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战役支前运动述略

2017-01-28 16:19周圣亮
未来传播 2017年1期
关键词:渡江战役船工渡江

周圣亮

渡江战役支前运动述略

周圣亮

渡江战役支前运动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支前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的展开大体上经过了三个阶段,即组织和发动阶段、贯彻和实施阶段、总结和评议阶段。渡江战役支前运动中,党的群众工作经验值得我们在新形势下认真借鉴和发扬光大。

渡江战役;总前委;支前运动

从1949年4月20日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狮在长达千里的长江战线上,一举突破天险,迅速占领了国民党统治的首都南京。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直接宣告了蒋家王朝的灭亡,而且,解放了中国最富庶的长三角地区,彻底粉碎了国际国内某些势力企图“划江而治”的梦想。渡江战役是中国战争史上的一大奇观,其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完全可以同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相媲美!它的显著特征表现在:一是时间紧,即淮海战役一结束,中间几乎没有间歇期。二是强渡长江天险,要在千里江面,实施大兵团渡江作战,在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史上也是罕见的。三是占领国民党政府首都南京及其统治核心区域——京沪杭地区,遇到的反抗是可想而知的。根据战役部署的要求和需要,人民支前工作的任务和规模,尤其是渡江所需的船只和船工的征集与训练等,都是对解放区军民的严峻考验。江北解放区政府和人民在渡江战役总前委和中共华东局的领导下,展开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支前斗争。

渡江战役胜利距今将近七十年了,它留给后人很多宝贵的历史财富,有待我们去挖掘,并做深入研究。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仅就江北解放区人民兴起的支前运动进行粗浅地再探讨,以期促进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

一、渡江战役支前运动的发动和组织

总体上看,渡江战役的支前运动经历了组织发动、后勤服务和复原总结等几个阶段。渡江战役支前运动开始的时间,大约可以追溯到1949年1月下旬。即在济南战役结束后,我军已经开始着手动员大批民工,为迎接渡江作战修路架桥和恢复交通工作。大规模支前热潮的兴起,还是从1949年2月初开始的。

首先,支前领导机构的建立。渡江战役支前组织机构的建立和健全,是与总前委的建立和战役准备工作基本保持同步展开的。1949年2月9日,总前委在河南商丘召开会议,鉴于淮海战役顺利结束后的形势,讨论和部署渡江作战方案,并得到党中央的批准。淮海战役总前委旋即改为渡江战役总前委,“照旧行使领导军事及作战的职权,华东局与总前委直属中央”。[1]1949年3月22日,总前委移驻蚌埠郊区燕山乡孙家圩子。是月底,经过总前委和中央军委反复酝酿和讨论,正式形成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决定组成东、中、西三路大军渡江作战。4月初,总前委移驻安徽合肥附近的瑶岗村,全方位准备渡江作战事宜。其中将战役的后勤工作提到了重要日程。根据中央军委部署,各野战军和地方军区统一建制,成立后勤部。“渡江战役按照作战方向建立兵站运输网的后勤部署形式,华东军区后勤部移驻徐州,并建立战役后方基地,开设10个中站,3个分站,5条运输干线,实施对两大野战军的后勤支援。”[2]第二、三野战军进入待命地区后,兵团以上均相应地建立起后方基地、仓库、兵站等补给机构,加强与地方群众支前工作的衔接和调度。

地方人民支前机构由中共华东局统一领导,成立各级支前机构。早在淮海战役进行过程中,江北解放区的苏北、皖西地区和豫皖苏地区都成立了支前司令部。淮海战役结束后,各分区、专署立即转入渡江南进支前工作。1949年2月,根据形势发展,华中工委成立了“渡江准备委员会”,主要任务是“统一领导一切渡江工作”[3]。根据中央军委和总前委的决定,中共华东局于2月8日决定,将淮海战役的华中支前司令部和江淮支前司令部整合加强,成立了新的领导机构——华东支前司令部,傅秋涛任司令员、曹荻秋任副司令员、宋任穷任政委、陈丕显任副政委、梁竹航任秘书长,统一领导渡江战役的支前工作。同时设立蚌埠支前办事处,曹荻秋兼任办事处主任。在蚌埠还设立了调运总站,负责调运各地征集的军用粮草和各种物资。2月15日,华东支前委员会成立,隶属华东局领导。为加强苏皖两省支前的领导,华东支前委员会制定了《关于我军南渡的支前计划》,并在安徽成立了两个后方支前办事处。第一办事处设在合肥,负责江淮五分区及皖西地区的支前基地工作;第二办事处设在滁县,开展江淮一分区和四分区的支前基地工作。在江苏,同时成立了苏北支前办事处和苏北支前司令部,统一领导苏北各分区、专署的支前组织。3月1日,华东支前司令部后勤部具体规定了各级支前组织和编制,从组织机构和干部配备方面作了进一步地落实。根据规定,各分区建立支前司令部,各县建立支前总队部或指挥部,区建立支前大队部,乡、村均建立支前委员会。在乡支前委员会下设立了支前中队,下分长工分队、短工分队和民兵分队。分队以下设班(或小组)。村支前委员会下设老人服务队、妇女服务队、儿童团等。为了便于战时民工支前和管理,各分区还成立了民工管理处,平时对民工实行管理教育,战时随部队行动。在建立民工支前组织的同时,对船舶的组织也实行军事化管理。华东支前委员会规定,各专署征用船舶,要设立船舶管理处,下设大队、中队、分队、小组等。为便于粮草民工的调运集中,各县成立了粮站、民工站和担运团等组织机构。按照华东局的统一要求,各分区、专署的主要领导均兼任支前司令部职务;县长任支前司令部的总指挥;县以下各级干部的配备也都做了明确的规定。总之,整个支前工作的组织机构,自上而下,既集中又完备;既协调一致,又灵活机动,构成了一套适合战役要求的整体机构,确保了支前各项任务的顺利实现。

其次,群众动员和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动员是我党开展群众工作的一大优势。1949年1月中旬开始,华东局根据党中央提出的“彻底打败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把支援人民解放军渡江南进工作作为华东各级党组织的中心任务。为了实现这一光荣任务,华东局在淮海战役一结束,就确立了“全党动手,全力以赴,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渡江支前指导思想,并制定了《关于收复京沪的支前计划》,把渡江支前工作作为苏北、江淮、皖西等解放区党的中心工作。同时决定“华支干部分配江淮各地工作”,“在组织上及工作上都要从上到下结合起来,全力发动群众,组织人力,征借粮食,恢复交通,完成支前任务并从中开展新区建设工作”。[3](137)2月上旬,苏北华中工委立即在泰州召开会议,从思想上统一干部的认识,并在全区进行动员。江淮、皖西区党委和豫皖苏分局党委先后召开了地委、分区以上干部会议,结合学习“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指示,把思想统一到渡江支前工作上来。各地党组织在华东局的正确指导下,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情況,把支前工作同生产救灾、政权建设等工作统一起来,从而为整个支前运动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动员阶段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有:一是对广大干部,要求进行思想统一和作风转变,即“组织统一、行动统一、政策统一、调度统一、制度统一”和“转变了游击作风,转变了抗日时期的工作方法,转变了强迫命令、敲诈勒索的国民党作风,转变了蛮不在乎,吊儿郎当,散漫的作风”等“五个统一”和“四个转变”。[4]二是对各地群众,要求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进行阶级教育和形势教育,宣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渡江必胜”的道理,说明“支前是伟大光荣的历史任务,使群众认识到只有解放江南、解放全国,我们的解放区才能巩固,我们的翻身才有保障”。[5]三是广泛开展纪律教育和立功运动。尤其是立功运动树立了榜样的力量,在渡江战役的船工动员工作中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6]

二、渡江战役支前运动的展开和具体实施

渡江战役支前工作的第二阶段是物资、船舶、人力等的筹集和储运,各项任务进入实施阶段。这一阶段大约从1949年2月中旬至3月底完成。

发动人民支前的中心目标,就是为战役做好后勤支援和物资保障。这个阶段是支前运动的重中之重。根据总前委和华东局的计划,粮草等所需物资及船舶水手等各项准备都必须在3月底前完成调运分配。包括所有粮草、船舶、船工、小车、担架,修路、架桥、筑坝、翻渠,以及大军过境时的各项供应等工作,种类多,任务重,时间紧。华东支前委员会根据总任务,一方面进行周密地计划预算,并将计划指标具体落实到苏北、江淮等地各分区;另一方面,根据淮海战役中的民力消耗,充分考虑到各地的承担能力,按轻重缓急分配任务。如针对粮食的计划,从2月到5月,估计需要量4.5亿斤,主要分配到苏北的一、二、五、九分区和江淮一、四、五分区。其他分区由于在淮海战役中负担过重或灾荒严重,则不分或少分任务。为了确保军粮任务及时完成,苏北和江淮等分区党委、专署机关立即开展了粮草物资的“筹、借、献”活动和船舶船工的征集训练工作。

第一,粮草和各种物资的筹运工作。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军队作战的基本要求。为了支援渡江战役,皖北、苏北解放区人民经过广泛地组织和动员,政治觉悟高涨,积极参与到筹粮筹草工作中去。有的家里粮食不足买粮交公;有的宁肯全家饿肚子,也要积极参加献粮义举;有的甚至用家里值钱的牲畜换粮上交。在广大人民的热烈参与下,战役所需粮草物资等,从筹集、加工、储运到随军发放,各个环节环环相扣,有条不乱地开展起来。以苏北为例,扬州和泰州地区(华中一、二两个分区)担负了粮草物资供应的主要任务。根据一个军每天需要备足8万斤米面、15万斤柴草,以及油盐蔬菜等大量副食的计划,筹运工作在1949年3月25日前就实现了提前和超额完成。据不完全统计,两个分区共筹集粮食13519万斤,军马草料768万斤,柴草9793万斤。[7]由于群众的踊跃贡献,在借粮过程中,扬州专区原计划85万担粮食仅用8天时间,超额完成5000担。[8]在皖北方面,江淮和皖西的一、五、九分区主要担负第二野战军主力的粮草任务,共筹借粮食1.5亿斤。“第三兵团和第五兵团,连同随军南下的干部、家属共约30万人,所需粮食500多万斤,均由桐城筹集供给。从2月至5月,六合、舒城、霍邱和三河就完成渡江军粮5559万斤,舒城、霍邱和三河3个县市支援军队食油62万斤,食盐20万斤。”[9]

第二,渡江船只、水手的征集和训练。夺取渡江战役胜利的前提条件就是渡船和船工问题。在渡江战役发动时,我军尚无大量空军力量。大军渡江的唯一工具只有木船。这些船只主要依靠长江北岸沿江地区提供。然而,此时的沿江地区,国民党军队为阻止我军渡江,早已将江边渡船洗劫一空。只有部分船主或者将船只沉入水底,或者藏于内湖、内河,得以保存下来。还有部分船主由于受到国民党撤退前的蛊惑和宣传,对征用船只抱有抵制情绪。因此,对于船主和船工的政策宣传和思想教育工作显得非常重要。首先是制定了船只损坏赔偿、维修及船工伤亡抚恤条例等政策,让船主免除了心理顾虑。对于船工在前方的生活和后方的家庭困难也做了细致地安排,使他们安心随军渡江作战。其次是广泛开展了针对船工的形势教育和立功教育。在教育过程中,通过诉苦和交心激发他们的积极性。经过地方政府和党组织的大量工作,船只和船工征集任务得以顺利完成。据统计,渡江战役共动员船只5万多条,参战船工83510多人。仅江苏泰州和扬州地区,就动员船只达24118条,送军队过江船只达6893条。[7](371)安徽是渡江战役主战场,江淮地区的沿江各县是渡江作战的重要基地。江淮一、四、五分区各县超额完成了渡船和船工征集任务。据统计,“无为县共征集5000多条船、2000多名水手支援渡江作战。枞阳县集中了大小船只1956条。怀宁县动员船只1073条,水手2416人。望江县动员船只250条。宿松县动员船只1077条,水手2001人。”[9]苏北和江淮地区将动员的渡船和船工顺利交付给第二、第三野战军所属各军,经过巢湖等内河的短期紧张训练,为渡江战役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民工动员和支前。大军过境,战争损坏的铁路、公路、桥梁需要迅速抢修恢复。渡江作战需要物资运送、伤员担架等随军服务。根据战争不同阶段需要,地方政府积极组织大批短期民工和常备民工。据不完全统计,渡江战役中,苏北、皖北和山东等地动员常备民工达320万人,皖北人民共出动常备民工和临时民工279万人,常备民工团16个20多万人。苏北的常备民工达737815人,河南动员300万民工和数十万辆小车。[7](370)山东和河南的许多民工是淮海战役之后继续支前的队伍。

在修桥修路方面,苏北和皖北各地动员了数以万计的民工组成抢修大队,配合解放军工兵部队,抢修沿途铁路和军用公路。华中一、二两个分区在支前运动中,“抢修公路1169公里,桥梁95座,疏浚河道5条”。[7](371)皖北地区修复津浦铁路蚌埠至宿县段和蚌埠淮河铁桥,修复的铁路线达210公里。“淮河铁桥一时无法修复,民工们就用蚌埠群众支援的600余艘木帆船和部分驳船,在淮河上架起7座浮桥。寿县正阳关集中了2500只民船,在淮河上架起了10余座浮桥,3个月时间内,在浮桥上通过的汽车就有3300多辆、炮车2000多辆、马车2.4万余辆。”[9]其他如,江淮四分区修筑了蚌(埠)滁(县)和合(肥)浦(口)两条公路,抢修好池河和古河两座大桥;无为县(含当时的无南、湖东、临江3县)修建了无为至巢县、襄安至开城、襄安至庐江、襄安至无南等公路;霍邱县在支前期间修路225公里,建汽车站10多个,修桥25座,架桥4座等。

在担架和转运方面,战争中,担运物资、运送伤员是民工支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渡江战役中有多少短途担运、长途运送,已无资料精确计算。就目前各地提供的材料看,民工担运团一般由县级支前指挥部具体组织和领导。例如,苏北地区盐阜地区组织了1.2万民工奔赴前线,东台县4000多民工转战江浙闽赣四省,路途7000余里。靖江县1949年3月组织了6288名民工,500付担架,377辆小车,1762付挑子,随军南下。江都县民工达150487人,随军南下民工就有5394人。[10]安徽的江淮和华中共组织担架、挑子1.1万副。淮南地区组织常备民工1.5万人,干部813人。亳县动员干部群众1000多人,担架200余副,编为4个中队。蚌埠码头工会4334人搬运物资4831万斤,修理码头2座、站台1个。合肥人民自2月19日至5月15日,共转运物资5125万斤,转运伤员8500人。来安、炳辉(天长)、嘉山、六合等县抽调民工组成的4个远征担架团和2个挑子团、3个挑子营随渡江大军南下继续支前,为时2个月。凤阳、全椒两县组成的远征担架团随军支前,行程达2000公里。[9]

此外,苏皖解放区人民还为渡江军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拥军热潮。沿途迎接、驻地安排、茶水供应等一应俱全。江淮各地捐献军鞋5万双,赶制军衣4万套。蚌埠宝丰面粉厂为部队加工面粉110万斤、马料130万斤,装配步枪一千多支。

三、 渡江战役支前运动的民工复原和总结表彰

渡江战役从1949年4月20日至6月2日,解放军胜利占领崇明岛,宣告渡江战役结束。此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队近43万人,解放了江南城镇一百七十多座。随着战役的结束,支前运动接近尾声,跟随军队的支前民工也陆续复原。华东局和各解放区支前司令部进入民工复原善后和总结评议工作。

民工的复原工作根据不同情况,分为临时民工和常备民工。临时民工一般时间较短。在完成所担负的工作后,即回到原来的生产岗位。常备民工在渡江战役中有两种:一种是送大军渡江的船工,一种是担运民工。船工在完成渡江任务后,先行复原维修船只,恢复航运生产。如蚌埠,在大军过江后,即于5月召开了各行业和系统的支前庆功会,“评出市先进集体20个、功臣801名(分为1—5等),其中一等功26名,市委、市政府对各功臣分发了奖品。华东支前司令部对架浮桥的支前船只船民颁发了‘淮河船桥光荣复员证’和渡江战役胜利纪念章。华东支前司令部为抢修淮河铁桥牺牲的潜水队队长王吉珍和刘建国、李鸿顺、周福贵、周建斌、任武志等6人追记支前特等功。铁道兵团三支队追认他们为烈士,并在淮河铁桥南端建立了烈士纪念碑。”[1](40)而大部分担运民工团则要继续随大军作战,直到战役结束。所以,大部分民工支前总结工作的时间大约在6月下旬和7月初,即在崇明岛解放以后。

渡江战役支前总结工作一般以县支前指挥部为单位,步骤主要是总结和评议。各评议单位回顾了战役支前工作中各级机构的工作成绩,尤其是各项群众政策贯彻落实情况。在战争条件下,党把群众组织起来的有力措施,就是制定符合群众利益的正确政策,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地贯彻执行。支前运动中,中共各级组织遵循一贯倡导的群众路线和群众工作方法,将战争中群众利益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得到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第一,统一执行征用民工、民力政策。苏皖等地根据华东局“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原则,制定了非常具体细致的政策。这些政策也是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并很快能够兑现的切身利益。比如,民工运送货物实行“包运制”,百里百斤,每天报酬为18斤大米;运送伤员每天给10斤大米。军队到了新区,不得无代价地找老百姓打杂、挑水等。[3](182)只出钱不出工的,采取自报互评、民主评议、订立标准。由于政策规定严格,执行不打折扣,民工的组织和各项支前任务,根据战争的要求,得到全面落实。

第二,从实际出发,确保粮食筹集。根据中共中央规定,军粮筹集主要按照合理负担原则,实行“征、借、献”相结合办法。征借的对象主要是粮食富裕户,即农村中的地主、富农和中农。以粮食总收入为标准,地主按40—50%,富农按25—35%,佃富农按20%,中农按10—15%比例征借。贫农一般不借。对地富的征借中,实行以粮食附加草料的办法筹集草料。即使是富裕户,也要让他们的口粮能接上新粮登场,严禁不顾他们实际承受能力的滥征滥借。这个政策既符合大多数贫苦农民利益,富农也没有理由反对,确保了征借政策顺利开展。[3](235)

第三,船舶征用、船工召集实行特殊政策。华东支前委员会决定,各分区、专署船舶管理处和各县办事处动用商船一般采取工资制。船主家属同时享受生活补贴,雇佣商船运输的,运价按市价的八折或九折给予运费。民船除给船工伙食费外,还按前后方换工的标准付给报酬。后方家属有田地者,由当地政府组织代耕。船工在前线服务,如有牺牲的给予烈士待遇,残废的给予荣誉军人待遇;牛马等牲畜支前死亡的一律按价格赔偿。

第四,不同地区实行区别对待,严格把握政策界限。在新解放区,由于群众的觉悟程度不高,民主政权不健全,不实行老解放区的公粮制度,主要以缴获粮、旧政府屯粮和地方公产收入的存粮拨充军粮。不实行大张旗鼓的就地征借活动。在城市,则主要依靠缴获来解决。如果缴获不敷而无粮接济时,“可经过商会向粮商暂时借用或定购短期的粮食,再由商会负责筹款折价偿还”。[11]

各地也总结了支前工作中的失误和教训,诸如过度强调阶级斗争的作用,工作形式简单粗暴等,本文不再赘述。

开展评议评奖活动是支前运动的最后环节。这项工作也是战前开展立功运动的继续。评奖活动实行自下而上和民主投票的方式公开公正地进行。在渡江战役中作出重大牺牲和突出贡献者,经民主评议,给予奖励和表彰。许多干部和群众被评为功臣、模范人物,仅苏北地区就评出立功人员12758名,其中特等功臣130人。[12]盐阜地区立功民工达支前总人数的三分之一,有104人光荣牺牲。扬州有特等功臣10人,一等功臣140人。

江淮和皖北的人民群众为大军渡江作出的无私贡献和无畏牺牲,在评功评奖中得到充分体现。尤其是沿江各县在支前中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以无为县为例,共评出一等功臣296人,二等功臣429人,三等功臣937人,四等功臣499人。特等渡江英雄车胜科、胡业奎,特等渡江功臣王德金和马毛姐等人,都是广大军民众口传颂的渡江英雄。[12](71)凤阳和全椒的担架团也有429人立功受奖,131人入党,104人被提拔为干部。[1](41)

1949年5月至7月,在华东局和华东支前司令部统一部署下,各级支前机构广泛开展了总结评议、大会表彰和优抚善后工作。前线民工开始陆续踏上复原返乡之路,至此,这场波澜壮阔的人民支前运动宣告结束。渡江战役人民支前的规模和作用,在世界战争史上都堪称奇迹!纵观整个渡江支前工作的过程,给我们留下许多有益的启示,主要有:第一,取信于民,不忘初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历史上历代王朝兴衰更替,其根本原因在于执政者失信于民,违背初心。第二,正确的政策必须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渡江战役中,江北人民之所以能爆发出巨大的积极性,除了群众本身的政治觉悟外,关键在于支前政策自始至终能够不打折扣和全面到位。第三,党的政治领导是渡江战役支前运动取得巨大胜利的根本条件。毋容置疑,渡江战役的胜利自始至终是在中共中央的正确指导和决策下,在总前委的直接指挥下取得的。渡江支前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样体现了各级党组织发挥的战斗堡垒力量,以及党员团结群众的模范带头作用。

[1]葛仁娴.蚌埠人民与渡江战役[J].党史纵览,2009年(5):39.

[2]徐庆儒.军民齐心协力 保障渡江战役[J].军事历史研究,1989年(3):37-38.

[3]安徽省档案馆.渡江战役[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9:143.

[4]林岩.放手大胆发动群众,完成支前任务[Z].1949-3-17.

[5]江淮五支司政治部.政治工作计划[Z].1949-3-14.

[6]杨国山,张海林.渡江战役中的无为船工动员研究[J].安徽史学,2015(5):122-123.

[7]陈浩然.简述华中一、二分区的渡江支前工作[A].中共江苏省委党史研究室,江苏新四军和华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风卷红旗过大江——纪念渡江战役胜利暨南京解放5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368.

[8]单杰华.扬州人民在渡江战役中的贡献[A].中共江苏省委党史研究室,江苏新四军和华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风卷红旗过大江——纪念渡江战役胜利暨南京解放5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377.

[9]安徽文化网.安徽人民全力支援渡江战役[EB/0L].www.ahage.net,2009-4-20.

[10]中共江苏省委党史研究室,江苏新四军和华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风卷红旗过大江——纪念渡江战役胜利暨南京解放5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404-419.

[11]苏北支前司令部.苏北支前工作总结[Z].1949-7-1.

[12]周圣亮.试论渡江战役支前工作的历史经验[J].安徽史学,1994(3):70.

[责任编辑:詹小路]

周圣亮,男,教授。(浙江传媒学院 社会科学部,浙江 杭州,310018)

D26

A

1008-6552(2017)01-0142-06

猜你喜欢
渡江战役船工渡江
渡江战役中的“紫石英”号事件
赞船工
电影《渡江侦察记》与聂凤智
姜瑞福:难忘的渡江战役
吕蒙白衣渡江
瞬间
命题小品——一苇渡江
抗洪英雄之韩集船工支援搜救队
——搜救转移400多灾民
名声
忆渡江战役第一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