建设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了实验室认证整合的思路、目标、措施、方法,为构建军队院校新型实验室体系提供有益借鉴。
实验室体系;问题导向;创新发展;改革探索
依据《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实验室工作条例》规定,军队院校实验室包括基础实验室、专业技术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三类,按照层次不同分为重点实验室(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军队重点实验室、总部、军兵种、军区重点实验室)和普通实验室[1]。2007年,总部颁发了《军队院校基础实验室建设标准(试行)》,制定了大学物理实验室等8个基础实验室的建设标准,并开始启动全军院校技术实验室的标准化建设。然而,鉴于不同院校实验室基础条件和职能定位的不同,长期以来,总部并没有对专业基础类和专业类实验室设立的标准和程序进行明确,即没有明确达到什么样的条件、通过何种途径审批建设的可以称之为实验室。
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火箭军工程大学实验室建设已初具规模,实验条件基本能满足教学科研需求,在教学育人、科研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验室建设管理方面,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框架体系不清晰。2015年以前学校实验室设置比较混乱,数量较多,框架体系不清晰,研究方向分散。二是功能定位不准确。学校大部分实验室定位为教学科研型,与实际承担任务和使命任务不相符。各类人员的职责界定相对模糊,没有建立相应稳定的学术队伍和实验技术人员。三是承训任务不饱满。部分实验室年承担的实验教学任务较少,个别实验室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处于闲置状态,作用发挥不明显,使用效率低。四是建设效益不明显。个别专业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存在“小而全”“零而散”等现象,功能单一、低层次实验仪器设备重复购置,经费使用效益发挥不明显。五是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学校现有各实验室规模较小,且布局相对分散,部分院(系)实验室管理各自为政,统筹能力弱,开放共享程度低,管理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从2014年初开始,学校组织专门力量进行一系列改革尝试,通过“撤、改、并、转”的方式,初步建立符合火箭军发展的新型实验室体系,为火箭军骨干军官和未来领导者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通过研究分析发现,基础类实验室主要服务于基础通用课程实验和基础创新,依托年度建设经费按照计划进行建设;专业类实验室,根据经费投入来源,可以分为科研条件建设实验室、总部教育专项经费建设实验室、后勤条件建设实验室、“2110工程”新建实验室等。为此,根据总部制度规定,结合学校实际,明确实验室优化整合的基本思路。
一是关于认证标准。按照“三类两型”的标准构建新的实验室体系,三类即“基础类、专业基础类和专业类”,两型即“教学型和科研型”。同时,将上级机关依托学校设立的各类装备设备检测中心、部队工作站、士兵技能鉴定站和各类专业教室统一纳入实验室体系进行管理。
二是关于认证组织。以学科为基本依托,以军队重点实验室为基本框架平台,对学科研究方向、装备设备类型、技术要素指标等整合建群,区分教学主导和科研主导,整合密切服务于作战类和新型武器装备的各相关实验室,突出特色,做大做强。
三是关于认证程序。遵循“合理设置、达标认证、分段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科学规划科学统筹,以实验室制度修订为起点,以实验室服务教学科研与部队建设能力为落脚点,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升实验室建设层次和管理水平。
四是关于认证目标。通过实验室认证,统筹规划实验室的框架体系,明确实验室发展方向,加强实验资源和教学科研力量整合,促进实验室开发共享,建设一支精干的实验室管理研究人员队伍、一支高素质的实验室学术人员队伍和一支专业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力争利用1年的时间理顺现有实验室框架体系,建立稳定队伍,再用2~3年的时间,循序渐进地组织推进实验室内涵建设,全面提升实验室的建设层次和管理水平。
为避免少走弯路,学校对认证工作组织程序进行了认真筹划。首先,组织对总部制度和军地院校经验
进行学习剖析,对全校各实验室进行前期摸底,弄清实验室基本情况,包括相关子实验室,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各类人员组成、承担的人学时数,仪器设备资产总值(含主要仪器设备信息)、科研经费、科研成果等。其次,组织相关专家进行了深入研讨,拟制了《实验室认证办法》征求意见稿,并下发各院系广泛征求意见,召开专题会议听取院系和学科意见建议。再次,逐条拟制了答复意见向各院系反馈,在此基础上对办法再修改再完善。通过一系列有力举措,基本摸清了底数需求,找准了工作重点,明确了标准步骤。
3.1 实验室设置
按照总部标准,将学校实验室分为基础实验室、专业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各类实验室可下设若干子实验室。
基础实验室主要承担学科(课程)公共基础实验教学,内容包括公共基础、公共选修、限定选修和科学文化基础实验。按中心化建设的要求由学校集中设置,子实验室按照课程类别设置。
专业基础实验室主要承担学科(课程)专业基础实验教学,内容包括工程技术基础和专业基础实验。一般以行政院(系)为单位设置专业基础实验中心,特殊学科专业可跨院(系)设置,子实验室按教学任务需求设置。
专业实验室主要承担学科(课程)专业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任务,内容包括军官技术基础、科技创新和军事理论研究、作战指挥、作战方案验证和战法演练等实验。学科设置,可跨院(系),子实验室按照学科研究方向设置,数量与研究方向数大体相当,一般不跨院(系)。
同时,明确以承担实验教学任务为主兼顾科学研究的实验室为教学型实验室,以承担科学研究任务为主兼顾实验教学的实验室为科研型实验室。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基础实验室下设的子实验室均为教学型实验室,专业实验室下设的子实验室可为教学型实验室或科研型实验室。
3.2 认证标准
我们对三类实验室设定了不同的认证条件门槛,只有达到或超过门槛,才能可申请成为实验室,由学校分配一定用房面积,纳入学校实验经费保障范畴。
基础实验室的认证条件,按照《军队院校基础实验室建设标准》的相关规定执行。
专业基础实验室的条件主要有3个:一是近三年年均承担生长干部学历教育实验课程或课程实验不少于2门;二是近三年年均承担各层次实验教学任务不少于3 000人学时;三是仪器设备资产总值一般不低于100万元。
对专业实验室的两个类型分别设立了标准。其中,教学型专业实验室认证条件主要为:一是近三年年均承担生长干部学历教育实验课程或课程实验不少于2门;二是近三年年均承担各层次实验教学任务不少于3 000人学时;三是仪器设备资产总值一般不低于100万元。科研型专业实验室的认证条件主要为:一是近三年年均到位科研经费一般不少于150万元;二是近三年获军队级(含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一般不少于3项;三是仪器设备资产总值一般不低于500万元,原则上50万元(含)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不少于3台(套)。
为了更好地发挥实验室贴近实战、服务部队的效能,学校同时还明确对服务于新型作战力量和新兴学科建设的实验室进行扶持,重点衡量其近三年创新成果数质量、成果推广、横向科研经费和服务部队情况等指标,认证条件中仪器设备资产所需达到的标准可适当放宽。
3.3 认证程序
学校明确,实验室认证按院(系)论证申报、训练部评估审查、学校审批挂牌的程序实施。先由各院(系)结合承担的人才培养任务和学科建设发展,研究确定实验室功能定位、研究方向和人员队伍等,论证结果报训练部。而后,训练部组织专家对论证结果进行评估审查。最后,审查评估意见报学校会议审批,通过后正式挂牌。正式挂牌的实验室,3~5年内一般不做调整。
4.1 关于体系架构
通过认证,学校实验室由原来的数百个类实验室,整合为18类实验室群,进一步打破了实验室私有化的观念,杜绝实验室设立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逐步形成以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为平台,以军队重点实验室为龙头,以教学型实验室为基础,以科研型实验为标杆,多位一体相互支撑的新型实验室体系,实验室正规化水平明显增强。
4.2 关于功能定位
按照“三类两型”实验室认证标准,各类实验室职责定位更加清晰,研究方向进一步凝练,各类实验室名称和团队人员组成更加统一规范。同时,积极扶持中青年教员担任实验室负责人,明确博士生是实验室实验技术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尽可能吸纳相关学科人员加入实验团队,形成与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学术科研互补一体的实验室建设管理团队,为后续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4.3 关于承训任务
教学型实验室重点审查其承担的实验教学任务情况,科研型实验室重点审查争取的科研经费和获得的科研成果情况,严格以实验室承担的课时量、实验仪器设备总值和大型仪器设备台套数为标准分配用房使用面积,优先满足基础、专业基础和教学型专业子实验室用房需求,将所有专业教室统一合并至相应院系的专业基础实验中心进行管理,实验室承训任务相对集中。
4.4 关于建设效益
打破子实验室与教研室之间严格的隶属关系,按学科专业设置各类实验室。通过评估实验室建设投入对科研产出的贡献率,对研究方向雷同的实验室全面整合,对服务于新型作战力量的创新型实验室和学校新增培训任务的实验室进行重点扶持,力戒重复建设。实验室“小而全”“零而散”等现象得到杜绝,建设水平和层次不够高,经费使用效益发挥不明显现象全面改善。
4.5 关于管理水平
通过对同类实验室布局的楼宇、楼层、位置等进行调整,尤其是针对学校特有的涉毒、涉核、涉密、压力容器以及具有化学污染性等特殊建设需求的实验室,在充分考虑安全、充分满足其对实验条件的特殊需求的前提下进行实验用房分配,使得各院校实验室相对集中设置。学校实验室开放共享、资源互补、安全管理等优势更加明显。
[1] 总参谋部.军队院校重点实验室评估确认实施办法[S].2010-6.
[2] 荣昶.军队院校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的思考[J].军队院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5,13(6):1-4.
[3] 总参谋部.军队院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规定[S].2008-9.
[4] 总参谋部.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实验室工作条例[S].2003-10.
Construction of a New Type of Well-Organized Laboratory System for Milita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a Scientific Planning and an Innovative Standard: the Reorganization of the Laboratory of Rocket Force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as a Case
Wu Qiang1, Wu Wenfeng1,2, Liu Jian1
1. Rocket Force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Xi'an, 710025, China
2. Air Force Engineering University, Xi'an, 710051, China
Based on the reformation of laboratory of Rocket Force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of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in milita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laboratory certification and integration with the specific objectives, measures and methods so as to provide a useful exampl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type of laboratory system in milita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aboratory system; problem orientation; innovative development; reformation exploration
吴强,硕士,讲师。通讯作者:武文锋,博士,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