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 欣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重庆 401524)
基于艺术全科型师资培养的艺术实践研究*
沙 欣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重庆 401524)
“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建立是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挑战,高师专业教育如何在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的前提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是亟待我们教育工作者思考、创新和实践的问题。本文就舞台实践这一方面展开论述,对艺术全科型师资加以深入解读,并对具体实施计划和方法逐一探讨,希望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效,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艺术;全科型;师资培养;艺术实践
高师教育相对基础教育而言,其专业性更强,目标更为明确,在很长段时间里,专业教育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硕果累累。但在这个知识大爆炸、信息高速流通的时代,一专多能的人才还不足以支撑社会的不断变革,善于学习、运用的多功能全科型人才才能跟上社会前进的脚步。艺术教育由其专业性较强,单音乐、美术学科内部专业知识、技能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予以培养和塑造,艺术全科型师资的培养,是一项极具挑战的工程,如果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连接点,仅仅是学科的重合叠加,势必不得其法,教学效果堪忧。
艺术学科大致涵盖音乐、美术、舞蹈、戏剧、表演、影视等多个门类,每个专业的学习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塑造。艺术全科型师资的培养,一方面要尽可能从横向上拓展学习广度;另一方面不能影响主专业学习的深度。如果简单的课程叠加,势必难以平衡,得不偿失。根据现阶段教育现状,提高艺术学科群在教学中对学生的综合作用,探索在大艺术学科下,将音乐、美术、舞蹈、影视等多科学,交叉融合。在本专业基础学习之上,加入其它艺术学科的熏陶,培养全科型艺术师资。由“金字塔式”、“一专多能”的精英教育,转变为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模式。这一培养模式,以人为本,从学生出发,有计划、有层次的逐步向外扩大学生的知识及运用能力,并通过各种实践环节,将这些知识点连接起来,形成一张能力的大网,最终提高学生的大艺术修为,提升“核心素养”。
相关专业课程的拓展,首先应选择最具代表性、概括性的课程为主体,如艺术概论、美术欣赏、影视欣赏等。将此类课程设为拓展课中的必修课,最大范围的提升学生对相关学科的了解。其次尽可能多的开设专业选修课,如演出策划与营销、舞台美术基础、音乐媒体应用、舞台表演基础、戏曲表演、主持艺术、化妆与服装设计、摄影与摄像等应用型课程,并从难度上予以考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另外从教学模式上可寻求突破。如网络课程的学习,将一些课程建设成为网络精品课程,从时间和空间上创造更多的学习条件。由此理论学习应是必修与选修、课堂与网络多管齐下,相互依托、相辅相成,提高教学效率
以提升学生艺术实践能力为目标,建设艺术实践中心,负责各专业的演出、竞赛、展览等艺术实践活动的策划和实施,负责对学生艺术实践考核和评分,负责对外艺术实践的联系、策划等。中心下设多个部门:1、办公室及对外联络部:专业不限,主要负责组织、策划、宣传、协调工作;2、实践考核部:专业不限,主要负责对各专业学生实践考核及计分工作;3、舞台实践部:美术、舞蹈、音乐、表演专业,主要负责舞台监督、舞台设计、会场布置、服装道具管理工作;4、主持礼仪部:播音主持、表演专业,主要负责主持、礼仪工作;5、摄影摄像部:广编专业,主要负责摄影、摄像、后期制作工作。
各部门均有专业教师做指导,招聘相关专业学生作为部门干事,策划组织各类艺术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各专业同学相互协作、共同参与,一方面本专业能力得到实践与展示;另一方面也直接接触到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在实践中逐步加深了解和认识,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以艺术实践中心为平台,以项目建设为依托,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促进相关学科的交流与融合。
以艺术实践中心为平台。艺术实践中心是在专业老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具有相对独立的组织机构。根据各部门专业需求,招聘各专业学生参与中心活动的开展,使各专业的同学们在一起发挥自身所长,相互学习,相互观摩,共同成长。如音乐专业的同学,在活动中能了解到舞台舞美、灯光、化妆、影视剪辑制作等,美术专业的同学也能在活动中学习到音乐节目的创编流程。由此在实践活动中把理论知识具体化,真实感受到大艺术的魅力。提高协作精神,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加以复制运用,在教学中能融会贯通,深入认识不同艺术学科间的关联之处,开阔眼界,强化艺术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以项目建设为依托。艺术实践中心根据教学需要每学期应提前计划活动项目规划,拟定主题如庆祝类:迎新生、迎新春、迎国庆、庆中秋;学术类:专业汇报、剧目展演、绘画设计展览;竞赛类:各专业类比赛(钢琴、器乐、声乐、演讲、表演、绘画)、其他非专业类比赛(校园文化、创业创新)。随着项目计划的拟定,艺术实践中心各部门根据项目需求,招聘演职人员,集结各方人才,在老师指导下,通力协作,最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艺术实践不应关起门来自娱自乐,应大胆的走出去,走向兄弟院校、走向中小学、走向社区、走向社会。
与外校接轨。打造一批精品项目,如专业音乐会、话剧、摄影展、美术展到相关兄弟院校演出,或可以以合作方式共同打造,促进学院之间的教学交流。交流合作的形式可以丰富多样,如论坛、展演、比赛等,在这过程中,不仅学生可以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走上更大的舞台,而且教师也能教学相长,获得更多的新鲜资讯,开拓教学思路,充分发挥实践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专业的艺术实践还可以与中小学基础教育平台对接,建设教育实习基地。不仅以展演的形式进行艺术实践,还可以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可以走进中小学课堂,真实感受艺术课程的教学工作。可以直接参与中小学艺术活动的设计编排,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中,也在实践中不断扩充自己的认知和操作能力。
与市场接轨。艺术实践不能仅仅局限于校园,还可以走向更为专业、更为广阔的领域。如与专业文艺团体合作,如歌舞团、歌剧院、曲艺团、展览馆、文化馆等,让学生能参与各项目的创编、排练、学习,提高艺术实践的专业水准。
艺术实践可以走出去,也可以请进来。邀请专业团体的一线专家,来院指导,作为双师型导师,对项目的打造予以专业支持。艺术实践可以走进社区,走进乡村、敬老院,帮助提升社区文化建设,完成大学教育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核心素养包括知识性素养、非知识型素养,其中教学能力、系统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规划执行与创新应变的能力、人际关系与团队合作的能力凸显了新时代对人才素养的更高要求。艺术全科型师资的培养,完全符合这一教育观。以艺术实践为培养途径,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加强学生、教师的团体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此为平台,将各个专业更加紧密的联系了起来,由于音乐、美术专业性都很强,传统的教学很难逐一展开。而在实践过程中,不难发现,艺术的美渗透在各行各业,相互关联,有个性更有共性,只要把握住共性,拥有终生学习的信念,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必将成为一名合格的艺术全科型教师。关于艺术全科型师资培养的模式与方法,尚在不断探索的阶段,也希望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能参与其中,为我们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教育人才!■
[1] 罗明东,陈瑶,牛亚凡.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型”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教师教育研究,2008,06.
[2] 杨桦.小学艺术师资培养模式的建构[J].艺术教育,2011,10.
[3] 刘宝超.培养本科层次的全科型小学教师的思考——基于广东现实的研究[J].课程教学研究,2012,03.
[4] 辛涛,姜宇,王烨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
[5] 蔡清田.台湾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改革核心素养的回顾与前瞻.台湾“国立”中正大学课程研究所[J].教育学术月刊,2015,10.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庆农村小学全科型艺术师资培养模式研究》研究成果(15CRKXJ18)
沙欣(1980-),男,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声乐教学与演唱研究。