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许 媛
新媒体舆论导向偏差的表现与规避
文/许 媛
2016年7月,一则关于“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老虎咬人”的新闻,引发了围观群众的关注,特别是一篇《该死的小三渣女与替天行道的老虎》的文章,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好在一篇《被老虎咬伤的女人,承担着这个世界全部的恶意》的新闻评论,及时挑明了立场:“这并不是一件值得欢欣鼓舞的事。”但随后,还是出现了“被老虎咬伤女子去世”的谣言,央视新闻随即辟谣。无独有偶, 2015年的“成都男司机暴打女司机”事件在社会上影响巨大,特别是由该事件引发的当事人女司机被人肉搜索,大量不良纪录被上传至网导致了不良后果,给当事人带来了生活乃至精神上的困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新闻舆论要坚持正确导向,传播正能量。当前,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在新闻事件中对舆论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如果不能及时纠正舆论偏差,将会对事件当事人乃至全社会带来生活和工作上的困扰,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社会良性发展。新媒体出于商业利益、品牌营销等原因会对自身职责进行人为忽略,造成舆论导向偏差,最终带来严重的负面效应。
在新闻事件发生后,新媒体总是能够抢占先机提前发布,但是其信息碎片化等特点,使得在报道新闻事件时总是出现舆论导向偏差的现象,即忽视报道新闻核心,造成公众骚乱;刻意丑化人物,增加公众对人物的偏见;标签色彩浓重,舆论趋向一边倒等。
转移新闻事件核心,造成公众骚乱。在新闻事件发生后,新媒体关注的本应当是事件真相,传播主流价值观,以“成都男司机暴打女司机”事件为例,媒体应当呼吁公众遵守交通规则,提高安全意识,珍爱生命,但是在事件发生后声讨“女司机”驾驶危害的呼声却逐渐高涨,并将女司机个人隐私公之于众,社会舆论普遍倾向于对女司机的声讨,严重偏离新闻事件核心内容,并造成公众不分青红皂白起哄的现象,更使一些毫无根据的谣言在网上疯传,给当事人和当事人的家人造成非常大的精神压力。近几年来,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发展速度较快,受众人数日益增长,特别是社交媒体用户数量与日剧增,人们借助贴吧、论坛、微博等平台在未明真相的情况下,就疯传视频、新闻报道等和事件相关的信息,而一些新媒体更是为了吸引受众眼球,偏离事实真相,大肆曝光事件当事人开房记录、身份证等个人隐私。新媒体娱乐性较强,但是在新闻事件传播中,应当避免哗众取宠行为,以免将受众关注点引导到无关紧要的地方上,引起社会骚乱,不利于社会稳定。
刻意丑化事件人物,加剧公众偏见。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具有信息传播快、碎片化的特点,其对信息的处理趋向于简单化,甚至局部化,使得公众不能全面了解事情真相,并容易形成偏见认知。如“成都男司机暴打女司机”事件中,“女司机”成了“马路杀手”的代名词,也被赋予了固定的、简单的定义,成为公众心中的特定人群,并对这一类人群产生偏见,甚至排斥。新媒体在对该事件进行报道的时候,几乎都运用了“女司机”一词,并在事件结束后出现众多诸如“女司机十大毛病”“女司机开车三大弱点”等一系列主题内容,丑化或者诋毁女性开车的形象,加深公众对其的成见。2016年3月,济南市车管部门曾对2015年该市车辆事故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男性驾驶车辆发生事故的几率是女性驾驶车辆的5.7倍。除济南市外,北京、江苏、吉林、海南等其他省市也对男女事故率进行了比较,发现男司机肇事率要远远高过女司机。但是因为媒体报道的刻意丑化,使得人们对“女司机”成见颇深。
报道具有标签色彩,导致舆论“一边倒”。近年来,新媒体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但因网络传播的匿名性、开放性等特征,肆意标签化报道问题日益严重。2016年7月31,有报道称在洛杉矶国际机场免税店,一名44岁的中国女游客情绪失控暴打两名华人女店员,后被当地警方逮捕,随后该新闻迅速在国内新媒体平台上传播,并引发了广泛热议,且舆论出现了“一边倒”,人们纷纷指责这名女游客素质低下,为国人抹黑。但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标签化报道思维,各大新媒体新闻的标题或是冠以“中国女游客”,或是冠以“丢国人的脸”等色彩鲜明的词眼,但根本没有去探寻这名女游客当时为何要打人,是不是有什么特殊情况?也没有人反思一名普通游客是否能够代表国人形象。目前,大部分新媒体舆论导向都存在这种思维偏差,混淆了个体与群体的差别、个案和一般的差别,标签化报道必然会带来舆论导向的情绪化,最终也将指向偏见和割裂。
新媒体舆论导向存在的偏差现象需要及时解决,才能有效减少这种偏差现象对国民思想的侵蚀,应尽快完善新媒体法律法规,同时加强新闻出版管理,并充分利用不同的社交媒体,积极引导舆论朝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把握舆论导向要点。当前,我国针对新媒体的立法尚不全面。虽然对新闻行业发展多有规定,但是并不完全适用于新媒体的发展。在互联网思维下产生的新媒体,具有互动性强、信息容量大、发布及时等特点,因此,在社会舆论引导方面作用要比传统媒体更加突出。各界关于新媒体立法的呼声越来越高,国家立法部门应当尽快完善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为新媒体发展提供法律规制,使其正确引导舆论发展方向,避免舆论导向偏差对事件当事人,甚至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除了强调对新媒体立法之外,还需充分发挥新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抓住舆论导向关键点。首先,要制定统一的舆论导向标准,新媒体要与广告、报纸等传统媒体应用同一个导向标准。在同一标准影响下,以传播主流价值观为目的,发挥新媒体的导向作用。其次,新媒体舆论导向应当具备层次性和逻辑性,以政治导向为统领,道德、审美和生活导向为内容,引导人们正确地看待新闻事件,树立正确三观。最后,不断创新方法,增强舆论导向作用。新媒体是网络信息时代的重要产物,其具有传播对象化的特点,可以通过构建包括众多平台的系统,同时借助新技术提高新闻品质,维护移动互联网络传播秩序,有效规避不良信息,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舆论生态环境。
加强新闻出版管理,提高媒体专业素养。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有责任对存在错误导向的媒体进行纠正,面对新媒体舆论导向偏差现象,各级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新媒体的管理,及时纠正新媒体传播的错误观念,消除新媒体以博眼球为经济增长点的观念,引导新媒体客观、真实报道,增强正确舆论导向作用,有效净化移动互联网络不良因素,维护舆论环境的健康。2016年4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13家发布虚假报道的新媒体进行查处和通报,为其他一味地追求点击率,未经审核就发布或者转载虚假信息的新媒体敲响了警钟。因此,为了避免舆论导向出现偏差,新媒体从业者应当切实提高专业素养,严格约束自身,不以博人眼球为目的发声,严格遵守新闻纪律,在保证即时性的同时,保证发布新闻报道和转载的报道具有真实性,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新媒体作为媒体大家族的一员,在新闻传播方面理应具有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和公信力。但是在公信力方面却不如传统媒体,这是新媒体应当加强的重要方面。一篇好的新闻报道,是由七分采访、三分写作构成,由此可见新闻真实性是非常重要的,新媒体想要提升自身的公信力,需要不断提高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使其能够公正、客观的报道。
关注社交媒体特性,做好传播过程引导。受众接触到的最多的新媒体就是社交媒体,如QQ、微博、微信、论坛等。2016年,据凯度《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显示,我国城市居民中有51%是社交媒体用户,较上一年增长17%。由此,社交媒体对我国民众的影响逐年增加,对社会舆论导向具有重要影响。社交媒体是新媒体的一员,有责任引导社会舆论良好发展,因此,需要建立网络搜索舆情监控系统,对舆情进行实时动态监控。将关键词看作是分析舆情的关键点,了解、掌握和判断舆情,引导舆论朝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社交媒体数量众多,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也不同,新媒体在纠正舆论导向偏差的过程中,应当准确把握社交媒体特点,通过不同的社交媒体,对其实施有针对性的舆论引导。如微博平台,突出意见领袖的舆论引导作用,在发生突发事件后,意见领袖的发言往往能够形成一呼百应的局面,在纠正舆论导向偏差的过程中,应当多树立一些正义、公正和客观的意见领袖,为关注意见领袖的粉丝指引正确的舆论方向。相对于微博平台大范围撒网式的传播,微信平台则是朋友、家人、同事等具有一定社交关系的人员进行交流的平台,因此,微信平台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可以作为深入社交平台,微信平台对于社会舆论的引导应当偏向于互动交流,小范围内深入认识新闻事件,不妄下定论。
随着新媒体用户数量不断增多,人们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不断增强,引导社会舆论导向成为时代发展的重要课题。传播正能量对于引导社会舆论具有正面的作用,在媒体融合时代,新媒体同样具有社会责任,应当与传统媒体相互配合,将正能量传播到社会的每个角落,这样才能消除消极思想、言论,为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 四川音乐学院
2016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成功举办
本刊讯(记者 冉然)2016年12月12日至15日,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广州市人民政府和广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承办,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执行的2016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在广州成功举办。2016年,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在征片数、参与国家和地区数、境内外参会人数和机构、参展机构、市场交易额等方面均高于往届,刷新亚洲同类节展新高。共吸引了来自111个国家和地区的4059部/集作品参评参展,参会人数2376人,561家中外机构就联合制作、海外销售、版权交易等项目意向签约金额3.96亿元。
“金红棉”推优活动是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每年的重头戏,国际参与度不断提高,已成为亚洲地区征片数最多的专业纪录片国际节展。本届活动组委会共收到来自111个国家和地区的4059部/集作品,无论是覆盖国家还是征集数量,再次刷新纪录,继续保持亚洲同类纪录片节领先。与2003年的10多个国家147部纪录片参评、参展相比,参与国家增长了9倍多,参评作品数量增加了30多倍。
2016年征集的作品,有超过200多部曾在国内外影展有获奖、入围或参展记录。最终一共诞生了9个“金红棉”优秀纪录片项目的11个优秀名额。《我只认识你》被授予“年度最佳纪录片”“最佳纪录长片”及“最佳国际传播中国纪录片”三个荣誉。《人间世》获得“最佳纪录片导演”和“最佳系列纪录片”。 “最佳纪录短片”花落《妈妈不开心,谁都不开心》。摘得“最佳新人纪录片”的是《重返狼群》。《潜入未知》获得“评审团特别推优纪录片”。
终评评审团主席刘效礼说:“这届广州纪录片节的评优是他参与评奖50多年来,整体水平最高的一次。而且也首次出现了中国评委力推国外影片,国际评委力推中国影片的情况,不少国内影片表现很突出。”
本届广州纪录片节设立“海上丝绸之路”特别推优纪录片,旨在表彰和鼓励体现当前国家重大主题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国产纪录片。获得该项目的是《穿越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
广州纪录片节不仅积极推动着中国纪录片产业与国际接轨,而且承担了重要的历史使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用纪录片艺术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阐释“中国梦”,真实展现中国形象。为国内首个引进方案预售(Pitch)国际模式的节展,广州纪录片节多年来的实践和经营形成自身的固有特色和竞争优势,成功促成120多个国内外纪录片方案获得投融资及播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